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章 沂蒙精神產生的實踐基礎

任何一種得以傳世的社會理論都具有豐厚的實踐土壤,都是實踐經驗的總結。沂蒙人民自古以來就有反抗剝削、反抗壓迫、反抗外來侵略的光榮革命傳統。在漫長的封建社會中,沂蒙地區的農民起義連綿不絕。進入近代社會后,清廷腐敗、列強入侵,不甘屈辱的沂蒙人民高舉反帝反封建的大旗,與一切中外反動勢力進行殊死的斗爭。這些斗爭雖然都以失敗而告終,但都在一定程度上打擊了封建統治階級和帝國主義侵略勢力,充分展現了沂蒙人民高度的愛國主義覺悟和英勇頑強的斗爭精神。

1927年春,沂蒙地區建立了黨組織。黨組織建立后,積極組織群眾、發動群眾開展革命活動。沂蒙地區曾爆發了聞名全國的日照暴動、沂水暴動、蒼山暴動等革命斗爭,打出了工農紅軍游擊隊的旗幟,吹響了革命的號角。沂蒙人民在漫漫長夜中尋找光明,在血與火的考驗中凝結成大無畏的革命斗爭精神,堅定了跟黨走的信念。

沂蒙地區之所以會發生一系列農民武裝暴動,這是由多方面的社會因素造成的。一是天災人禍已把沂蒙人民逼上了絕境,跟共產黨走,與敵人作殊死的斗爭,是沂蒙人民的唯一選擇。二是中共黨組織的壯大和群眾運動的不斷興起,為發動武裝暴動提供了基本條件。沂蒙地區黨組織自建立以來,十分重視群眾運動的開展,斗爭以學生運動和農民運動為主。斗爭中人們普遍受到了愛國主義和共產主義思想教育,大批學生骨干和農會骨干加入了中國共產黨。三是全國革命形勢的鼓舞作用。第一次大革命以后,中國共產黨在南方各省組織了南昌起義、秋收起義和廣州起義等上百次武裝起義,同國民黨頑固派進行了英勇斗爭,在農村廣泛建立革命根據地,開展土地革命,建立人民政權。這一大好形勢,對沂蒙山區黨組織是個巨大鼓舞。中共沂水、日照、臨郯三大黨組織在開展革命斗爭時,都十分注重宣傳全國各地的大好形勢,宣傳中共中央關于武裝斗爭的方針政策。因此,開展武裝斗爭,打倒國民黨反動派已成為沂蒙地區黨和人民的共同愿望。這些武裝斗爭為沂蒙精神的產生奠定了實踐基礎和群眾基礎。

(一)敢于斗爭

沂蒙人民不但以刻苦耐勞、樸實善良著稱于世,同時又以敢于斗爭、敢于反抗聞名于世。

1840年,帝國主義用堅船利炮打開了中國的大門,西方列強勾結滿清統治者,對沂蒙人民橫征暴斂,殘酷掠奪。為了生存與自由,素有反抗傳統的沂蒙人民在近代又掀起了反抗帝國主義侵略的斗爭,展示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偉大力量,成為催生沂蒙精神的動力。

在近代沂蒙人民反抗帝國主義侵略的英勇斗爭中,左寶貴的事跡最具代表性。左寶貴,字冠亭,回族,清朝沂州府費縣人,1889年成為清軍的高級將領,故居在今平邑縣地方鎮。1891年,日本對朝鮮發動侵略戰爭,清政府調左寶貴等人率領29營14000余人進駐平壤,阻止日軍繼續入侵。9月12日至14日,進攻平壤的日軍陸續到達,完成了對平壤的包圍。少數貪生怕死的將領看到敵人兵力很強,主張棄城逃跑。這時左寶貴憤怒地大聲喊道:“你們怕死可以自己離開,這座城就是我的墳墓!”9月15日早晨,日軍對平壤城內的清軍發起總攻,左寶貴負責防守平壤北面的牡丹臺、玄武門一線,這正是日軍的主攻方向,敵人這一路有兵力7000人,占進攻平壤日軍總數的三分之一以上。日軍的炮火十分猛烈,很多堡壘先后被擊壞。左寶貴率領戰士們奮力抗擊,殺死、殺傷敵人眾多,并殺傷了敵軍前鋒指揮和兩個中隊長。牡丹臺是玄武門外的制高點,日軍集中所有炮火轟擊,牡丹臺不久失守。正在玄武門指揮的左寶貴知道局勢已經不能挽回,決心以死殉國。他冒著炮火督戰,部下受到感染,勇氣倍增,給日軍重大殺傷。日軍的炮火擊毀了清軍大炮,在火炮旁邊的左寶貴胸部受了重傷,但他沒有后退,包扎好傷口又繼續指揮作戰,后來日軍的一顆炸彈在他身邊爆炸,左寶貴壯烈犧牲。左寶貴為支援朝鮮抗擊日本侵略獻出了生命,是中國近代史上著名的愛國將領。

甲午戰爭后,帝國主義在強化對中國政治控制和經濟掠奪的同時,也加緊了對中國的文化侵略,大批傳教士打著“傳播福音”和“救人苦難”的旗號,向中國人民灌輸奴化思想,企圖麻醉中國人民的精神,摧毀中國人民的反抗意志。山東地處沿海,是京城的門戶,戰略位置十分重要。因此,資本主義列強紛紛向山東派遣傳教士,為其侵略山東服務。而沂蒙地區交通不便,地處偏僻,消息閉塞,在外國傳教士看來,這正是傳教布道的好地方。自第二次鴉片戰爭以來,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傳教士陸續來到沂蒙地區進行傳教活動,外國教會侵略勢力開始滲透到沂蒙地區。外國傳教士初來沂蒙地區之時,以“慈善”的“救世主”面目出現。當傳教士在地方上站穩了腳跟后,其真實面目就暴露出來了。他們依恃特權,從不把地方官吏放在眼中,插手官府政事,甚至讓地方官聽從他們的指示,粗暴地干涉中國內政。他們以教堂為依托,四處刺探情報,甚至在教堂周圍設置堡壘、組織武裝、收租收稅、殘酷剝削乃至屠殺中國人。外國傳教士及其洋教徒在沂蒙地區作惡多端,理所當然地激起了人民群眾的強烈憤慨,沂蒙人民以各種形式開展了反洋教斗爭。

從以上歷史事實可以看出,自古代至近代,沂蒙人民面對封建主義、帝國主義的剝削壓迫和殘酷奴役,從來沒有停止過反抗和斗爭。盡管由于歷史條件的限制,沂蒙人民的反帝反封建斗爭缺乏先進思想的指導,難免帶有極大的盲目性和自發性,最后大都以失敗告終。但是,正是一次次的反抗和斗爭,形成了沂蒙人民不畏強暴、敢于斗爭、追求自由的偉大精神和可貴品質。毛澤東同志在《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一文中曾說過:“中華民族不但以刻苦耐勞著稱于世,同時又是酷愛自由、富于革命傳統的民族。以漢族的歷史為例,可以證明中國人民是不能忍受黑暗勢力的統治的,他們每次都用革命的手段達到推翻和改造這種統治的目的。在漢族的數千年的歷史上,有過大小幾百次的農民起義,反抗地主和貴族的黑暗統治。而多數朝代的更換,都是由于農民起義的力量才能得到成功的。”[1]沂蒙人民以自己的實際行動詮釋和證明了毛澤東同志的科學論斷,同時,這種行動和精神也為沂蒙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鑄就沂蒙精神奠定了堅實的社會歷史基礎。

(二)追求光明

沂蒙地區是一塊有著光榮革命斗爭傳統的土地。自古以來,沂蒙人民就有著同自己的敵人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共產黨組織在沂蒙地區建立以后,沂蒙人民的革命斗爭便進入了新的歷史時期。20世紀30年代初,共產黨在沂蒙地區領導了著名的日照暴動、沂水大刀會暴動、蒼山暴動、龍須崮暴動等一系列農民暴動,從此揭開了沂蒙人民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統治的序幕,為沂蒙精神的孕育奠定了堅實的實踐基礎。

1932年8月至10月間,日照縣委先后召開了三次會議,籌劃暴動事宜。10月13日晚,在縣委的統一部署下,南北兩路同時舉行暴動。日照暴動歷時13天,經歷大小戰斗30多次,犧牲130余人。雖然因條件不足、準備不足、經驗不夠等原因,暴動最終失敗,但值得肯定的是,作為當時山東省規模最大的一次農民暴動,其影響是深遠和廣泛的。

1933年5月29日夜,中共沂水縣委在沙溝一帶集合了當地“大刀會”近300會眾,發動沂水暴動。暴動發生后,韓復榘急令展書堂旅“剿滅”,另派民政廳長李樹春進行誘降,誘降的陰謀未能得逞,敵人便對“大刀會”進行血腥的屠殺。中共沂水縣委為保護參加暴動的黨員、群眾和會眾不致遭到報復和殺害,7月3日,組織150人轉移到沂山開展游擊戰爭,與活動于沂山一帶的綠林武裝會合后,游擊數月,戰斗多次,因敵我力量懸殊最終失敗。

1933年7月6日,中共臨郯縣委組織發動了蒼山暴動。7月10日拂曉,臨沂駐軍國民黨軍第81師唐邦植旅派兵鎮壓。面對幾十倍于己的強敵,暴動隊員毫無懼色,英勇抵抗,拼死拒敵,多人犧牲。突圍時身負重傷的劉之言,毅然鼓起最后一點氣力,離開隊伍,向小城東跑去,邊跑邊呼喊:“共產黨員在這里!”把敵人引向自己,使得其他隊員得以突圍脫險,而他卻被地主武裝逮捕,在卞莊英勇就義,年僅27歲。郭云舫帶領隊員突圍時被俘,敵人對其軟硬兼施,郭云舫至死不屈,于7月12日被殺害于向城東門外。同時被俘的其他10余位隊員也英勇犧牲。蒼山暴動失敗后,先后有53名共產黨員和暴動隊員被國民黨軍殘酷殺害。蒼山暴動是中共臨郯縣委組織發動的一次較大規模的武裝斗爭,在當時引起很大反響。

1933年9月5日,按照山東省委的要求,新泰縣委以龍須崮為據點舉行暴動。國民黨蒙陰縣長張尊夢聞訊后,帶兵趕到龍須崮下,“圍剿”暴動隊伍。由于敵人勢力強大,暴動隊伍難以取勝。暴動總指揮婁家骃,在聯絡失散同志時,不幸被國民黨蒙陰縣七區(現為沂源大張莊)區長房旭東逮捕,被送交國民黨蒙陰縣政府。縣長張尊夢立即審問:“你的槍呢?你的人呢?”他回答:“槍,是民眾的,你去要吧!人,一個也不知道!”張尊夢惱羞成怒,對婁家骃反復施用酷刑,使他多次昏厥。在敵人嚴刑拷打面前,共產黨員婁家骃始終堅貞不屈,拒絕接受各種屈辱性條件的求生機會。1933年12月,張尊夢在蒙陰城東河灘將婁家骃殺害。婁家骃在赴刑場的途中高呼:“打倒帝國主義!中國共產黨萬歲!”從容就義,年僅35歲。

同一時期,在黨組織的領導下,費縣、平邑等一些地方也相繼進行了農民武裝暴動。

沂蒙地區一系列的武裝暴動,打出了“中國工農紅軍魯南游擊縱隊”“中國紅軍魯南游擊隊”的旗幟,展開了“打土豪、分土地”“打倒舊政府,建立蘇維埃政權”的嘗試,雖然最后都失敗了,但意義是深遠的。這些暴動沉重打擊了國民黨的反動統治,擴大了共產黨的影響,使人民群眾開始認識到共產黨為窮人謀幸福,共產黨替老百姓打天下,共產黨為廣大勞苦大眾服務。從此,革命的火種燃遍沂蒙大地,激發了無數沂蒙青年投身到革命熱潮之中,使紅色革命信仰深入人心,為中國共產黨在沂蒙建立革命根據地奠定了良好的群眾基礎。從此,沂蒙人民群眾逐步形成了跟黨走的信念。

唯物史觀認為,生產方式的矛盾運動推動社會的發展,同時也催生了先進的社會意識形式。沂蒙地區多是崇山峻嶺,土地貧瘠,生產力十分落后,人民生活向來艱苦。近代以來,特別是20世紀二三十年代,沂蒙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沂蒙人民要同時承受天災、匪災、兵災等災害的折磨。在長期的歷史進程中,在與大自然進行抗爭和同反動勢力進行斗爭的過程中,沂蒙人民逐步形成了追求光明、敢于斗爭、不怕犧牲、變革圖強的革命斗爭傳統,造就了吃苦耐勞、不畏強暴、仗義豪俠、血性剛勇的品格,培養了愛憎分明的正義感和不甘忍辱屈從、勇于頑強反抗的革命精神和斗爭意識,為沂蒙精神的產生提供了豐厚土壤和前提條件。

沂蒙地區是山東建黨較早的地區之一。在黨的領導和精心培育下,沂蒙人民過去那種固有的優秀思想道德品質和樸素階級感情迅速轉化為為民族獨立、國家富強、人民幸福而奮斗的崇高革命精神,這種寶貴精神在沂蒙人民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實踐中不斷得到升華,最終形成、發展成了“水乳交融、生死與共”的沂蒙精神。

注釋

[1]《毛澤東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2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星座| 张家港市| 益阳市| 西乡县| 稻城县| 张家川| 临汾市| 富源县| 海城市| 麻栗坡县| 阆中市| 敖汉旗| 兴文县| 丽水市| 邵阳县| 太谷县| 商水县| 横山县| 孙吴县| 石台县| 泸西县| 大城县| 芒康县| 新乡市| 隆回县| 长垣县| 赤峰市| 池州市| 仁寿县| 泰顺县| 宿松县| 绥阳县| 澄城县| 南通市| 宝坻区| 桦甸市| 彭泽县| 清水河县| 临夏县| 信宜市| 和林格尔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