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3.觀物

中國沒有古希臘意義上的自然哲學傳統,這并不意味著我們缺乏物的觀念。所有的人與事都是在物的舞臺上展開的,傳統正是在貼近人事關系上看待物的,所以有人物、事物之說。《易傳》概括出了觀物取象的思想方式:“圣人有以見天下之賾,而擬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謂之象。”(《系辭上》)“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系辭下》)《莊子·天下》對“百家”的分析,有個獨特的視角,就是重視揭示諸家對“物”的態度。他們“判天地之美,析萬物之理,察古人之全,寡能備于天地之美,稱神明之容”。墨翟、禽滑釐是“不侈于當世,不靡于萬物”,宋钘、尹文是“不累于俗,不飾于物,不茍于人”,彭蒙、田駢、慎到是“趣物而不兩”“于物無擇”,關尹、老聃是“以本為精,以物為粗,以有積為不足”“以空虛不毀萬物為實”,莊周是“獨與天地精神往來,而不敖倪于萬物”,而惠施則是“逐萬物而不反”。可見,在早期思想人物的心目中,物不是純粹的自然對象,而是人生命世界中不可分割的要素。“落紅不是無情物”,物是人化的存在。

普天之下,大地之上,最大的存在物無非就是山和水。儒家就是抱著欣喜的心情來面對這兩者的。孔子講“仁者樂山,智者樂水”,但《論語》沒有明示為什么是仁與山、智與水分別對應,而不是反過來。儒家后學,則分別錄有對此進一步闡釋的說法。

關于山,《孔叢子·論書第二》寫道:

子張曰:“仁者何樂于山?”孔子曰:“夫山者,巋然高。”子張曰:“高則何樂爾?”孔子曰:“夫山,草木植焉,鳥獸蕃焉,財用出焉,直而無私焉,四方皆伐焉。直而無私,興吐風云,以通乎天地之間;陰陽和合,雨露之澤,萬物以成,百姓咸饗。此仁者之所以樂于山也。”(11)

關于水,《荀子·宥坐》則說:

孔子觀于東流之水,子貢問于孔子曰:“君子之所以見大水必觀焉者,是何?”孔子曰:“夫水,大遍與諸生而無為也,似德。其流也埤下,裾拘必循其理,似義。其洸洸乎不淈盡,似道。若有決行之,其應佚若聲響,其赴百仞之谷不懼,似勇。主量必平,似法。盈不求概,似正。淖約微達,似察。以出以入,以就鮮絜,似善化。其萬折也必東,似志。是故君子見大水必觀焉。”(12)

這大概也是觀物取象的例證。其實都是利用物的自然性質或物理特點,以隱喻的手法,表達對生命價值與各種生活原則的認取。山是生命的搖籃,而水則以其形態的多樣性,被看作諸多德性的化身。觀水而悟諸德,誠智者之作為。

觀物的方式不獨儒家所有,道家也然。老子要“道法自然”,就是通過對飄風、驟雨、江海、川谷等物之性質的提取,來表達其心目中最高的價值觀念。其中,對水之德的深情,甚至超過儒家。《老子》(王弼本)說: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第八章)

譬道之在天下,猶川谷之于江海。(第三十二章)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第四十三章)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不祥,是為天下王。”正言若反。(第七十八章)

同樣觀水,老子所看到的與儒家就很不一樣,但同樣有自己的心得。即使同是道家,莊與老也有異。《莊子·秋水》之水,就另有韻致,變成拓展人生境界的另一課:

秋水時至,百川灌河。涇流之大,兩涘渚崖之間,不辯牛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順流而東行,至于北海,東面而視,不見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嘆曰:“野語有之曰:‘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我之謂也。且夫我嘗聞少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難窮也,吾非至于子之門則殆矣,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

其實借水喻道或理,在中國古典中是常見的現象,可說有深厚的傳統。西方學者艾蘭就以此為研究專題,寫了一本《水之道與德之端》,討論中國早期哲學思想的本喻問題。(13)

物是個大范疇,以上所舉都是關于大物的說法。如果再分下去,物有自然物與人工物的區別,而自然物中又有靜物與動物之不同。莊子就以說動物見長,與莊子的名字聯在一起的,不僅有巨大無朋的鯤或鵬,也有平常不起眼的小蟲小魚。最有名的蟲,當是能夢變莊子的那只名蝶:“昔者莊周夢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適志與!不知周也。俄然覺,則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為胡蝶與?胡蝶之夢為周與?周與胡蝶則必有分矣。此之謂物化。”(《莊子·齊物論》)而魚雖小但也非等閑之輩,例如那條(群?)搖頭擺尾引起莊子與惠施在濠上做“魚樂之辯”的魚:

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莊子曰:“鰷魚出游從容,是魚之樂也。”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莊子曰:“請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魚樂’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莊子·秋水》)

中國藝文之中,數不清的對蝴蝶夢的詠嘆,對魚樂圖的描繪,全源于《莊子》這兩個美妙的寓言。

再說人工物,它有專門的稱謂,叫“器”。器本身也可分,如機器(農具、工具)、武器、禮器之類。不過這里不扯太遠,談小件的器,玉器。《禮記·聘義》有則語錄:

子貢問于孔子曰:“敢問君子貴玉而賤玟者何也?為玉之寡而玟之多與?”孔子曰:“非為玟之多故賤之也、玉之寡故貴之也。夫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溫潤而澤,仁也;縝密以栗,知也;廉而不劌,義也;垂之如隊,禮也;叩之其聲清越以長,其終詘然,樂也;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孚尹旁達,信也;氣如白虹,天也;精神見于山川,地也;圭璋特達,德也。天下莫不貴者,道也。《詩》云:‘言念君子,溫其如玉。’故君子貴之也。”(14)

對比一下便知,孔子答子貢問玉同答其問觀水一樣,也是觀物性而悟人德。后世好玉,本源于慕君子的理想,但傳之久有時也會走樣,讓玉不幸混同于一般的珠寶。玉本系自然物,稱器是因其通過人工的加工打磨,即“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結果。

依儒家,不僅玉石需要切磋琢磨,人也得有修養磨煉的工夫才能成器。故孔子論人有器大、器小之分,流俗評人也有成器早晚之別。《論語》有一則子貢與孔子的問答,很有意思:“子貢問曰:‘賜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璉也。’”(《公冶長》)瑚璉用于宗廟上,按朱熹的解釋,是“器之貴重而華美者”。故比起不成器或器小來說,它當然重要而且體面。在孔子弟子中,子貢確是有才干且拿得出手的。但對照“君子不器”的說法,用“器”來喻子貢,似乎又有言外之意。這也引起西人芬格萊特(Herbert Fingarette)的好奇,在其研究孔子的專著中,就有專章琢磨器與不器的關系。(15)

本來說物,繞了一圈后,又落到人身上。這表示經典文化中的物,也被看作有情世界中的成員,也有品德個性之分。由此,面對不同的物或器,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態度。如儒家對動物有時不公平,像孟子就老講人禽之辨。而道家對器也甚為警惕,莊子就認為,由機物引起的機心,大大地污染了純潔的精神生活。他莊老先生要齊的“物論”,其實就是人論,各種流俗之論。只有領悟古人觀物的眼光,中國文化中關于物質與精神的關系,中國人的世界觀,才能得到有深度的體會。

主站蜘蛛池模板: 岳阳县| 阿瓦提县| 大荔县| 库尔勒市| 论坛| 嘉黎县| 随州市| 登封市| 贵阳市| 东方市| 张家港市| 延边| 蓬安县| 永昌县| 印江| 如皋市| 理塘县| 策勒县| 涿州市| 汝南县| 叶城县| 长岛县| 西吉县| 米脂县| 惠水县| 启东市| 扎鲁特旗| 桑植县| 四子王旗| 泗洪县| 吉安县| 威信县| 班玛县| 昌吉市| 凌云县| 炎陵县| 沂源县| 元朗区| 昆山市| 大连市| 东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