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煉成王:向王陽明學企業經營與管理(第2版)
- 鄒新華
- 3792字
- 2025-08-27 17:18:13
第二節 將良知注入文化之根
通過本小節的學習,我們能夠認識陽明心學理論體系與企業文化體系的結合點,了解如何將良知注入企業文化之根。
【陽明先生語】
先生曰:“良知是造化的精靈。這些精靈,生天生地,成鬼成帝,皆從此出,真是與物無對。人若復得他完完全全,無少虧欠,自不覺手舞足蹈,不知天地間更有何樂可代。”
——
(王陽明)曰:“良知之在人心,至虛而靈,至近而神,幽獨有所不能欺,細微有所不能掩。故雖夫婦之至愚,亦可與于圣人之成能,而所謂君子之中庸,卒莫逃于百姓之日用。”
天縱英才只是良知清澈
事物之理本來就在我們每個人的內心深處,無須向外去尋。我們做事只需要憑著良知去做即可,所有企業管理的道理,比如公平交易、客戶價值、效率競爭,都存在于我們心中,都是我們良知的一部分。圣人并不比普通人多一點什么,在良知面前人人平等。
人人皆可為圣賢!只是大眾的良知被“貪、嗔、癡、慢”遮蔽,而圣人能夠修煉到存天理,去私欲的境界。管理中,我們要喚醒良知,而不要增加人的阻蔽。(如圖1-5所示)

圖1-5 人人皆有良知
人人都有良知,都是平等的,所謂的壞人,是良知被私欲遮蔽了。管理當中,要善于喚醒員工的良知,而不是去增加障礙。現實中很多時候恰恰是相反的,比如我們看見某個人某行為不合自己的心意,于是耿耿于懷,戴著有色眼鏡看他,對他所做的事都予以否定,甚至冷嘲熱諷,這樣的方式正好激起了“障礙”,進一步阻蔽了良知。
有這樣一則關于王陽明解說“人人皆有良知”的故事。
王陽明的良知學說傳播開來之后,有人不服,就想看王陽明的笑話,正好有一天有人在半夜里捉到一個小偷,這些人便把王陽明找來,問他,“你看小偷有良知嗎?”王陽明很坦然地讓小偷脫去外衣,隨后又請他脫掉內衣,小偷都照辦了。當接下來讓小偷脫掉褲子時,小偷猶豫說:“這恐怕不妥?!蓖蹶柮饔谑菍Υ蠹艺f:“羞恥之心,人皆有之,這便是小偷的良知?!?/p>
良知在每個人心中,真正明白這個道理后,每個人就應該開始努力磨“心頭鏡”,讓良知的光輝重新映照出來,并以良知的準則判斷是非,明辨善惡,最終讓思想和行動都能時時聽從良知的召喚,真正做到身心合一、天人合一,每天生活在快樂、愉悅、充實之中。
人人心里有良知,大街上滿是圣人。既然“吾性自足”,那么每個人的潛能都應該是無窮的,只不過要看誰能夠得悟正道。不一定知識多的人就能成為圣人,也不一定知識多的人就很厲害。比如下面這個例子。
王永慶的商業智慧從何而來?
王永慶15歲小學畢業,到一家米店做學徒,第二年,他用父親借來的幾百元錢做本金,自己開了一家小米店。開始的時候生意慘淡,原因是同業競爭激烈、顧客都有熟悉的米店,不會輕易轉移。
16歲的王永慶起步艱難,他選擇挨家挨戶上門推銷大米,同時詳細記錄顧客家里有多少人,一個月吃多少米,何時發薪水……算好顧客家里的米快吃完了就送米上門,等到顧客發薪的日子再上門收款。
當時大米加工比較粗糙,米里夾雜糠、沙粒、小石子……少年王永慶會一點點地把大米中的雜物都挑出來。
少年王永慶送米上門,并非送到就算,還一定要幫顧客將米倒進米缸。如果缸中有陳米,就把陳米先倒出來,將米缸刷干凈,再將新米放進去,把陳米覆蓋在上面,保證陳米不會因存放時間過長變質。
賣米這樣用心,生意肯定能做起來。一個小學畢業,沒有接受過很多正規教育的王永慶,為什么能把高等教育里面營銷學的策略駕馭得爐火純青呢?所謂天縱英才,只是良知清澈。當一個人良知清澈的時候,就能進入圣境;當一個人良知清澈的時候,就能無往不利。
水蓮花:根、莖和花
成功就像一朵水蓮花,我們看到浮在水面上絢爛奪目的花朵,卻沒看到那些深在水中,默默無聞的根和莖。其實,正是根和莖看似卑微的“身軀”,深入水下吸取養分,才讓水面上的花朵燦然盛開。
很多人學習王陽明,是看到他立下了赫赫戰功,想從他的行為里找到對自己事業有益的方法,然而往往“帶著功利之心而來,放下功利之心而去”。陽明心學不是成功勵志學,更不是厚黑之學,而是教人回歸內心,存天理,去私欲,達到知行合一的境界,從而境隨心轉,萬事向好。
我們學習優秀的企業也是如此,可能只看到了這些企業的一些好的行為方式,然后就照搬和模仿,卻沒看到水底下輸送養分的“莖”和“根”。(如圖1-6所示)

圖1-6 水蓮花比喻
很多人去一些優秀和卓越的企業考察企業文化,發現很多優秀的行為方式,于是乎回去之后立刻召開員工會議,要求自己公司的員工學習這些優秀的行為,最后卻發現并沒有太大用處。為何?
如果把企業文化體系看作一朵水蓮花,那么企業的外在行為,員工的行事作風等就是看得見的花朵,這是行為表象層面?;ǘ淦G麗與否還是取決于莖和根,根的功能是吸收養分,它是核心,是企業文化的核心理念層面。一個企業的理念,決定員工的行事風格。莖的功能是輸送養分,它連接著公司的理念和行為。理念如何落地?理念要靠制度落地,所以莖是制度層面。根、莖和花,即理念、制度和行為構成了企業文化體系。
向王陽明學習企業文化建設,就是要將王陽明的核心思想注入企業文化體系當中。“致良知”是企業文化之根,是核心理念;“知行合一”是企業文化之莖,能夠喚起員工的良知,并通過制度將之落地到員工行為當中;“事上磨煉”是企業文化之花,是企業的行事風格,是企業的精神面貌。
一、“致良知”為根
王陽明說:“譬之樹木,這誠孝的心便是根,許多條件便是枝葉,須先有根,然后有枝葉,不是先尋了枝葉,然后去種根。禮記言:‘孝子之有深愛者,必有和氣;有和氣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須是有個深愛做根,便自然如此。”每個人內心中,都深藏著光明通透的心靈本體,那就是我們的良知。它即是天理在人身上的顯現,至善如天地,同時它又能知是知非,亮如明鏡;它更是我們道德和理性的根源所在,也是人可以高尚的根本原因。雖然我們人人都有光明的心本體,但良知并不是時時顯現的,往往被蒙住、遮蔽了。就像本是明亮的銅鏡生了銹,照不出人是人非。我們良知上的“銹”,就是我們的喜怒哀樂,貪嗔癡慢,也是每天塞滿我們內心的情緒和欲望。
在物欲橫流、道德滑坡的時候,蒙蔽人們心靈的“銅銹”斑駁,良知猶如璀璨的明珠被一層層包裹起來。然而,沒有一個企業能夠靠不擇手段長期生存,企業要想基業長青,就需要將“致良知”的理念注入企業文化的根。表1-1整理幾家優秀企業的文化理念。
表1-1 企業文化理念舉例

二、“知行合一”為莖
很多時候,企業的理念和行為總是相互偏離的(如圖1-7所示)。有企業說,我們要遵從“員工價值第一,客戶價值第二”的理念。因為客戶價值是通過員工實現的,只有實現了員工的價值,才能實現客戶的價值。但是,實際行為卻是背離的,比如克扣員工工資的事情時有發生。有的企業說,我們的理念是“要向客戶提供最好的產品”,在實際行為當中卻非常不注重研發,不注重市場調研。

圖1-7 理念與行為背道而馳
總之,在企業文化體系當中,理念和行為總是容易背離的,連接理念之“根”與行為之“花”的“莖”,這個時候就能發揮關鍵作用。是什么讓企業理念得以落地呢?是制度。制度是連接“根”和“花”的“莖”,是企業文化體系的關鍵點。所以,要將王陽明的“知行合一”思想注入企業文化的“莖”,從而使理念與行為合一。
三、“事上磨煉”為花
《傳習錄》中記錄了一段王陽明與弟子的對話。弟子問:“靜時亦覺意思好。才遇事,便不同。如何?”先生曰:“是徒知靜養,而不用克己功夫也。如此臨事便要傾倒。人須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靜亦定,動亦定?!?/p>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磨,不成才。我們要提高自己的道德修養,要提高自己的辦事能力,就必須在事上磨煉。那么在事上磨煉究竟是要磨煉什么呢?去磨煉事情?去磨煉他人?其實就像“心即理”一樣,我們磨煉的其實是自己的內心,所有的苦難都是對我們的磨煉而已。
很多人以為喊喊口號,搞搞活動,就是企業文化建設。而我認為非也。企業文化是一個企業員工的行事風格,這種風格的源頭是企業的核心理念,但最終形成要靠“事上磨煉”,事上磨煉是企業文化體系的“花”,是員工的集體行為形成的重要路徑。有些公司有著“狼”一般的隊伍,辦事雷厲風行,果斷堅毅,從不拖泥帶水。很多公司想學,照搬了制度和理念,卻終難養成這樣的隊伍,究其原因還是缺乏“事上磨煉”。事上磨煉,磨煉的是我們的內心,不管處境如何變化,我們總能不抱怨、不計較、不自私、不狹隘;磨煉的是我們的能力,專注、持續、沉住氣、踏實干。將“事上磨煉”注入企業文化體系中,落實到員工行為中,這樣的團隊必將日益精進,無敵于外!
從“惡之花”到“愛之源”
致良知就是當“錯誤的意念”一發動,就要放到“良知”的心里衡量。心正,意念自然就正,意正,行動就自然符合良知。如果能做到讓每一個人憑良知做事,管理就是一件很簡單的事。
一些不遵循自身利益最大化準則的商人或許在一段時間內被淘汰,而一些為了自身利益不顧良知者得以存活,于是大家理解的“真相”是,如同生物進化,大自然通過復制、變異和淘汰讓“自私者”勝出。如此,良知被蒙蔽,世上盛開“惡之花”。但我們要堅信,無論何時何地,何年何月,良知是不會泯滅的,它只是被私欲短暫遮蔽了?!皭褐ā崩锩嫒匀话活w“愛”的種子,它創造了異性之間的愛,奠定了對后代的“無私的愛”。從這個愛的源頭出發,人類社會逐步發展出家庭之愛、親族之愛、部落之愛……進而產生同情心、同理心,直至產生“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至善至美的大愛。從“惡之花”到“愛之源”,人的良知意識總會覺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