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郊廟之外:隋唐國家祭祀與宗教(增訂版)
- 雷聞
- 851字
- 2025-08-19 16:22:04
第一章
隋唐國家祭祀的神祠色彩
自西漢中期以來,國家祭祀經歷了儒家禮制化的過程,此后歷代王朝的國家祭祀基本是在儒家的原則基礎上運行。不過,漢唐之間社會變動劇烈,特別是在魏晉南北朝時期,世家大族對于皇權形成巨大挑戰,玄學興盛,佛、道流行,而北朝部落制的遺風也給國家體制蒙上一層比較原始的色彩,這一切都使儒家化的祭祀體系受到沖擊。隨著隋唐帝國的建立,國家祭祀體系得以重建。經過這段曲折的歷史發展,它們又發生了哪些變化?特別是,這種建立在儒家理論基礎上的國家祭祀與民眾究竟還有無聯系?
馬克斯·韋伯(Max Weber)曾認為:“中國官方的國家祭典,就像其他地方一樣,只服務于公共的利益;而祭祖則是為了氏族的利益。二者都與個人的利益無關。自然的巨靈日益被非人格化,對它們的祭祀被簡化為官方的儀式,而此種儀式逐漸地排空了所有的感情要素,最后變成了純粹的社會習俗。這是有教養的知識分子階層所完成的工作,他們完全漠視大眾的典型的宗教需求。”(1)韋伯此論實際上代表著學界長期以來對中國古代國家祭祀認識上的一個典型傾向,即將國家祭祀完全視作與民眾個人宗教信仰相脫節的純粹官方儀式。例如麥大維就認為,對于非官方人士的宗教生活而言,這種建立在宇宙論基礎上、與官僚等級制相聯系的國家祭祀的神明并無多大意義(2)。甘懷真也認為:“以郊祀與天子宗廟為代表的儒教祭祀體系(可以再加上孔廟)卻與人民沒有關系”,“儒教的危機是這套以天子為首的祭祀體系與基層人民的祭祀之間失去了關聯性,即人民所信仰、祭祀的神祠與儒教在地方上的神祠無關?!?a href="../Text/chapter001_0014.xhtml#ch3" id="ch3-back">(3)我們認為,這些看法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漢唐之間社會變遷對于國家祭祀所產生的重大影響。
隋唐時期,國家祭祀的一系列新現象促使我們重新思考其儒家化程度,以及它們和民眾個人信仰的關系。事實上,中國古代民間信仰的一些基本特點,如偶像崇拜與自然神的人格化等(4),經過漢代儒家禮制化的洗禮之后,在相當程度上依然存在于國家祭祀體系之中,本書稱之為國家祭祀的“神祠色彩”。在本章,我們就從四個方面對此進行具體分析,從而體會國家祭祀儒家化的限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