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服務中心的玻璃門剛擦過,映著初秋的藍天。林小滿推開時,風鈴叮當作響,新入職的志愿者們正在貼照片——鄉村學校的向日葵、老年中心的纏花、病房里的紙蝴蝶,滿滿一墻,像幅拼貼畫。
“林老師,“穿白大褂的年輕醫生站在柜臺后,手里舉著個筆記本,“這是我們整理的'暖心語錄',都是您和前輩們說過的話。“本子的封面上,畫著盞煤油燈,燈芯處寫著行小字:“總有人在黑夜里,為你留著光。“
林小滿翻開本子,看到“考不上清北也沒關系“下面畫著顆星星,“允許自己按節奏開花“旁邊貼著片干花瓣。翻到某一頁時,她突然停住——那是十年前周敏寫的:“地下室的熱線電話響起來時,像有人在敲緊閉的門。“如今周敏已經退休,卻每天都來中心坐班,說“聽著年輕人說話,心里踏實“。
上午的志愿者培訓課,主題是“如何傾聽“。林小滿拿出個舊磁帶,是當年熱線值班室的錄音。按下播放鍵,沙沙的電流聲里,傳來年輕的自己說:“我知道你現在很難受,想哭就哭會兒吧。“新人們都安靜下來,磁帶轉動的聲音,像時光在輕輕呼吸。
“當年有個老太太,“林小滿關掉錄音,“打熱線說'老頭子走了,我連飯都不會做了'。我們派志愿者去陪她買菜,三個月后,她教志愿者包了三十種餃子。“穿漢服的女孩突然舉手,她的發間別著支“暖“字簪:“我奶奶說,過日子就像纏花,得一針一線慢慢來。“
培訓結束時,快遞員送來個大箱子,是鄉村學校寄來的。打開一看,里面是孩子們做的“情緒香囊“,塞滿了曬干的向日葵花籽。每個香囊上都繡著個字,合起來是“我們也想當志愿者“。林小滿拿起一個,香氣撲進鼻腔,像陽光曬過的味道,原來被需要的感覺,是這樣讓人心里發漲。
下午去市三院交流,年輕醫生帶著她參觀新落成的“心靈花園“。園子里種著玉蘭花,樹下擺著張石桌,幾個病人正在拼情緒拼圖。“這是按您說的'碎片理論'設計的,“醫生指著墻上的照片,“那個說'找不到工作就是廢物'的姑娘,現在是我們的兼職拼圖老師。“
照片里的姑娘笑得很燦爛,手里舉著幅拼好的畫,畫的是片向日葵花田。林小滿想起她第一次來就診時,指甲縫里都是泥土,說“我把簡歷撕了扔垃圾桶,就像我自己“。原來那些破碎的時刻,從來都不是終點,而是重新拼湊自己的開始。
會診室里,有個高三男生正在做沙盤。他把小房子埋在沙子里,說“我想躲起來“。年輕醫生蹲在他身邊,輕聲說:“林老師以前撿過試卷碎片,她說碎了也能拼回去。“男生的肩膀顫了顫,開始把小房子一點點挖出來。林小滿站在窗外看著,突然明白所謂療愈,不是給別人修路,而是陪他一起找到自己的腳印。
離開醫院時,夕陽正斜照在門診樓的玻璃上。年輕醫生遞給她個信封,是那個拼圖姑娘寫的:“我現在每周去社區教拼圖,有個阿姨說'拼著拼著,心里的結就開了'。原來您說的'開花',不一定要長成玫瑰,做朵向日葵也很好。“
路過社區菜市場時,林小滿買了把槐花。賣菜的大媽認得她,笑著說:“您教的纏花,我們廣場舞隊都在學呢,張嬸說比打麻將有意思。“她提著槐花往前走,看見老年活動中心的窗臺上,擺著排纏花做的向日葵,陽光照在上面,像撒了層金粉。
父親正在教大爺大媽們穿線,他的老花鏡滑到鼻尖上,卻看得格外認真。“小滿來了,“母親從屋里迎出來,手里端著碗槐花粥,“你爸說這粥得用新摘的槐花才香。“林小滿喝著粥,聽著屋里傳來的笑聲和線軸轉動的聲音,突然覺得所謂幸福,就是這樣瑣碎的、溫暖的、日復一日的平常。
晚上的服務中心還亮著燈,新志愿者們在整理明天去孤兒院的材料。林小滿看著她們給情緒卡片上色,突然想起二十年前那個地下室的夜晚,周敏遞給她的那杯熱牛奶。原來時光真的會循環往復,那些曾經溫暖過自己的瞬間,正在以另一種方式,溫暖著別人。
手機震動,是王校長發來的視頻:山區小學的孩子們在放風箏,其中一只的尾巴上,系著那支“盼“字簪的仿制品。“孩子們說,要讓它飛到您那里去,“校長的聲音帶著笑意,“他們還說,長大了要開個'小滿心理室'。“
林小滿站在窗前,看著遠處的燈火。穿漢服的女孩發來消息,說非遺工坊又收了十個學徒,都是曾經打熱線的年輕人。“我們在學做玉蘭花簪,“她說,“每支都刻著不同的字,您猜最新刻的是什么?“
消息下面附了張照片,新做的發簪上,刻著個“續“字。
林小滿摸了摸發間的“盼“字簪,突然想起高鐵穿過隧道的瞬間——黑暗總會過去,光明總會到來,而那些在黑暗里傳遞過的光,那些在歲月里種下的種子,終將在某個清晨,綻放成滿世界的芬芳。她打開備忘錄,在明天的計劃里寫下:去孤兒院教孩子們做“時光膠囊“,告訴他們,所有的等待和努力,都不會被辜負。
窗外的月亮又升起來了,像枚安靜的玉簪,別在深藍色的夜空中。林小滿知道,前路還有很長,但她不再著急,也不再迷茫。因為她見過種子破土的力量,見過微光聚成星河的璀璨,見過那些被溫柔接住的生命,如何長成了自己喜歡的模樣。而她要做的,就是繼續握著手里的針線,把歲月的溫暖,一針一線,縫進更多人的生命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