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寫作之癖:巴爾加斯·略薩的人生與創作
- (西)J.J.阿瑪斯·馬塞洛
- 1615字
- 2025-08-19 16:28:14
新版前言
1991年5月初,今日主題出版社(Temas de Hoy)在西班牙出版了首版《寫作之癖:巴爾加斯·略薩的人生與創作》。出版當日,在馬德里,由卡米洛·何塞·塞拉在公眾及媒體面前進行推介,那盛況可以滿足任何虛榮的作家對圖書首發式的要求。查閱當日的報道就可以輕易了解到發布會的內容:塞拉首先贊美了巴爾加斯·略薩的文學創作生涯,同時建議他不要閱讀這本傳記,“因為我們這些注定要變成‘活體標本’的人要想面對這類細致的描寫就必須得有無盡的耐心”。巴爾加斯·略薩心領神會,同樣開起了玩笑,他回答說他覺得自己“很不舒服”,因為“這本傳記的作者肯定收買了不少我的家人,不然怎么可能得到這么多關于我的信息呢”。他還說他還沒讀完自己正在推介的這本書,所以他無法準確地評價它,他說不準這是部思想傳記、文學傳記,抑或是人生傳記。
不管被問多少次,我始終會回答說我寫《寫作之癖:巴爾加斯·略薩的人生與創作》是為了把我對巴爾加斯·略薩的人生和文學的記憶記錄下來。我和他成為好友并閱讀他的著作已經超過二十五年了,我始終認為他是“當代最重要的作家之一,是一位典范作家”。我也始終不吝于當眾承認寫作此書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我本人就是巴爾加斯·略薩作品的忠實讀者。我下定決心寫這本書是在1976年訪問利馬之時。那時,這位秘魯小說家陪伴我游遍了《城市與狗》所描寫的各個場景,在重讀過那本小說之后,我對他的文學作品的熱情被徹底地激發了出來,我甚至對書中描寫的事件、場景和人物如數家珍。實際上,在動筆寫這本書時,我只是搜集了大量的文獻資料,并沒有明確的寫作綱領,不知道它要朝何方向發展,也不知道這些生自閱讀激情的文字最終會成為什么樣子。
我在1971年時曾想把這本書寫成學術著作,甚至想把它寫成博士學位論文,我曾和曼努埃爾·阿爾瓦·洛佩斯、何塞·桑切斯·拉索·德拉維加和路易斯·希爾·費爾南德斯聊過這個想法。可后來大學里的官僚規定終結了我最初的設想。我又想利用已經搜集到的資料對巴爾加斯·略薩進行一場長訪談,然后將訪談內容出版成書,但是這位秘魯作家打消了我的這個念頭。“那樣的話,這本書就變成我找人代寫的自傳了”,他的話直擊要害。最后我決定把這本書變成一種混合物:以這位秘魯作家的經歷、激情和矛盾為基礎,結合我自己的視角,將巴爾加斯·略薩的公眾形象與他的真實形象(或者說我眼中的巴爾加斯·略薩)聯系起來。在這本傳記中,我既要寫他的人生,包括其涉足政壇的經歷,也要寫他的文學,還要寫他的思想。這部作品融合了我的私人記憶、訪談、真實事件、逸事、閱讀感想和大量相關的研究成果。我總是開玩笑似的把巴爾加斯·略薩稱為“倫敦印第安人”:這個秘魯混血白人從很年輕時就想當福樓拜,同時他對巴爾扎克也推崇備至;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時,他成了拉丁美洲“文學爆炸”的主將,后來還涉足政壇;無論從文學成就上看,還是從對其身處時代的思想領域的影響來看,他都與維克多·雨果有幾分相似。
在本書首版出版之后,有一些評論聚焦于我和巴爾加斯·略薩的友誼,不無“妒忌”地聲稱我“足夠幸運”,寫出了一本“官方傳記”,盡管巴爾加斯·略薩和我本人一再拒絕接受這頂帽子,可看上去我們始終沒能成功。不管怎么說,無論當時還是此刻,我從未想過要寫一部“官方傳記”,我只是想去描寫一位小說家,一位親密朋友的人生和作品,哪怕如今他確實已經以浪漫主義冒險家式的人生經歷和無比杰出的文學作品變成了全世界最知名的人物之一。這也是我修訂本書時所秉持的宗旨。在這一修訂本中我增加了第四部分“弒神者回歸”,標題已經足夠說明其內容了:作家在1990年年中離開政壇之后的人生經歷及文學創作,換句話說,自作家參加秘魯總統大選失敗之后的經歷。在這段時間里,他選擇定居馬德里,還創作出《公羊的節日》等佳作,他終于義無反顧地回到了文學世界中。如今他正埋頭創作那部早就在他寫作計劃里的小說《天堂在另外那個街角》的最后章節,這部小說的主人公是弗洛拉·特里斯坦和她的外孫保羅·高更。
2001年10月15日于馬德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