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投資的增長與調控
- 劉立峰
- 1604字
- 2025-08-27 16:40:45
二、水利工程的修復和建設
1949年9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興修水利、防洪防旱、疏浚河道等寫入《共同綱領》中,體現了中央人民政府對水利的高度重視,水利成為全部生產建設的中心環節之一。
1949年,全國水災面積達1.2億畝,其中淮河水災面積就達4000余萬畝,災民1300多萬人。因此,防治水旱災害,抓緊淮河、黃河等幾條主要河流的治理成為當時恢復發展農業的迫切要求。1950-1952年,國家用于水利建設的投資共約7億元,占預算內基本建設投資的10%,占全部基本建設投資的8.9%。對全國2.4萬多公里重要堤防的絕大部分進行了整修。對一些水災比較嚴重的河流,開始了全流域的治理。在長江、黃河流域興建了一些有效的防御工程。全國大小河流的堤防,絕大部分進行了培修,重要險工得到了加強。在少數歷年遭受洪水的地區,如蘇北沂河及沭河流域、河北潮白河流域,開始了根治工程。
1951年,根據蓄泄并重的方針,新中國第一個全流域多目標的治水工程—根治淮河工程正式開工,7月即勝利完成第一期工程,減輕了淮河流域水災的經常威脅。1949-1952年,蘇北和山東人民修建了長達180多公里的沂河新道和長達69公里的沭河新道,使長期水患嚴重的沂河、沭河流域連續兩年農業豐收。1952年4月,荊江分洪工程破土動工,當年完成的荊江分洪工程,在1954年長江出現特大洪水時,對保障長江中下游人民的安全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在治理水患的同時,防止旱災的工作也在著手進行。三年中共修建現代化灌溉工程358處,其中較大型的如引黃(河)灌溉濟上(河)工程部分完工。蓄水22億立方米的官廳水庫也于1951年10月破土動工,用以改善首都地區的用水問題[21]。
專欄1-1 治淮工程
淮河地處我國南北氣候過渡帶,歷史上受黃河長期奪淮的影響,淮河流域水旱災害頻發,沿淮人民飽受災害之苦。1855-1949的94年中,淮河流域共發生較大洪澇災害48次,平均近兩年發生一次較大洪澇災害。每次洪水泛濫,常使幾十個縣、市和上千個城鎮淪為汪洋澤國,受災人口數千萬,成千上萬的人葬身魚腹。
1950年7月,一場場暴雨肆虐淮河流域,1300多萬人受災,4300余萬畝土地被淹。7月20日、8月5日,淮河水災告急的電報接連呈送給了毛澤東,“水勢兇猛”“全村沉沒”“在樹上被毒蛇咬死”,一個個如泣如訴般的字眼使他潸然淚下!他對秘書田家英說:“我們要是不能根治淮河,那還算是什么共產黨人!”
毛澤東連續四次對淮河救災和治理批示,作出了“根治淮河”的決策。1950年8月25日開始,水利部召開治淮會議,商議治淮方針和1951年應辦工程。根據毛澤東的根治要求,會議很快確立了“蓄泄兼籌”的治淮基本方針。上游河南以攔蓄洪水、發展水利為長遠目標;中游皖北蓄泄并重,利用湖泊臨時攔蓄干支流洪水,整治河槽承泄湖泊攔蓄之外的全部洪水;下游蘇北則開辟入海水道,以利宣泄。1950年10月14日,中央人民政府發布《關于治理淮河的決定》,確立了“蓄泄兼籌”的治淮方針,翻開了淮河治理歷史性的嶄新一頁。
中央政府克服物資供應極為緊張的困難,將10億斤糧食投入到與抗美援朝戰爭幾乎同時進行的第一期治淮工程。1950年冬至1954年春,淮河流域每年一個大戰役,共進行了四期治淮工程,上工1200萬人次,修建水庫6座、行蓄洪區10余處,疏浚了干支流河道,修建了淮河大堤,治淮初戰取得了重大勝利。
治淮從一窮二白起步,建成佛子嶺、出山店等各類水庫6300余座,興建加固各類堤防6.3萬公里,修建行蓄洪區27處,建成各類水閘2.2萬座,建成臨淮崗、入海水道等一大批控制性樞紐工程,基本建立了防洪減災除澇體系,初步形成了水資源綜合利用體系,逐步構建了水資源與水生態環境保護體系,不斷加強流域綜合管理體系和科技創新支撐體系,形成了流域水安全保障體系。
70年治淮總投入9241億元,直接經濟效益47609億元,投入產出比約1?5.2。淮河的系統治理、開發與保護,有力地促進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為流域經濟社會發展、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和生活水平提高提供了重要保障。
資料來源:《治淮70年的歷程和主要經驗》,央廣網2020-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