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投資的增長與調控
- 劉立峰
- 949字
- 2025-08-27 16:40:44
一、交通運輸業的恢復和發展
解放初期,由于多年戰爭的破壞,全國交通運輸業幾乎處于癱瘓狀態,嚴重影響了城鄉間、地區間的物資交流,以及工農業生產的發展和人民的生活。在三年恢復時期,國家將交通運輸業,尤其是鐵路的恢復與發展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1950-1952年,國家預算內投資用于交通運輸的投資共17.7億元,占同期國家預算內資金的26.7%,占同期全部基本建設投資的22.6%。三年內,除了修復原有鐵路8000公里外,在西南、西北和廣西地區新修并完工的鐵路有三條:地處南部邊疆的來睦線(廣西來賓—睦南關),四川人民盼了半個世紀未能修建的成渝線(成都—重慶),以及穿越西北崇山峻嶺的天蘭線(甘肅天水—蘭州)。在此期間,在西北地區開工建設的主要鐵路干線還有寶成線、蘭新線等。同時,重修了一些舊線約600公里。鐵路通車里程大大增加,由1949年的2.18萬公里增加到1952年的2.45萬公里[20]。
在重點修復鐵路的同時,還積極推進了航運的恢復和建設。解放初期,全國能夠停靠萬噸級船泊的泊位僅有60個,碼頭岸線總長只有2萬多米,各種裝卸機械100多臺,年吞吐量只有500多萬噸。新中國成立后,開始對原有港口的恢復改造,提高裝卸機械化水平,改善工人的勞動條件。為了沖破美、蔣海上的封鎖禁運,自力更生、獨立自主地發展經濟,新中國政府決定在天津修建塘沽新港,在廣東省雷州半島的湛江自行設計、自行建設了新中國第一個新港口—湛江港。1949年5月,天津市塘沽新港首次恢復建設計劃,經華北人民政府批準,撥出建設經費近4200萬斤小米(折合250萬元),成為新中國自己修建的第一個港口。1952年10月塘沽新港開港,萬噸巨輪可直接停靠碼頭,華北以及西北地區的物產可以通過海運運往東北、華東、華南。
圍繞著解放全中國、剿匪和恢復經濟建設的三大任務,盡快恢復和發展交通成為各級政府和軍隊的一項艱巨任務。新建公路3846公里,主要分布在交通不發達地區,如西南的康藏線、青藏線,西北的新蘭線、西寧黃河沿線等。經過三年的恢復和建設,全國公路通車里程由1949年的8萬公里增加到1952年的12.7萬公里,超過了1949年前的最高水平。抗美援朝戰爭中,志愿軍搶修鐵路線路1400余處次、660余公里,橋梁2294座次,隧道122條次;工程兵部隊和人民群眾新建公路2500余公里、橋梁1100余座,加寬公路8100余公里、橋梁3200余座次。志愿軍用血肉鑄就了“打不爛、炸不斷”的鋼鐵運輸線,出色地完成了交通運輸保障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