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投資的增長與調控
- 劉立峰
- 2548字
- 2025-08-27 16:40:46
二、投融資的經驗和教訓
新中國成立后,徹底推翻了舊中國的生產關系,建立了新型的適合于生產力性質的先進生產關系,極大地解放了生產力,促進了經濟恢復時期的投資與建設。
第一,在項目決策中,適當處理了中央和地方的關系,合理劃分了投資決策審批權限,建立了以中央政府集中管理為主的計劃體制。為了把有限的財力物力用于國家重點項目建設,這一時期,在基本建設方面實行由中財委自上而下逐級下達基本建設年度投資控制數字,然后由建設單位自下而上在控制數字內編報基本建設計劃,最后由上而下審批下達年度投資計劃。在項目審批管理工作中,實行按投資額大小,對建設項目限額審批。
第二,在基本建設投資分配上,較好地處理了國民經濟各部門的關系,保證了重點部門的恢復與發展的建設資金需要。為了改變經濟落后和結構畸形的狀態,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既需要優先發展主要生產生產資料的重工業,還需要通過重點恢復農業,以促進工業的發展,同時也需要處理好工業與運輸、郵電等問題的關系。國家在基本建設投資分配上,妥善地處理了各部門的投資比例關系,由此大大改變了產業結構不協調的狀況。
第三,適當處理了恢復和建設的關系。這一時期,國家用錢的地方很多,財政又十分困難,可以用于基本建設的財力有限。又由于抗美援朝戰爭的需要,國防戰略費占了國家財政支出相當大一部分。因此,當時還不具備進行大規模經濟建設的條件,主要任務還是搞好經濟的調整和恢復。這一時期,國民經濟建設是以現有生產能力為主進行調整和恢復,是完全正確的。
第四,注重利用原有企業的廠房和設備,建設項目以恢復、改建為主,新建為輔。為了節約資金,中財委強調建設要根據現實條件,與當時國家經濟情況協調,不能什么都按最新式的,投資項目盡可能利用原有的廠房和設施。因此,這個時期基本建設以恢復、改建和擴建為主。這與國民經濟其他發展時期相比較,存在較大的不同[35]。
在國民經濟恢復時期,投資和建設也存在一些缺陷。由于缺乏經驗和健全的制度,過去革命根據地長期戰爭環境下形成的供給制的影響,急于求成以及某些工作中的官僚主義作風,在某些方面造成了嚴重浪費。在執行新民主主義經濟綱領方面,企圖超越新民主主義社會階段,過早地實現社會主義的“左”的思想,盡管在當時不占主導地位,并且曾經一度受到過毛澤東的批評,但在實際工作的許多方面,過多地限制民族資本主義的情況仍時有表現,這種情況在商業、建筑業、交通運輸業和金融業更為突出。另外,由于“左”的思想的干擾,致使一些既是資本主義社會條件下發展商品經濟所需要的、也是新民主主義社會條件下發展商品經濟所需要的經濟形式沒有得到應有的扶植和發展;有的需要加以改造和利用的制度,如股票交易所和建筑業方面的投標制,都先后在1950年和1951年取消了[36]。
[1] 彭敏主編:《當代中國的基本建設》(上),當代中國出版社2019年版,第4頁。
[2] 彭敏等:《當代中國的基本建設》(上),當代中國出版社2019年版,第4~6頁。
[3] 周錕、呂臻:“新中國全面恢復和發展經濟的開篇之作”,金臺資訊2020-09-22。
[4] 董輔礽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史》,經濟科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36~37頁。
[5] 《1949-1952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檔案資料選編·工業卷》,中國物資出版社1996年版,第177頁。
[6] 陳云:“中華人民共和國過去一年財政和經濟工作的狀況”,《新華月報》,1950年10月號。
[7] 《1949-1952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檔案資料選編·農業卷》,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1年版,第36頁。
[8] 《1949-1952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檔案資料選編·農村經濟體制卷》,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2年版,第593頁;國家統計局編,《建國三十年全國農業統計資料(1949-1979)》。
[9] 汪海波、劉立峰:《中國經濟70年》,山西經濟出版社2019年版,第36~39頁。
[10] 劉國光等:《中國十個五年計劃研究報告》,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9~10頁。
[11] 《陳云文選》(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4頁。
[12] 薄一波:《若干重大決策與事件的回顧》上卷,中共黨史出版社1991年版,第87頁。
[13] 姜長青:“1949-1952年財政分權與經濟增長”,《晉陽學刊》2022年第2期。
[14] 周道炯主編:《1949-1987中華人民共和國固定資產投資管理大事記》,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89年版,第3、第11頁。
[15] 劉國光等:《中國十個五年計劃研究報告》,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0~41頁。
[16] 劉國光等:《中國十個五年計劃研究報告》,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2頁。
[17] 《中國工業經濟法規匯編》(1949-1981),第300~312頁。
[18] 劇錦文等:“1949-1978年的國家投資和新增資本”,http://economy.guoxue.com/?p=8521。
[19] 毛志輝:“國民經濟恢復時期交通銀行的職能與任務(四)”,http://insurance.xunjk.com/insurance/2023/0421/326426.html。
[20] 彭敏主編:《當代中國的基本建設》(上),當代中國出版社2019年版,第11~12頁。
[21] 彭敏主編:《當代中國的基本建設》(上),當代中國出版社2019年版,第9~10頁。
[22] 汪海波、劉立峰:《中國經濟70年》,山西經濟出版社2019年版,第65頁。
[23] 《1949-1952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檔案進料選編》(基本建設投資和建筑業卷),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年版,第225頁;《偉大的十年》,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52頁。
[24] 《1949-1952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檔案資料選編》(基本建設投資和建筑業卷),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年版,第1002、1004頁。
[25] 《1949-1952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檔案資料選編》(基本建設投資和建筑業卷),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年版,第107頁。
[26] 王國剛等:《中國金融70年》,經濟科學出版社2019年版,第2~3頁。
[27] 《1949-1952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檔案資料選編》(基本建設投資和建筑業卷),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年版,第69~70頁、第86頁、第254頁。
[28] 《1949-1952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檔案資料選編》(綜合卷),中國城市經濟社會出版社1990年版,第183~185頁。
[29] 《1949-1952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檔案資料選編》(基本建設投資和建筑業卷),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年版,第107頁。
[30] 汪海波、劉立峰:《中國經濟70年》,山西經濟出版社2019年版,第63~64頁。
[31] 國家統計局:《偉大的十年》,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97頁。
[32] 彭敏主編:《當代中國的基本建設》(上),當代中國出版社2019年版,第16~18頁。
[33] 國家統計局:《偉大的十年》,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16、20頁。
[34] 董輔礽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史》,經濟科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105~109頁。
[35] 曹爾階等:《新中國投資史綱》,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92年版,第74~76頁。
[36] 汪海波:“國民經濟恢復時期恢復、發展工業的基本經驗”,《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1995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