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會飛的鄉村教室
書名: 課表上的銹跡作者名: 烈日下的殘雪本章字數: 761字更新時間: 2025-08-22 10:16:51
陳陽的“流動航模教室”項目獲得了國家級創新創業大賽金獎。改裝后的 van車展開后是個完整的實驗室,里面有3D打印機、飛行模擬器,還有用集裝箱改造的迷你風洞。“我們要讓每個鄉村孩子都能觸摸到天空,”他在領獎臺上說,聲音里帶著山風的清冽。
第一站是小石頭所在的村子。孩子們圍著流動教室又唱又跳,像過節一樣。林溪調試著VR設備:“戴上這個,能體驗開殲-20的感覺。”小石頭戴上眼鏡時,突然尖叫起來:“我看見云彩了!就在我手邊!”
趙曉曼從德國回來了,帶回了先進的航模材料。“這是碳纖維和凱夫拉的復合材料,”她給孩子們展示樣品,“又輕又結實,就像大山里的竹子。”她和當地的竹編藝人合作,用傳統工藝編織航模機翼,既有科技感,又有鄉土味。
老陳的工程隊幫著在周邊村子建了衛星教室。每個教室都有太陽能供電系統,能接收流動教室傳來的直播課程。“以后不用等車來了,在家就能學航模,”村長拍著陳陽的肩膀,“你這是給我們山里開了所飛行學校啊。”
有個叫阿木的苗族男孩,能用蘆笙吹出復雜的旋律。陳陽靈機一動,教他用蘆笙控制航模——聲音高時上升,聲音低時下降。當阿木吹著蘆笙,讓航模在空中跳出苗族舞蹈的軌跡時,圍觀的人都看呆了。
林晚帶著老年航模隊來交流。周老先生設計的可變后掠翼模型引起了孩子們的興趣,他們用竹子仿做了一個,試飛時竟比原版飛得還穩。“這叫青出于藍而勝于藍,”林晚笑著說,眼角的皺紋里盛著陽光。
流動教室開到第三個月時,收到了個特殊的包裹。是山區的孩子們用核桃殼做的航模,每個里面都塞著片茶葉。附言上寫著:“這是會飛的核桃,帶著我們的茶香,飛到山外面去。”
陳陽把核桃航模放在流動教室的展示柜里。它們和德國的復合材料模型、老年隊的無人機模型放在一起,像個小小的聯合國。他突然明白,航模從來不是孤立的技術,而是連接不同世界的橋梁,是能讓文化和夢想一起飛行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