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會飛的非遺
- 課表上的銹跡
- 烈日下的殘雪
- 854字
- 2025-08-29 07:38:33
趙曉曼的中德團隊啟動了“非遺航模計劃”。他們邀請各國手藝人,用傳統工藝制作航模:中國的竹編、德國的木雕、非洲的樹皮布、韓國的韓紙……每架航模都是流動的文化博物館。
陳陽帶著團隊去貴州拜訪苗族銀匠。老銀匠用打銀的技藝,在航模機翼上鏨刻出傳統花紋,陽光照過時,會在地面投下美麗的圖案。“這叫‘會飛的銀飾’,”老銀匠說,“以前我們的圖案只能戴在身上,現在能飛到天上了。”
林溪給這些非遺航模裝上了AR系統。用手機掃描,就能看到制作過程的紀錄片,聽到手藝人的講解。“這是給傳統文化裝了對科技的翅膀,”林溪演示著,屏幕上,老銀匠的打銀聲和航模的引擎聲奇妙地融合在一起。
非遺航模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展出時,引起了轟動。有架用XJ艾德萊斯綢做蒙皮的航模,展開后像朵巨大的花;還有架用意大利威尼斯玻璃做的螺旋槳,轉動時會折射出彩虹般的光芒。
“保護非遺不是把它放進博物館,”趙曉曼在發言時說,“是讓它像航模一樣,在當代生活中找到新的飛行姿態。”她的德國丈夫用3D掃描技術,將傳統紋樣轉化成了可編輯的數字模型,讓更多人能參與創作。
陳念跟著學校的非遺社團,用剪紙做了架航模。她把老陳的飛行日志圖案剪在機翼上,在國際青少年航模比賽中得了創意獎。頒獎嘉賓是位研究民俗的教授,他說:“這孩子懂得,傳統不是負擔,是能讓航模飛得更高的風。”
工作室在云南建了個“非遺航模工坊”,當地的傣族織錦藝人、白族木匠、彝族漆器師傅都來合作。他們做的“孔雀航模”能在飛行時展開尾屏,“扎染航模”的蒙皮會隨溫度變化顏色,成了最受歡迎的文創產品。
收益的一部分用來資助手藝人的子女上學。有個傣族小姑娘,母親是織錦藝人,父親在一次航模試飛中意外去世。陳陽資助她去BJ上學,小姑娘說:“我要學航空工程,回來給媽媽做能飛的織錦。”
趙曉曼把非遺航模帶到了太空實驗項目。一小塊竹編航模材料隨著衛星進入太空,回來后,科學家發現它的結構在失重環境下有了奇妙的變化。“這證明傳統工藝里,藏著我們還沒理解的智慧,”趙曉曼興奮地說,“就像老祖宗早就知道,什么形狀能更好地應對未知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