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后的航模展上,陳陽的“會飛的鋼琴”系列已經(jīng)出到了第十代。最新款能在百米高空演奏《梁祝》,琴鍵是用可降解材料做的,落地后會變成花肥。“這是獻給地球的禮物,”陳陽在發(fā)布會上說,“飛行不應該留下痕跡,除了感動。”
林晚的老年航模隊成了網(wǎng)紅。她們操控的無人機編隊能在空中組成各種圖案,從長城到故宮,從牡丹到熊貓,每次表演都能吸引上萬人觀看。“我們要讓世界知道,中國老人的夢想也能飛出國門,”林晚在接受采訪時說,眼角的皺紋里盛著驕傲。
老陳的《平凡人的天空》成了暢銷書。他用版稅在全國建了一百個“航模夢想屋”,每個屋里都有他親手做的工具包。“我這輩子沒什么大本事,”他在夢想屋的揭牌儀式上說,“就想讓每個孩子都知道,夢想不分貴賤,只要肯動手,就能飛起來。”
趙曉曼的中德航模交流中心每年都要舉辦夏令營。德國孩子來中國學竹編航模,中國孩子去德國體驗先進的飛行模擬器。“航模是最好的外交官,”她在給陳陽的郵件里說,“它能跨越語言和文化,直抵人心。”
林溪成了著名的無人機設計師,她研發(fā)的救災無人機能在地震后快速找到幸存者,已經(jīng)挽救了上百人的生命。“這比任何獎杯都重要,”她在領獎臺上說,手里舉著小石頭寄來的感謝信——他已經(jīng)考上了空軍航空大學,成了一名真正的飛行員。
山區(qū)的航空特色小鎮(zhèn)熱鬧非凡。游客們可以體驗模擬飛行,學做竹編航模,還能品嘗用無人機運送的新鮮山貨。小石頭的父母開了家“航模主題民宿”,墻上掛滿了兒子從小到大的航模作品,其中最顯眼的,是那架用瓶蓋做的“GPS定位器”水火箭。
阿杰成了航模設計師,他設計的自閉癥兒童專用航模套件能幫助孩子訓練專注力。“我以前不會說話,”他在紀錄片里說,“是航模教會我和世界對話。”他的工作室里,永遠放著那個林晚送他的木質(zhì)航模底座,上面刻滿了摩斯密碼的“謝謝”。
陳陽在航模博物館里建了個“時光走廊”。從爺爺?shù)闹裢埠侥#剿r候的“會飛的鋼琴”,再到現(xiàn)在的智能環(huán)保航模,一代代作品訴說著一個普通家庭與航模的不解之緣。走廊盡頭的屏幕上,循環(huán)播放著各地孩子們放飛航模的畫面,笑聲像永遠不會停的風。
林晚在一個陽光明媚的午后,突發(fā)奇想,要放飛一架特別的航模。她和老陳、陳陽一起,用爺爺?shù)娘w行日志紙折了架巨大的紙飛機,上面簽滿了所有與他們的航模故事相關的人的名字。
當紙飛機被無人機吊著,緩緩升空時,所有人都仰著頭。它飛過城市的高樓,飛過鄉(xiāng)村的田野,飛過孩子們的笑臉,像一個溫柔的承諾,在藍天上寫下:夢想永不落地,只要有人相信,它就永遠在飛。
陽光灑在每個人的臉上,也灑在那架越飛越遠的紙飛機上。它帶著三代人的期盼,帶著無數(shù)人的夢想,飛向了沒有盡頭的天空,成為了一架永不落地的航模,永遠飛翔在時光的長河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