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郊廟之外:隋唐國家祭祀與宗教(增訂版)
- 雷聞
- 2065字
- 2025-08-19 16:21:59
序一
吳宗國
國家祭祀反映了一個時代對于天、地、鬼神的觀念,也反映了皇權在天、地、人中不同時期的不同定位,是各個時期信仰系統中重要的一環。隋唐國家祭祀這個課題曾有許多學者從不同的層面進行了探討和研究,但主要成果還是集中在圍繞皇帝所進行的郊廟祭祀活動,本書則在隋唐國家祭祀與宗教和社會這個課題上進行了新的探索。
作者在結論中說:“在隋唐時期,國家祭祀并不等同于皇帝祭祀,國家祭祀也并不為儒家理論所局限,國家祭祀也不僅僅是與民眾信仰無關的官方儀式。”這幾句話,反映了隋唐國家祭祀的時代特點,也是本書的精華所在。
“國家祭祀并不等同于皇帝祭祀。”本書指出,“到了唐代,祭祀活動不再只是皇室宗教,而成為國家的事務,即使是地方政府舉行的各種祭祀活動,包括祈雨,也都是一種公共行為”。這是和唐代政治體制的變化有密切的關系。國家不再是皇帝個人的私有財產,皇帝只是政府的最高領導人。“國家”“朝廷”和“皇帝”的概念,從唐朝開始有嚴格的區分,“國家”“朝廷”不再是“皇帝”概念的擴大和延伸。
“國家祭祀也并不為儒家理論所局限”,唐朝對各種學說、各種文化采取兼容并蓄、擇善而從的方針。這是從唐朝初年就定下來的。對于儒家經典中的各種理論和制度,在唐朝初年已經進行最大限度的吸收和利用。隨著唐朝經濟社會的飛速發展和急劇變化,不少理論和制度都已經不適合時代的需要了。原來的國家禮典也需要吸收新的元素,進行新的創造。“唐人對于儒家經典關于祭祀的規定并不拘泥,甚至試圖以當朝禮儀實踐為本來改造儒經”,就是一種表現。唐初的律令體系從武則天時期開始逐步瓦解,開元二十五年(737)修訂律令格式,對于律令基本上沒有進行修改,只是刪定格式和編訂新格。安史之亂以后,只刪定格和格后敕,而敕的地位又逐漸超過了格,成為在法律效力和適用范圍上的最終依據。在這個過程中,許多關于國家祭祀的規定是通過制敕來頒行的。作者在結論中所指出的“隋唐國家禮典與實踐的巨大差異”,其源蓋在于此。本書強調國家祭祀的實踐層面,特別指出“那些不在禮典的祭祀活動也屬于國家祭祀的重要范疇,在某種意義上它們更凸顯了唐代國家祭祀的實質與特色”。這是切合唐實際情況的結論。正是由于這樣從歷史實際出發,而沒有囿于各種成說和理論,因而作者能不斷提出新的問題,進行新的探索,完成一些前人沒有深入研究或沒有觸及的問題,才得以把郊廟之外的隋唐國家祭祀與宗教和社會的情況比較深入系統地呈獻給廣大讀者。
“國家祭祀也不僅僅是與民眾信仰無關的官方儀式。”民眾信仰,是一個大問題。特別是在一個社會轉型時期,一個經濟社會蓬勃發展的時期,民眾信仰更有一個重新構建的問題。本書通過“隋唐國家祭祀的神祠色彩”“道教、佛教與隋唐國家祭祀”“祀典與淫祠之間”“從祈雨看隋唐的國家祭祀與社會”等實證性的以及個案的研究,說明唐代怎樣通過國家祭祀禮儀的不斷調整和充實,充分吸收各種宗教的、民間的信仰和儀式,建立起了一個以皇權為中心的國家祭祀禮儀系統,作為以皇帝為中心的信仰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不僅使本書具有很高的學術水平,也使本書具有了很高的理論意義和認識價值。
西方的社會科學理論對本書的寫作無疑起了很大的啟發作用。但我更看重的是作者的出發點,也就是貫串于全書的從實際出發,著眼于基層,著眼于發展變化。他沒有把西方的社會科學理論當作教條,而是把它們看成是一個觀察歷史的新的角度。這是本書能夠取得新的具有理論意義的成果的主要原因。我們要真正進入研究,必須從實際出發,必須具有發展變化的觀念,這樣才能夠破除迷信和各種成見,把研究深入。歷史研究雖然在各個不同時期有不同的價值要求,但是從本質上來說,歷史學是要求全方位地了解一個時代,全面了解每一個國家、地區和整個人類發展的歷史。事實上,各個時代的歷史學都受到當時意識形態和認識水平以及材料的限制,因此重點各有不同,都只能揭示歷史的一些方面。隨著時代的前進,人們的認識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視野也更加廣闊,開始能夠從更多的方面來了解當代社會和歷史。現代社會科學的各個學科,事實上就是在歷史和當代結合的基礎上,對這個領域的研究和理論上的總結。它們的方法從根本上說也是歷史的方法,這就是從實際出發,著眼于實際發生的現象,著眼于發展變化的過程,著眼于總體的發展。只有對這一點保持清醒認識,才不至于把各種新的理論作為教條而限制了我們的創造。
雷聞在考取了博士研究生以后,曾保留學籍,到國家機關做了幾年公務員,然后再回到學校完成了博士學業。這樣的經歷對于擴大眼界、豐富閱歷、了解社會、培養注重實際的觀點都是很有幫助的。更加難得的是,取得博士學位后,他在按規定回到原單位工作了一段時間以后,毅然選擇了學術研究的崗位,甘心去坐冷板凳。幾年下來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引起了學術界的重視。本書雖然是在他的博士論文的基礎上修訂而成的,但是比起當年的博士論文來,不僅篇幅和內容有了很大的增加,而且在觀點和理論上也有了很大的提高。真是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可喜可賀!希望作者能夠沿著走過來的道路,擴大研究領域,在學術上取得更多的成就。
2008年7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