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變與常的變通:靜觀其變,動以應變

變與常的辯證關系:恒定性和變化性

“執常以迎變,要變以知常。”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的這句名言,反映了他對“變”與“常”的清楚認知。所謂的“常”,指的是那些恒久不變、穩定可靠的因素,而“變”則是不斷更改、動態變化的過程。

通常人們會認為“常”和“變”是互相對立、不可調和的關系,但王夫之卻用辯證的觀點將兩者統一起來。他告訴我們,如果能夠很好地把握那些“恒常不變”的要素,我們就能充滿信心地迎接“變化”;而當我們不斷緊跟形勢追求“變化”時,我們也就能夠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恒常”的東西,如本質、規律、法則等。

王夫之生活在一個動蕩不安的年代,身處其中,他無法獨善其身,不得不面對“變”與“常”的考驗。

王夫之出身書香門第,從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這也為他日后求學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他雖然才華橫溢,卻在科舉考試中屢屢遭受打擊,三次鄉試都沒考中。換成其他人可能會一蹶不振,但王夫之卻沒有悲觀沉淪,他坦然地接受了生命中的“變數”,讓持續學習和積累成為人生中的一種“常態”。

1644年,明朝滅亡。王夫之身在湖南,驚聞“國變”,震驚、悲憤不已,好幾天不吃不喝,將滿腔愁緒寫進了一首長長的《悲憤詩》里。之后,他為國家和人民挺身而出,加入到反清復明的戰斗中。

在那段時間,“變”成了他生活的主題。勇敢的他曾在衡陽(今湖南衡陽)舉兵起義,卻沒能成功。在那以后,他不得不面臨家庭的離散、個人命運的跌宕起伏,但他為國為民的“常志”從沒有發生過動搖。在極其危險和艱難的時候,他還向湖北巡撫上書,卻沒能引起重視。他也曾被農民軍招請過,盡管當時他表示了辭謝之意,卻還是遭到了清政權的追捕,不得不四處流亡,一度被迫隱居到了鄉村、山中,以教書為生。

幾年后,他歸隱衡陽,一方面繼續教書,把自己的理念傳授給學生們;另一方面,他潛心于學術研究,形成了自己的哲學思想,而這和他對“變與常”的深刻認知有分不開的關系。他曾提出過很多超越前人的見解,對后世產生了十分深遠的影響。曾國藩、譚嗣同、梁啟超、章太炎等人都對他推崇備至,說他是“民族光復之源”。

王夫之經歷了國家的巨變、社會的巨變、家庭和個人的巨變,卻始終堅守著心中“恒久不變”的信念。正是這種信念支撐著他,為他鉆研學術、傳播思想精髓提供了持久的動力,使他最終成為“集千古之智”的思想巨人。他用自己的親身經歷為我們驗證了“常”與“變”的辯證關系。

在現代社會,“常”與“變”也是無處不在的。它們相輔相成,共同推動著社會的發展與進步。理解并運用好這種辯證關系,對于個人的成長和社會的進步都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比如在經濟領域,最基本的經濟規律、市場運行的機制等屬于“常”的范疇,而靈活多變的供求關系、價格波動等正是“變”的范疇。如果企業和個人能夠深刻理解這些“常”和“變”的因素,就能更好地把握經濟規律,應對市場的不斷變化。

在科技領域,經過驗證的科學規律和技術原理等都屬于“常”的范疇,而一代又一代科研人員進行的技術創新、發起的科技革命等屬于“變”的范疇,就像如今改變世界發展趨勢的人工智能、量子計算、生物技術等都是“變”的結果。但不管多么先進的技術,都要植根于科學規律、技術原理的基礎上,否則就不會有持久的生命力。

在社會文化領域,基本的道德規范、價值觀念等屬于“常”的范疇,而多元化的文化形態則屬于“變”的范疇。在如今全球化、互聯網化的大背景下,如何在“守常”的同時兼收并蓄,求得長遠發展,是文化創新、變革的重要課題。

對于個人來說,把握好“變”與“常”的辯證關系同樣重要。比如,在職業發展領域,個人的職業規劃、職業道德等屬于“常”的范疇,而行業趨勢和市場需求卻在不停地變化著,屬于“變”的范疇。我們想要實現個人的發展,就要在做好職業規劃、遵守職業道德的前提下,不斷更新知識和技能,以適應職業市場的變化。

在人際關系領域,真誠、信任、尊重、合作等是永恒不變的主題,屬于“常”的范疇,而交往方式和溝通手段等卻可以有所變化,屬于“變”的范疇。我們應當在保持真誠和尊重的基礎上,靈活運用各種新穎、高效的溝通工具和交流方式,讓人際關系得到更好的維護和發展……

總的來看,“變”與“常”的辯證關系為我們提供了重要的指導原則,指引我們在抓住本質和尊重規律的基礎上,努力適應變化,勇于創新,以實現個人與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適應變化,實現自我超越

《列子·說符》中說道:“理無常是,事無常非。”這告訴我們事情永遠是在發展變化的,沒有什么會永遠正確,也沒有什么會永遠錯誤。因此,適應變化是生存和發展的必然要求。不管是個人、組織還是國家,只有能夠適應變化,能夠及時進行自我調整,才能夠抓住機遇,實現飛躍性的發展。

相反,那些拒絕變化、故步自封的個體,終會被變化的時代淘汰。這正如生物學家達爾文所言:“不是最強的物種會生存,也不是最聰明的,而是對變化最敏感的。”

明代思想家王陽明是一個能夠適應變化的人。明正德元年(1506年),宦官劉瑾把持朝政,肆意打壓敢于彈劾自己的文官。王陽明為人正直,看不慣劉瑾的胡作非為,上書為這些文官說話,卻遭到了劉瑾的報復,先是被杖責四十,關押入獄,之后又被貶到了貴州龍場(今貴州貴陽修文縣龍場街道),去做一個沒有品級的驛丞。

在趕赴貴州的途中,王陽明遭到了多次追殺,好不容易才得以逃脫。這一場人生巨變,對他來說無疑是沉重的打擊,但他卻以驚人的勇氣和毅力熬了過來,展現出了非凡的適應能力。

當王陽明來到龍場后,發現這里地處偏遠、環境惡劣,甚至連一間像樣的房子都沒有。最開始,王陽明住過草庵、石洞,生活極其困苦,但他沒有變得消沉,相反,樂觀的他還給石洞取名字,叫“陽明小洞天”。等他終于安頓下來后,還在當地人的幫助下伐木建屋,雖然只是些很粗糙的建筑,他卻高興地為它們逐一起名,如“何陋軒”“君子亭”等。

居住的問題雖然得到了解決,王陽明要面對的困難卻還有很多。比如他手頭一窮二白,想要維持生存,就得自己去砍柴、挑水、種田、采野菜、煮飯……他本是手無縛雞之力的書生,以前也沒有做過粗活,但他不去抱怨什么,而是一直努力地勞作,認真地生活。

在這種惡劣的環境中,王陽明沒有放棄對學問的追求,他默記五經中的要旨,結合自己的理解去領悟書中的精髓。不僅如此,他還進行了深入的反思,實現了思想的升華。據說在一天半夜,他突然“頓悟”,創造性地提出了“致良知”“心即理”等深刻的理念,還認為人應當擺脫外部環境的束縛,做自己內心的主人。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龍場悟道”,為王陽明心學體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礎。

王陽明在龍場的經歷,讓我們看到他是如何適應變化、實現自我超越的。面對突如其來的人生變故,他沒有逃避,更沒有放棄。在艱難的條件下,他積極求生、堅持學習、鍛造思想,最終實現了心靈的覺醒,讓我們對他敬佩不已。

事實上,每個人的一生都不可能是一成不變的,很多時候,我們不得不適應外界的種種變化。但如果我們能像王陽明這樣,變被動適應為主動適應,就不會陷入悲觀、消極的情緒中,而是能夠找到適應變化、提升自我的辦法。

為此,我們可以從以下幾點做起。

1.接受“凡事會變化”的事實

我們應當認識到,“變化”是生活的常態,是無法避免的。在面對變化時,正確的態度是接受變化,把它看成成長和進步的機會,而不是畏懼、拒絕變化。

為了更好地接受變化,我們可以建立“變化日志”,在其中記錄自己遇到的各種變化,不管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都可以原原本本地記錄下來。日后我們經常回顧這些變化,就能清晰地看到自己在變化中一點一滴的成長和進步,從而增強對變化的“正向認知”。

2.提前了解“變化”

我們不必總是被動地等待“變化”到來,而是可以“主動出擊”,讓自己能夠多一些應對變化的“底氣”。

為此,我們可以多搜集一些相關信息,了解某些變化產生的原因和可能造成的影響,進而可以制訂更加合理的應對策略。比如某項科技快速發展,可能會對一些傳統職業造成沖擊,但又會誕生一些全新的職業。對于這種變化,我們就可以提前進行了解,看看會不會影響自己的職業規劃,如果確實存在影響,我們又能做些什么來提升自己的競爭力。

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我們可以進行模擬練習,以檢驗應對策略的有效性。這樣我們就能更加真切地感受到變化帶來的挑戰,也可以適當調整或優化應對策略。

3.擺脫對“變化”的恐懼

很多人之所以十分害怕變化,根本原因是他們害怕會遇到困難或面對失敗。對此我們也應當有清楚的認知,然后可以嘗試進行“認知重構”,即識別并扭轉自己對困難的負面認知,比如可以把“我做不到”扭轉為“我可以嘗試”,把“這太難了”扭轉為“付出一定努力,這或許可以實現”。

接下來,我們可以把自己逐步“暴露”于害怕的事物或情境中,以逐漸減輕恐懼感。在具體嘗試時,應當從較小的、可控的步驟開始,逐漸擴大“暴露”的范圍和強度,這樣就不會有太大的抵觸感。

4.增強應對“變化”的自信

在擺脫恐懼的同時,我們還要想辦法增強自信,這對應對變化來說也是非常重要的。比如,我們可以做一做“自我肯定”——每天花幾分鐘時間,大聲地對著鏡子講出自己的優點和最近取得的成就,能夠不斷增強自信心和自我價值感。

此外,每完成一項小任務,或是實現了一個小目標,我們也要進行“自我肯定”,并可以為自己設計新的挑戰。

這種不斷肯定自我、挑戰自我的過程,也有助于增強自信心和提高適應能力,讓我們能夠在變化的世界中發現新的機會,實現自我發展。

做事不拘泥不死板,要學會“權變”

《圍爐夜話》中有這樣一句話:“做事守章程,而不知權變,則依樣之葫蘆也。”這句話中的“權”有權衡考量的意思,而“變”則有隨機應變的意思。

也就是說,我們做事不能拘泥于常法,也不能被所謂的“章程”所限制,應當充分考察所處的情境,靈活地進行變通,才能有效地處理和解決問題。

我們來看看“權變大師”曹操是如何做的。根據《曹瞞傳》的記載,曹操治軍非常嚴格。有一次他率軍出征,正好趕上麥熟時節,他擔心士兵們會踩踏麥田,給農民造成損失,于是頒布了一條嚴格的軍令:不管是將軍還是士兵,凡是踐踏麥田的,都要斬首示眾。

士兵們不敢抗命,在過麥田時,都小心翼翼的,生怕會把麥子踩壞。曹操看到這樣的情景,心中很是滿意。可就在這時候,意外發生了。曹操自己的馬受了驚,突然躥進了麥田,踩壞了一大片麥子。

曹操看著那些倒伏的麥子,心里懊悔不已。他沒有逃避責任,而是招來了執法官,讓他給自己定罪。執法官十分為難,對他解釋道:“您是主帥,又不是故意踩踏麥田的,我怎么敢給您定罪呢?”

曹操搖了搖頭:“是我親口說要嚴懲踩踏麥田者的,如果我自己犯了錯,都不能照此執行,以后誰還會聽從我的命令呢?”說完,曹操就抽出了佩劍,做出要自刎的樣子。

眾人大驚,立刻擁了上去,阻止了曹操的動作。大家對曹操苦勸不止,曹操也想到了一個好辦法,就是“割發代首”——用頭發來代替自己的首級,以示對自己錯誤的懲罰。

之后,曹操還讓人把這件事傳開來,將士們聽到后,都說曹操是個說話算話的人。

曹操立下了嚴格的軍令,卻成了第一個觸犯軍令的人,此時他沒有因為自己的身份而逃避懲罰,但也沒有堅持“斬首示眾”這種極端的做法,而是靈活變通,割發代首,這樣既保全了生命,又彰顯了自己的嚴于律己和公正無私,強化了士兵們對他的信任。他的權變智慧和高超的領導藝術,也能為我們提供寶貴的啟示和借鑒。

不過,在學習“權變”智慧時,我們需要特別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權變要認清所處的情境

情境條件是“權變”的依據。也就是說,是否采用“權變”的做法,應隨具體情況而定,切勿迂腐守舊、墨守成規。

《孟子》中就講過這樣的例子:當時社會上有“男女授受不親”的說法,男女之間甚至不能互相遞接東西。但有人舉出了這樣一種特殊的情境:如果嫂子掉進了水里,生命處于危急狀態,小叔子是否應該伸手去救?孟子認為,如果小叔子迂腐地守禮,不去救援,那無異于“豺狼行徑”。如果小叔子及時伸手相救,則是有權變智慧的表現。可見,認清當前所處的情境是非常重要的。

2.權變要以遵守原則為前提

“權變”不代表能夠隨心所欲地做事,即使在變化中,我們也不能違背自己的核心價值觀和道德準則。比如,追求“權變”時,我們不能做傷害他人的事情,要讓做事產生的后果對人對己公正、有益,這些原則是“權變”的出發點和歸宿點。

在“權變”的過程中,我們也要定期進行心理調適和反思,以檢查自己的行為是否符合道德準則和價值觀。如果發現做事風格已經偏離了正確的軌道,就要及時進行糾正。

3.權變不是“耍滑頭”

“權變”可能會出現兩種不同的效果,分別是“投機取巧”和“隨機應變”,而前者是會留下“后遺癥”的,比如會影響事情的最終解決、會破壞人際關系的和諧等。

因此,我們一定不能把權變當成“耍滑頭”,不能做投機取巧的事情。在權變的過程中,我們應當盡力保持做事的“透明度”,以減少各方的誤解。

此外,我們還要明確自己的責任和義務,勇于承擔決策帶來的后果。無論面對什么樣的后果,我們都要保持誠實和正直的態度,不逃避責任,也不推諉過錯,這樣才算是符合“權變”的精神。

洞察時局,要做到“因時而變”

漢代的政治家、文學家桓寬在《鹽鐵論》中提出,“明者因時而變”,這是在說,那些明智的、善于變通的人能夠洞察時局,并會及時調整自己的策略和行為。

這種“因時而變”的智慧能讓我們擺脫不合時宜的舊觀念,沖破制約發展的舊框框,并能夠充分迸發出“變”的活力。

春秋時期杰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管仲就能夠做到“洞察時局,因時而變”。

管仲原本輔佐的是齊國的公子糾,但公子糾與公子小白(即后來的齊桓公)在爭奪君位時,不幸落敗。

齊桓公即位后,大夫鮑叔牙舉薦了管仲。管仲和鮑叔牙本來就是至交好友,又看到齊桓公確實是賢明的君主,便順應時勢,愿意為齊桓公所用。

管仲向齊桓公提出了自己的改革方案,得到了齊桓公的欣賞和重用。之后,管仲在齊國實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在政治上,他非常重視人才選拔,還主張對官員進行考核,使他們不能無所作為;在經濟上,他大力發展農業生產,還鼓勵工商業,并注意減輕賦稅、興修水利,讓齊國的國力不斷增強;在軍事上,他狠抓軍隊管理,提高了軍隊的戰斗力。

與此同時,管仲還順應時局,向齊桓公提出了很多重要的建議。有一次,齊桓公想要發兵援助被宋國討伐的杞國,管仲就提建議說:“咱們齊國還沒有真正強大起來,不宜起兵征戰。不如想別的辦法幫助杞國。”齊桓公覺得有理,便沒有出兵。后來杞國滅亡,齊桓公在管仲的建議下,將杞國國君接到齊國,賜給他封地和一些兵士。后來邢國、衛國遭到敵軍侵犯,向齊國求助,齊桓公也賜給這兩國國君封地和兵士,這種仁義的做法得到了天下的認可,周邊的小國都主動依附齊國。管仲趁此時機,建議齊桓公派人出使各國,一方面招賢納士,另一方面與鄰國梳理疆界問題,建立友好關系,為齊國爭取了穩定發展的時間。

隨著齊國實力日益強盛,管仲的策略又發生了改變,他建議齊桓公以匡扶周王室為名,平定各地叛亂。齊桓公按照管仲的安排征伐四方,樹立起了齊國的威信。當齊國召集各地諸侯會盟的時候,沒有誰敢唱反調,就連周天子都派人送來了祭祀用品,還允許齊桓公接受賞賜時不用下拜行禮……

管仲的每一個治國建議,都是在洞察時局的基礎上提出的,體現了“因時而變”的智慧。在國力較弱、政局不穩的時候,他主張改革內政、發展經濟、增強軍力,還避免齊國陷入不必要的戰爭中,這為齊國的快速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而當時局發生改變、國家實力日益強盛的時候,他又大膽地提出了武力稱霸策略,終于將齊桓公推上了春秋霸主的寶座。

管仲的智慧不僅在當時產生了很大的影響,還為后世提供了寶貴的歷史借鑒。他的故事告訴我們,在這個世界上,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本身。“因時而變”不僅是生存的必然要求,更是發展的必然選擇。

那么,我們如何才能更好地洞察時局,做到“因時而變”呢?

1.增強信息收集與分析能力

洞察時局不能靠自己“想當然”,而是要從多渠道搜集大量信息,然后對這些信息進行整合和深度分析,這樣才能識別出關鍵的趨勢。

一般來說,我們可以從新聞網站、社交媒體、行業報告、政策文件等可靠的渠道收集有參考價值的信息,之后要進行信息的甄別、篩選和分析,有必要的話,還可以使用一些數據分析工具來輔助判斷,以提升正確率。

2.培養敏銳的洞察力

在分析信息時,我們不能忽略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細節,因為它們可能引發重大的變化。比如在AI(人工智能)技術剛剛進入人們的視野時,很多人并沒有把它當回事,可隨著時間的推移,AI卻成了熱門的話題,有不少先行者正在利用這種技術尋找新的發展機會。類似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假如我們能夠及時把握這類信息,就能做到快人一步、占得先機。

當然,如果我們有一定的經驗和判斷力,還可以嘗試預測某個領域未來的發展方向,當然這種預測也不是憑空而來的,而是要綜合所掌握的信息,結合歷史案例、專家意見后,才能得出比較有價值的結論。

3.靈活調整策略

在洞察時局的基礎上,我們要做到“因時而動”,也就是要根據時局、形勢的變化,迅速做出反應。比如,自動駕駛網約車在一些地區已經正式上線,還獲得了用戶的認可,作為普通網約車司機就要立即制訂相應的計劃或策略,以應對下一步的市場變化。

需要注意的是,在制訂計劃時,我們要考慮到可能的變化因素,預留一些“調整空間”,切勿過于僵化地執行既定計劃,否則會讓自己非常被動。

面對突發事件,要懂得“隨機應變”

在工作和生活中,一些出人意料的情況常會不期而至,此時如何做出反應,能夠反映出一個人的智慧和能力。

善于變通的人常常能夠迅速做出反應,并采用非常巧妙的辦法輕松擺脫困境,這種可貴的能力就是“隨機應變”。

春秋末期,齊國大夫晏子準備出使楚國。楚王聽到這個消息后,便和大臣們商量起來,打算好好羞辱一下晏子。可他們并沒有意識到,晏子不僅能言善辯,還會隨機應變,怎么可能被他們的小伎倆難倒呢?

這天,晏子終于來到了楚國都城,守門的楚人看他身材矮小,故意在大門旁開了一個小門,讓他從那里進入。晏子并沒有生氣,他轉了轉眼珠,張口說道:“真奇怪,我出使的明明是楚國,不是狗國,為什么要讓我從狗洞進去呢?”楚人被他說得面紅耳赤,不得不打開大門,鄭重地把他請了進去。

不久,晏子進入了王宮,楚王一看見他的樣子,就露出了鄙夷的表情,還嘲諷道:“你們齊國是沒人可派了嗎?怎么能讓一個這么矮小的人做使者呢?”

晏子用平靜的語氣回答:“我們齊國的都城臨淄有七千多戶人家,大家都把袖子張開,能夠遮天蔽日;大家都揮灑汗水,就有下雨的效果;街道上人擠人、人挨人,都覺得人太多了,怎么能說齊國沒人呢?至于為什么會派我來,那是因為我國派遣使臣有特殊的規矩,有德有才的人出使賢明君主統治的國家,無德無才的人出使昏庸君主統治的國家,我晏子在大臣里是最無能的,便被派到你們楚國來了!”

楚王聽完這番話后,有些尷尬,但又沒辦法反駁,便讓人綁了個小偷過來,說那是齊國人,還問晏子齊國人是不是善于偷東西。晏子哈哈一笑道:“不知道您聽說過嗎?生長在淮河以南的才是橘樹,生長在淮河以北的就是枳樹了,這兩種樹葉子相似,果實味道卻不同,就是水土條件不一樣造成的。老百姓也是如此,在齊國時不偷東西,到了楚國卻染上了偷竊的惡習,難道是貴國的水土讓他們變成這樣了嗎?”

一番話說得楚王張口結舌,半晌,楚王才反應過來。為了緩解尷尬的氛圍,他不得不自嘲道:“人家都說不能隨便跟圣人開玩笑,瞧瞧,我這不就是自討沒趣嗎?”

晏子在面對楚王的多次羞辱時,能夠隨機應變,巧妙回擊,不僅維護了個人的尊嚴,還捍衛了國家的榮譽。

從晏子身上,我們可以看到隨機應變具有幾個明顯的特點:一是突然性。也就是說,事情的發生是很突然的,無法事先做出充足的準備,像晏子出使楚國后的一系列遭遇都是突發事件,這是很考驗隨機應變能力的。二是及時性。也就是說,要對該事件立即做出反應,不能有絲毫的猶豫,更不能延遲處理。像晏子在遭到楚人和楚王的羞辱時,都是第一時間出言應對,才能打擊對方的囂張氣焰,并能讓自己掌握主動權。三是巧妙性。也就是說,反應不但要快,還要有技巧,最好能讓人拍案叫絕,這樣效果才會更好。像晏子在言語反應中就巧妙地進行了邏輯推理,還運用了比喻、類比等多種手法,用智慧成功地化解了對方的羞辱,也在歷史上留下了一段佳話。

那么,我們怎么才能掌握這種隨機應變的高超能力呢?

1.保持情緒穩定

情緒穩定是隨機應變的基礎。像晏子在面對他人的多次挑釁和羞辱時,就一直保持著不慌不忙、沉著冷靜的狀態,這就是情緒穩定的表現。在突發情況下,穩定的情緒能夠幫助我們保持頭腦清醒,有助于做出更加理性和明智的決策。

為此,我們平時可以做一做“認知情緒”的練習,要準確地識別自己當前正處于什么樣的情緒狀態中,并試著接納這種情緒,不要逃避,也不要刻意壓制情緒。之后,我們可以采用一些情緒調節技巧,如深呼吸、正念冥想、放松訓練、積極的心理暗示等,有助于在短時間內平復情緒。

我們還可以通過積極的語言,如“我一定能夠成功”“我是最棒的”等喚起內心深處愉快的體驗,讓自己變得自信、積極起來。心理學家通過研究發現,在進行語言暗示時,無論是大聲喊出來,還是在心中默念,或是在紙上書寫,都能夠產生一定的效果。只不過這種用來暗示的語句應當盡量簡短、有力,這樣才能傳達更多的情感,也才能在無形中增強自己對自我積極品質的認可度。若是長篇大論的語言,或是充滿理論性的語言,就會失去這種情感沖擊力,無法產生理想的暗示效果。

2.培養快速反應能力

面對突如其來的羞辱,晏子總是能夠在第一時間想出應對辦法,這說明他有很強的快速反應能力。為了提升這種能力,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多參加需要快速反應的活動,如體育比賽、辯論賽等,能夠讓自己的反應越來越快。

另外,我們還可以給自己安排一些小練習,如設定倒計時,然后快速思考一個問題,并羅列出要點。經常練習,不僅能夠提升快速反應能力,還能讓思維變得更加縝密。

3.平時做好預案

雖說突發情況都是出人意料的,但我們還是能在平時提前準備一些預案,這樣在真的出現意外時,就能夠迅速、有序地應對。

比如在進行公開演講前,我們就要想到萬一出現口誤、忘詞等突發情況,應當如何處理。擁有預案后,我們就更容易接受發生的一切,反應的時間自然也會短一些。

當然,我們還需要不斷擴充自己的知識領域,知識面越廣博,我們就越容易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在面對突發情況時就會表現得更加自信、從容。

“求新”與“穩定”并重,不斷尋求新的突破

在常規思維中,“變”意味著日新月異,要求每一天都要有新的進展,每一刻都在向前邁進。但我們也不能一味求新、求變,卻忽略了穩定發展,那樣很可能會產生風險,甚至會引起混亂和動蕩。

因此,我們一定要把握“求新”與“穩定”之間的微妙平衡,不僅要有敢于破局而出的勇氣與智慧,也要做好持續發展的保障,這樣才能在風云變幻中穩健前行。

戰國時期的李悝變法就能夠體現“求新”與“穩定”并重的思想。李悝是魏國人,在魏文侯滅了中山國后,有人向魏文侯推薦李悝,說他很會治理地方,于是魏文侯任命李悝為中山相,讓他輔佐太子治理中山。

當時的魏國地少人多,資源相對匱乏,社會矛盾尖銳。又因為魏國毗鄰秦國,在軍事上時常面臨威脅,李悝就曾多次率軍和秦國交戰。隨著時間的推移,李悝的才能日漸顯現,他提出的變法思想也得到了魏文侯的肯定,因而被任命為魏國相,主持變法事宜。

李悝首先主張廢除落后的世襲制度,根據實際能力的大小來選拔官吏,這為魏國引來了不少賢才。李悝還主張廢除傳統的“井田制”,代之以“盡地力”等更加合理的政策,鼓勵老百姓大力墾荒,并允許土地私有買賣,讓魏國的土地面積快速增長,老百姓從事農業生產的積極性大大提升。

李悝還注意改革軍事制度,建立了“武卒”制——選拔強壯的士卒,根據不同的作戰特點將其編排入伍,被選中者的家庭還能免除徭役和一部分賦稅,所以士卒們參軍的積極性很高。用這樣的辦法,李悝為魏國培養了一支強大的軍隊。

在大刀闊斧變法的同時,李悝也沒有忘記設置一些保障措施,以確保變法能夠順利實施,社會也能保持穩定。比如,他建立了完備的魏國法律《法經》,為此次變法提供了強有力的法律保障。再如,他在推行變法時,注意把握節奏,不會進行“一刀切”式的改革,而是逐步實施各項政策,讓老百姓在不知不覺中適應了新的制度,這對變法成功也起到了非常積極的作用。

在李悝變法后,魏國的國力顯著提升,很快便稱雄諸侯。李悝也用自己的實踐為后世的改革家們提供了一個良好的范本。

李悝在經濟、政治、軍事等方面大力“求變”“求新”,打破了舊制度對發展的束縛;與此同時,他在變革中力求“穩定”“穩健”,避免了大的動蕩和沖突。

這一成功經驗對后人具有深刻的啟發意義,能夠讓我們認識到:“求新”與“穩定”并不是水火不容的,而是可以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

我們在追求創新和發展的同時,必須注重維護穩定與和諧;而且要確保求新的節奏適宜,既不會過于激進,又不會出現因循守舊的問題。

具體來看,我們可以從以下幾點來把握“求新”與“穩定”的平衡。

1.制定穩健可行的規劃

在“求新”之前,我們一定要明確自己的目標與愿景。比如可以設定一個比較清晰的長期愿景,再將其分解為一系列短期的、更容易實現的愿景。

要注意的是,我們的愿景不能脫離現實情況,其中的每一步都要經過深思熟慮,這樣既有前瞻性,又不失可操作性,才更容易成功。

2.學會“小步快跑”

“小步”的意思是不要把“求新”的步伐邁得太大,不能過于激進,這樣才不會失去靈活性,還能減少試錯成本和失誤風險。至于“快跑”,則保證了求新的速度,讓我們不會錯失良機。

學會“小步快跑”,我們就能在保持“求新”活力的同時,還能確保整體和大局的穩定。

3.不斷調整優化

在“小步快跑”的同時,我們還應做好自我監控、評估的工作,這樣能夠及時評估“求新”的進展和效果,有助于發現并解決可能或已經出現的問題。

另外,我們還可以主動尋求他人的意見和建議,這樣更容易發現被自己忽視的地方,可以及時優化調整策略,確保“求新”的大方向是正確的,并且能夠達到效果最大化。

總之,“求新與穩定并重”不僅是智慧的選擇,更是能力的體現。如果我們能夠很好地把握這一點,就能夠對個人的提升和發展產生很多積極的作用。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乌兰县| 岚皋县| 都匀市| 乌拉特后旗| 永定县| 肃宁县| 许昌市| 镇康县| 佛教| 江油市| 那曲县| 南皮县| 泰顺县| 成武县| 康马县| 孟连| 隆德县| 格尔木市| 和政县| 南部县| 镇康县| 大名县| 大厂| 芜湖市| 化德县| 屏东县| 左贡县| 乃东县| 鄄城县| 兴隆县| 图片| 油尖旺区| 武功县| 泉州市| 滦南县| 中江县| 景谷| 湘潭县| 汕头市| 逊克县| 桂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