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投資的增長與調控
- 劉立峰
- 587字
- 2025-08-27 16:40:41
二、保護并有限制地發展民族資本主義工商業
扶植有益的民族資本主義工商業。新中國成立初期,民族資本主義工商業(或稱私營工商業)在經濟中居于重要地位。1949年,民族資本主義工業產值為68.3億元,占工業總產值的48.7%。這就決定了在當時條件下必須利用有益于國計民生的民族資本主義工商業。為了發揮民族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積極作用,人民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幫助他們解決原料、市場和資金等方面的困難。這些措施主要是:供給原料或以原料換成品,委托加工或代銷成品,發放貸款,降低工業稅率等。這就促使有益的民族資本主義工商業能在較短的時間內得到不同程度的恢復。比如,解放較早的沈陽市,在1949年6~12月的半年中,私營工業企業由9727家增加到12007家,增加了23%。
調整民族資本主義工商業。所謂調整工商業,“就是說,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國民經濟軌道拆毀了之后,應該按照新民主主義的軌道來安排工商業的問題。其中最突出的是三個基本環節:調整公私關系,調整勞資關系,調整產銷關系[6]。”為達到這個目的,由政府或國營企業委托私營工廠加工、訂貨和由國營商業收購其產品,具有特殊重要的意義。因為當時主要就是通過這種方式調整民族資本主義工業,以維持和促進私營工廠的生產。調整工商業把民族資本主義工商業經營困難的問題解決了,民族資本主義生產經營潛力發揮出來了。但這次調整工商業的工作,由于抗美援朝開始,未能堅持做到底,還遺留下了一些問題沒有得到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