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供應鏈金融資本配置研究
- 陳梅
- 1460字
- 2025-08-27 17:00:57
2.2 基于供應鏈參與主體視角的研究
20世紀末,影響供應鏈績效的資金流轉、資本結構、資本成本等財務問題凸顯,制約著供應鏈企業的發展,供應鏈金融作為新型金融模式隨之受到了人們的關注。1998年,Hartley率先提出了應付賬款融資模式和供應鏈金融的系統設計。Timme等(2000)從供應鏈金融協作共贏角度出發,首次提出了相對完整的供應鏈金融的概念。之后Hofmann(2005)對供應鏈金融做了理論上的界定。他認為供應鏈金融是供應鏈中包括外部服務者在內的兩個以上參與者的組織,通過管理金融資源在組織間的流動,共同創造價值的一種途徑。而供應鏈金融的主要參與者包括銀行等金融機構、核心企業、中小企業及第三方物流公司,多方合作對跨組織的金融資源進行管理和控制,以此提高供應鏈各個參與者的價值(Pfohl、Gomm,2009)。
從金融機構的角度來看,供應鏈金融是商業銀行基于供應鏈開展的新型業務模式,即一種創新的信貸模式(王曉東、李文興,2015)。具體而言,銀行等金融機構根據供應鏈中的真實貿易背景和核心企業的信用評級,以交易行為產生的未來現金流量作為直接還款來源,配合金融產品和封閉貸款操作進行單筆或額度授信(胡躍飛、黃少卿,2009),這就將更多有融資需求的中小企業納入了銀行的服務系統,而且銀行可以從供應鏈中獲取真實的交易信息,增進與客戶的關系,提高對獲得銀行信貸的中小企業的認知,在供應鏈金融模式下金融機構更加關注供應鏈企業間的交易信息和運作情況,銀行由被動的風險控制轉向主動的風險管理,進而提高銀行信貸配給效率和營銷效率,開發新利潤增長點(熊熊等,2009)。
從核心企業的角度出發,供應鏈金融始于核心企業的供應鏈信貸和自身營運資本管理的雙重需要(Dyckman等,2010),是基于核心企業的經營戰略和價值增長目標,對資金融通和成本進行系統優化的過程(Lamourexu,2007;林喜鵬等,2015)。與商業銀行和第三方物流企業主導的供應鏈金融不同,核心企業擔任的主導角色在于提高供應鏈整體效益及增強競爭力,借助供應鏈金融業務,核心企業可以結合自身信譽和信息優勢降低融資成本(劉穎,2012),從而降低投資成本、提高投資效率(Hofmann,2005)。核心企業開展的供應鏈金融業務能夠顯著提高核心企業的運營效率,降低企業風險(宋華等,2021)。以市場機制為基礎、以產業鏈上的核心企業為主導帶動產業結構調整是產業結構優化的主要方式,供應鏈金融能支持核心企業對產業鏈的重組,從而推進產業結構由價值鏈低端向價值鏈高端發展(沈凝,2014)。
從中小企業的角度來看,供應鏈金融是為解決中小企業融資困境而提供的一種融資方案。大量實證研究都驗證了供應鏈金融對中小企業融資可得性的緩解效應(宋華、盧強,2017;張偉斌、劉可,2012;姚磊、姚王信,2017),這增加了中小企業的融資方式,降低了融資風險,進而降低融資成本,提升融資績效(Ali Zulqurnain等,2019)。中小企業憑借產業鏈網絡關系,可獲得額外的客戶資源,建立并維持互惠合作關系,進而降低交易成本,提高財務績效,有效提升中小企業的營運能力與管理水平,增強了供應鏈的整體融資彈性。
從第三方物流的角度來看,供應鏈金融是從以質押動產為核心的物流金融逐漸發展而來的,是由物資銀行、融通倉及倉單質押等演變而成的一種新型的產業組織模式,它是供應鏈管理內涵的發展和深化,即從關注物流到注重物流、信息流和資金流的高效整合,優化了供應鏈上的融資結構和資金流動過程,提高了物流的運行效率。Lamoureux和Evans(2012)提出供應鏈金融通過防止成本轉嫁來提高供應鏈的可視性和可靠性。物流企業提供供應鏈金融服務能促進供應鏈貨物和資金周轉,拓展新的利潤增長點,將物流與資金流高效融合,也為物流企業自身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