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年輪里的春天
- 冰箱里的過期牛奶
- 烈日下的殘雪
- 2403字
- 2025-08-19 08:26:26
第一場雪落下來時,花墻的藤蔓已經(jīng)枯成了褐色,卻依然緊緊抓著磚縫,像無數(shù)只凍僵的手不肯松開。陳默戴著毛線手套,小心翼翼地把枯藤繞成圈,捆在柵欄上。“別弄斷了,”蘇晴在旁邊說,“春天它們還會醒的。”孩子在雪地里打滾,把自己裹成個雪球,喊著:“我給花籽蓋被子啦!”
幼兒園的新年聯(lián)歡會,孩子要表演兒歌。他穿著蘇晴做的新罩衣,上面縫著朵布做的牽牛花,是用陳默的舊工裝布改的。陳默特意請了半天假,坐在第一排,舉著手機錄像,手凍得直抖,畫面卻穩(wěn)得像專業(yè)攝影師。孩子唱到“牽牛花爬高樓”時,突然指著窗外喊:“我家的花也爬高樓!”臺下的家長都笑了,蘇晴看見李阿姨用手帕擦眼睛,帕子上繡著的牡丹都被淚水洇開了。
年貨市場擠滿了人,蘇晴和陳默牽著孩子的手,在人群里慢慢挪。孩子指著糖畫攤不肯走,陳默買了個糖做的牽牛花,遞給他說:“慢點吃,別粘住牙。”孩子舔著糖花,糖汁滴在手套上,像顆透明的珍珠。蘇晴看著攤位后的老師傅舀糖、拉絲,手腕翻轉(zhuǎn)間,一朵花就活了,突然覺得日子也像這糖畫,看似簡單,卻藏著千回百轉(zhuǎn)的功夫。
張叔的兒子從城里回來,給張叔買了臺按摩儀。陳默幫著安裝時,聽見張叔跟兒子說:“你看隔壁小陳,把日子過成了花,比啥都強。”陳默的臉一下子紅了,手里的螺絲刀差點掉在地上。蘇晴端著剛炸的丸子過來,聽見這話,悄悄往張叔的盤子里多放了兩個,丸子的熱氣模糊了眼鏡片,像層溫暖的霧。
除夕夜,一家三口圍著小桌子吃年夜飯。桌上有魚有肉,還有盤涼拌牽牛花干——是蘇晴夏天曬的,說要嘗嘗春天的味道。孩子舉著果汁杯,跟陳默碰杯,說:“爸爸新年快樂,明年蓋更高的樓。”陳默喝了口啤酒,眼圈有點紅:“明年,爸爸爭取給你買個帶院子的房子,讓花想爬多高爬多高。”
大年初一的早上,孩子在枕頭下發(fā)現(xiàn)了紅包,里面是張畫著牽牛花的卡片,背面寫著“好好學習,天天向上”,是陳默模仿老師的筆跡寫的。蘇晴在餃子里包了顆牽牛花籽,說誰吃到誰就有好運氣。最后是孩子咬到了,他吐出籽來,舉著歡呼:“我有花籽運氣!”陽光透過窗戶照進來,把他的影子投在墻上,像株小小的向日葵。
開春后,陳默真的在陽臺砌了個小花池。他從工地撿回些碎瓷磚,拼在池沿上,像條彩色的花邊。蘇晴把去年收好的花籽撒進去,孩子負責澆水,小水壺舉得高高的,水灑得滿身都是,像剛從雨里撈出來的。陳默看著他們,突然說:“等這花爬滿陽臺,咱就搬去大點的房子。”蘇晴沒說話,只是把手里的花籽往土里摁得更深了些。
孩子開始學寫“家”字,總把寶蓋頭寫成三角形,說像屋頂。陳默在地上用樹枝教他寫,一筆一劃,像在刻年輪。“你看,”陳默指著寫好的字,“這寶蓋頭就是房子,下面的‘豕’就是咱家人,得團團圓圓的。”孩子似懂非懂地點頭,撿起樹枝在旁邊畫了朵花,說:“還要有花。”
超市的姑娘結(jié)婚了,邀請?zhí)K晴去喝喜酒。婚禮上,新娘穿著婚紗,手里的捧花里插著朵牽牛花,說是特意找花店加的。“蘇姐,”新娘敬茶時說,“當年你說日子會慢慢好的,真的靈驗了。”蘇晴看著她眼里的光,突然想起第一次見她時的樣子,像顆被包裹的糖,如今終于露出了甜。
陳默被評為工地的“先進工作者”,獎品是本厚厚的筆記本。他在第一頁寫上“家庭計劃”,列了三條:1.給孩子買輛自行車;2.帶蘇晴去拍張婚紗照;3.給花墻加層防盜網(wǎng),別讓野貓弄壞了藤蔓。蘇晴翻看著筆記本,發(fā)現(xiàn)每頁的頁腳都畫著朵小小的牽牛花,像給未來的日子蓋了個印章。
初夏的一個周末,社區(qū)組織“家庭日”活動。陳默帶著孩子參加親子運動會,兩人合作套圈時,孩子的圈套中了最大的玩偶,陳默高興得把他舉起來,轉(zhuǎn)了好幾個圈,笑聲驚飛了花墻上的麻雀。蘇晴坐在觀眾席上,看著父子倆的身影,突然發(fā)現(xiàn)孩子已經(jīng)到陳默的腰了,不再是那個需要抱著的小不點了。
李阿姨的孫子放假來玩,兩個孩子在花墻下挖蚯蚓,弄得滿身泥。李阿姨看著他們笑:“想當年,你家孩子還穿著開襠褲呢,現(xiàn)在都能帶著弟弟玩了。”蘇晴給孩子們擦臉,發(fā)現(xiàn)李阿姨的頭發(fā)又白了些,卻比以前更愛笑了,眼角的皺紋里,像藏著無數(shù)個溫暖的春天。
冰箱的“時光賬本”被孩子翻了出來,他指著封城時的空冰箱照片問:“媽媽,那時候我們家沒有吃的嗎?”蘇晴把他抱在懷里,翻到后面孩子在花墻下的笑臉照:“是啊,但你看,后來我們有了這么多好東西,還有花。”孩子似懂非懂,指著照片里的牽牛花說:“它們也長大了。”
陳默真的給孩子買了輛自行車,藍色的,車把上掛著個牽牛花形狀的鈴鐺。每天傍晚,他都牽著自行車陪孩子練習,在小區(qū)的路上慢慢走。孩子的腳還夠不著腳踏板,只能踮著腳尖劃,像只剛學飛的小鳥。陳默彎著腰扶著車后座,背影在夕陽里拉得很長,像根堅韌的藤蔓,托舉著向上的力量。
花墻的新藤已經(jīng)爬過了三樓,甚至有幾朵花偷偷開在了鄰居的陽臺上。三樓的老太太送下來碗自己做的綠豆湯,笑著說:“借了你家的花運,我孫子考上大學了。”蘇晴接過湯碗,發(fā)現(xiàn)碗沿上印著牽牛花的圖案,像個美麗的巧合。
深夜,蘇晴被窗外的雨聲驚醒,看見陳默不在床上。她走到陽臺,發(fā)現(xiàn)他正借著手機的光給藤蔓搭支架,怕雨水把新藤壓斷。“你看這藤,”陳默回頭說,“看著軟,其實最能扛事。”蘇晴靠在他肩上,聞著他身上的泥土味,突然覺得所謂的年輪,從來不是圓圈,而是像這藤蔓一樣,一圈圈向上,帶著所有的過往和期盼,向著陽光生長。
第二天清晨,孩子在花墻下發(fā)現(xiàn)了朵新開的牽牛花,花瓣上還掛著雨水,像顆被擦亮的星。他小心翼翼地摘下來,別在蘇晴的頭發(fā)上,說:“媽媽,你像花仙子。”陳默笑著用手機拍下這一幕,照片里,蘇晴的頭發(fā)上別著花,孩子的臉上帶著笑,背景是爬滿藤蔓的花墻,墻上的光影交錯,像幅寫滿了歲月的畫。
蘇晴看著手機里的照片,突然明白,最好的傳承,從來不是物質(zhì)的積累,而是那些藏在年輪里的勇氣——是在困境中依然相信春天的執(zhí)著,是在平凡里依然用心生活的認真,是把苦日子過出甜味的智慧。就像這牽牛花,年復一年,在無人注意的角落,悄悄積蓄力量,然后在某個清晨,突然綻放出整個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