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區(qū)小學的操場還留著前幾天風箏線劃過的痕跡,林小滿蹲在槐樹下,看三年級的男孩用樹枝在地上畫情緒卡片。男孩的褲腳沾著泥點,手里攥著半塊橡皮擦,“林老師,“他突然抬頭,睫毛上還掛著晨露,“我畫的'難過'是灰色的,但奶奶說,下雨天才會出彩虹。“
身后傳來摩托車引擎的聲音,鎮(zhèn)中心小學的王校長挎著帆布包走來,包角磨得發(fā)亮。“這些是孩子們昨晚做的情緒風箏,“他拉開拉鏈,里面露出五顏六色的紙鳶,有的貼著曬干的花瓣,有的畫著歪歪扭扭的笑臉,“留守兒童之家的張媽說,孩子們纏著要給您寄照片呢。“
林小滿接過風箏,指尖觸到張媽的針線——那些縫補的針腳密密匝匝,像無數(shù)雙托舉的手。去年冬天,她帶著志愿者來這里做活動,張媽悄悄塞給她個布包,里面是孩子們脫落的乳牙,“山里的娃掉了牙,都要扔房頂上,說這樣能長得高。“此刻布包里的乳牙已經(jīng)換成了孩子們的涂鴉,每張畫上都有個發(fā)光的太陽。
上午的心理課設(shè)在教室后排,黑板上還留著數(shù)學題的演算痕跡。林小滿教孩子們用皺紋紙做“情緒花“,紅色代表生氣,藍色代表難過,黃色代表開心。穿補丁校服的女孩舉著朵紫白相間的花,“這是想媽媽的顏色。“林小滿看著她,突然想起二十年前那個在出租屋里哭的自己,原來所有的思念,都長著相似的模樣。
課間操時,孩子們舉著情緒花在操場上轉(zhuǎn)圈。林小滿坐在石階上,看王校長給一個跛腳的男孩系鞋帶。校長的動作很慢,手指在鞋眼里穿來穿去,像在編織什么珍貴的東西。“這孩子爸媽在外地打工,“他直起身時后腰發(fā)出輕微的響聲,“上次您教的'呼吸法',他現(xiàn)在睡前都要做三遍。“
午飯是在學校食堂吃的,土豆燉豆角的香氣漫在空氣里。張媽端來碗雞蛋羹,上面撒著蔥花,“這是咱后山的土雞蛋,孩子們說給林老師補補。“林小滿舀起一勺,燙得舌尖發(fā)麻,卻想起父親寄來的槐花餅——原來無論身在何處,有人惦記的滋味,都是這樣熨帖。
飯后的陽光正好,林小滿帶著孩子們?nèi)ズ笊綋鞓淙~。穿漢服的女孩寄來的絲線在包里硌著腰,她突然想教孩子們做簡易的纏花。“把線繞在樹枝上,“她示范著纏出個歪歪扭扭的花苞,“就像把心里的煩心事,一圈圈繞起來。“孩子們的手指還很笨拙,卻都學得認真,有個男孩把纏好的花枝插在礦泉水瓶里,說要送給生病的同桌。
下山時,王校長指著遠處的梯田:“您看那片金黃的,是今年新種的向日葵。“層層疊疊的花盤朝著太陽,像無數(shù)張仰起的臉。“村里的老人說,向日葵跟著太陽轉(zhuǎn),心里就不會長草。“林小滿想起社區(qū)老年中心的大爺大媽,他們纏花時總說“手上忙著,心里就亮堂“,原來最樸素的道理,從來都藏在天地萬物里。
傍晚的留守兒童之家飄著飯菜香,張媽正在廚房煎魚,油星濺在圍裙上,像落了片星星。林小滿幫著擺碗筷,看見墻上貼滿了孩子們的“時光膠囊“——用玻璃瓶封著的信,里面寫著“想當醫(yī)生““想坐飛機““想讓爸媽回家“。“等他們長大了再打開,“張媽擦著手笑,“就知道自己小時候有多勇敢。“
有個扎羊角辮的小姑娘突然拉她的衣角,遞來張疊成星星的紙。展開來看,上面用鉛筆寫著:“林老師,您的發(fā)簪真好看,像我奶奶墳前開的玉蘭花。“林小滿摸了摸發(fā)間的“盼“字簪,想起父親說過的“人死了會變成花“,原來死亡從來不是終點,那些愛與思念,會借著草木的氣息,重新回到人間。
睡前的故事會上,林小滿講起二十年前那個地下室的夜晚。“有個大哥哥覺得自己很沒用,“她看著孩子們睜圓的眼睛,“但后來他成了醫(yī)生,每天都在幫助別人。“穿補丁校服的女孩突然舉手:“就像向日葵嗎?就算長在石頭縫里,也能朝著太陽。“
窗外的月光漫進屋里,落在孩子們的睫毛上。林小滿想起那個市三院的年輕醫(yī)生,想起他說“考不上清北也沒關(guān)系“,原來所有的道理都不需要華麗的包裝,就像月光,安靜地照著,就足以讓人看清腳下的路。
第二天離開時,孩子們在村口的老槐樹下排著隊。每個人手里都舉著樣東西:纏花的樹枝、畫著笑臉的石頭、用糖紙折的星星。張媽塞給她個布偶,是用孩子們穿舊的校服拼的,眼睛是兩顆黑色的紐扣,“這是'安心娃娃',孩子們說想您的時候就摸摸它。“
車子駛過山口時,林小滿回頭望,看見王校長還站在槐樹下?lián)]手,他的身影越來越小,像株倔強生長的向日葵。手機在包里震動,是社區(qū)老年中心發(fā)來的視頻:大爺大媽們正在學做“情緒風箏“,父親舉著線軸跑,母親在后面追,風箏尾巴上的彩紙飄啊飄,像條彩色的河。
她突然想起圓桌論壇上的話:“心理服務不是高樓大廈,是巷陌里的路燈。“此刻車窗外掠過的田埂、茅屋、嬉鬧的孩子,都成了這盞燈照過的地方。那些被接住的眼淚,被撫平的褶皺,被種下的種子,正在時光里慢慢長大,長成一片可以遮風擋雨的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