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初夏的蒲公英
- 梧桐樹下的咖啡漬
- 烈日下的殘雪
- 1787字
- 2025-08-16 07:25:40
社區廣場的香樟樹下,新搭起了一排木質展臺。蘇曼正往展臺上擺東西,指尖碰到一支鋼筆時,忽然想起去年驚蟄,陳凱的紅繩鋼筆在春光里劃出的弧線——那時的柳枝剛抽芽,如今已垂成綠簾,把陽光篩成細碎的金斑。
“小宇的AR編程課,學員都超過兩百人了。“陳凱拄著拐杖走過來,襯衫口袋里露出半截紅繩,“昨天收到個快遞,是鄰市的聽障學校寄來的,說想引進手語翻譯動畫。“他拿起展臺上的相框,里面是安晴畫的太陽,此刻正被小宇改成了動態AR圖,指尖一碰,就有虛擬的光芒漫出來,落在展臺的玻璃上。
展臺最左邊,擺著李奶奶捏的面人。有鋼筆形狀的,有太陽形狀的,還有個捏成了小宇的樣子,手里舉著支會發光的筆——那是用熒光材料做的,夜里會亮。“這孩子出息了,“李奶奶坐在馬扎上,手里還在捏新的面人,“上周去市里比賽,編程拿了一等獎,領獎時說要謝謝陳老師和蘇老師。“
周彤的鋼琴被搬到了展臺旁,琴蓋上放著本翻開的樂譜,頁腳處貼著片干花——是去年春天的柳枝,被孩子們夾在里面做成了標本。她正帶著幾個孩子排練新曲子,是小宇根據《鋼筆協奏曲》改編的,加入了手語節奏,聽障的孩子也能跟著律動打拍子。
“瞎子大爺呢?“蘇曼往入口處望了望。話音剛落,就見大爺拄著導盲杖走來,手里拎著個布袋子。他走到展臺前,指尖在盲文標識上摸索著,摸到“陽光套餐“的字樣時,忽然笑了:“食堂的王師傅說,今天的套餐里加了新東西。“他打開布袋子,里面是幾個玻璃罐,裝著曬干的蒲公英——是他早上在公園采的,說要給孩子們泡茶喝,“小宇說,蒲公英的種子會帶著太陽的味道飛。“
陳凱拿起一支改裝鋼筆,在展臺的感應區輕輕一點。虛擬的蒲公英突然從展臺里“長“出來,乘著風在廣場上飄,每朵絨毛上都印著個字:“愛“、“家“、“暖“、“春“……孩子們追著虛擬的蒲公英跑,笑聲驚得香樟樹上的麻雀撲棱棱飛起,翅膀上都沾了點陽光。
蘇曼看著后臺數據,平臺的用戶已經覆蓋了周邊五個社區。心理疏導模塊新增了“藝術療愈“專區,周彤的鋼琴課開了線上版,連張阿姨的兒子都成了小有名氣的手語翻譯志愿者。她想起陳凱昨晚寫的信,是給安晴的,信里說:“你種的太陽,現在長出了會飛的種子。“
中午的陽光熱起來時,小宇帶著幾個學員來展示新做的AR互動裝置。是個巨大的虛擬蒲公英,只要有人用改裝鋼筆寫下愿望,就會有一朵種子飄向天空,落在廣場的電子屏上——那里實時顯示著各地用戶的留言,有感謝的,有許愿的,還有人畫了簡筆畫,是支纏著紅繩的鋼筆。
“陳老師,你寫個愿望吧。“小宇遞過一支新做的鋼筆,筆身是透明的,能看到里面的紅繩和兩顆木珠,“這個能記錄筆跡,以后可以在平臺上生成專屬星軌。“
陳凱握著鋼筆,筆尖懸在感應區上方。他的手指頓了頓,在空氣中寫下“安晴“兩個字。虛擬的蒲公英立刻炸開,無數種子帶著這兩個字飛向天空,電子屏上,這兩個字的周圍突然冒出許多小太陽,是其他用戶自發添加的。
瞎子大爺摸出個小本子,翻開,里面夾著片壓平的蒲公英。“小宇教我用語音轉文字,“他笑著說,“我也寫了個愿望,希望每個看不見太陽的人,都能摸到它的溫度。“
蘇曼看著陳凱鬢角的黑發又多了些,那道疤痕在陽光下淡了許多,像被歲月磨平的河床。他的紅繩鋼筆被風吹得輕輕晃動,兩顆木珠碰在一起,發出的聲音像極了去年春天,孩子們在公園里追逐時的笑聲。
傍晚收拾展臺時,小宇突然說:“明天要去省里參加創客大賽,我把AR蒲公英做成了便攜版。“他打開工具箱,里面是個小小的投影儀,“評委說,如果能推廣,說不定能進特殊教育學校。“
陳凱把紅繩鋼筆別回口袋,金屬杖頭在地上敲出輕快的節奏。“我和蘇老師申請了當志愿者,“他說,“去給你的作品當解說。“
夕陽把香樟樹的影子拉得很長,像無數支鋼筆在地上寫字。蘇曼看著電子屏上不斷跳動的留言,突然發現最上面那條是安晴的畫——小宇掃描了畫稿,讓它成了平臺的啟動頁,畫里的太陽正對著所有用戶微笑,光芒里藏著一行小字:“每顆種子,都帶著春天在飛。“
她想起社區圖書館的鋼筆故事集,最新的一頁貼著小宇的獲獎證書,旁邊是周彤鋼琴課的合影,還有瞎子大爺用語音轉文字寫的詩。陳凱的紅繩鋼筆在空白處畫了朵蒲公英,筆尖的墨點暈開,像顆正在發芽的太陽。
晚風拂過廣場,帶著蒲公英的種子飛向遠處。蘇曼挽著陳凱的胳膊往回走,他的拐杖聲和著風聲,像在哼一首輕快的調子。口袋里的紅繩鋼筆輕輕晃動,像顆跳動的心臟,正把春天的溫度,悄悄傳遞給下一個等待發芽的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