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 投資主體的培育

一、沒收官僚資本企業以及確立國營經濟領導地位

(一)沒收官僚資本

沒收官僚資本是我國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對官僚資本采取的措施,即將其接收過來,變成社會主義性質的國營經濟。解放前,官僚資本約占全國工業資本的2/3,占全國工礦、交通運輸業固定資產的80%,將其沒收并改造后,可使無產階級國家掌握主要的經濟命脈,使生產力得到解放。

為了保證對官僚資本企業的順利接收,中共中央在不斷總結經驗的基礎上,于1948年和1949年上半年,先后發表了《再克洛陽后給洛陽前線指揮部的電報》《關于接收官僚資本企業的指示》《中國人民解放軍布告》《關于接收平津企業經驗介紹》等一系列文件,詳盡規定了有關接收官僚資本企業的方針政策。沒收官僚資本的各項政策措施的制定和實施,有利地保證了相關工作的順利進行。在接管的官僚資本企業中,金融方面有:中央銀行、中國銀行、交通銀行、中國農民銀行、中央信托局、郵政儲金匯業局。工礦方面有:控制全國資源和重工業生產的國民黨政府資源委員會,壟斷全國紡織工業的中國紡織建設公司,兵工系統和軍事后勤系統,南京國民黨政府交通部、糧食部和其他部門所辦企業,“CC”系統的“黨營”企業以及各省政府系統的企業。交通運輸方面:國民黨政府交通部、招商局等所屬全部交通運輸企業。商業方面有:復興、富華、中國茶葉、中國石油、中國鹽業、中國蠶絲、中國植物油、中國孚中、中國進出口、金山貿易、利泰、揚子建業、長江中美實業等十幾家大貿易公司及其分設各地的分支機構和經營網點。被沒收的官僚資本的企業和財產,是新中國成立初期國營經濟最主要的來源[4]。

(二)建立國營經濟

全國解放后,由于處理了外國在華企業,沒收了官僚資本,社會主義的國營經濟得到空前的發展和壯大,國營經濟集中了近代化大企業。據統計,1949年,社會主義國營工業產值占全國工業總產值的26.2%,占全國大工業產值的41.3%;國營工業擁有全國電力產量的58%,原煤產量的68%,生鐵產量的92%,鋼產量的97%,水泥產量的68%,棉紗產量的53%。在金融、鐵路、港口、航空等產業,國有經濟更是占有絕對優勢。此外,數量眾多而規模不大的地方國營企業,也主要是通過沒收官僚資本和反革命分子的財產建立起來的。據1952年年底統計,全國共有地方國營工業企業7000多個,其中80%~90%是當地解放以后接管的中小型企業,3年內新建的企業不到10%,其余為1950年“統一財經”至1952年“三反”“五反”期間接收、合并的機關團體生產企業[5]。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南部县| 安义县| 汶川县| 邯郸县| 小金县| 贺兰县| 合作市| 靖江市| 阳春市| 双流县| 老河口市| 云霄县| 格尔木市| 洪雅县| 南阳市| 海城市| 息烽县| 和龙市| 额敏县| 广宁县| 太保市| 博爱县| 紫阳县| 新河县| 津市市| 乐安县| 永和县| 新竹市| 堆龙德庆县| 珠海市| 海兴县| 信阳市| 精河县| 集贤县| 郴州市| 伊宁市| 广州市| 阿拉善右旗| 富宁县| 大石桥市| 如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