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首富之孫 入官有因
- 我是朱允烙,朱標的遺憾未來彌補
- 我是朱允烙
- 7187字
- 2025-08-19 13:24:25
樂賢二十二年四月的雨,下得跟潑似的,南鎮撫司的青石板縫里都積著水,倒映著檐角的獸頭吞脊,像幅暈開的水墨畫。百戶張魁攥著封被雨水泡得發漲的舉報信,闖進公房時,靴底在地上打滑,差點撞翻案上的茶盞:“大人!得著了!沈萬三的孫子,沈至,在蘇州府吳縣開當鋪,賬本上還記著‘先祖助軍餉’的字樣呢!”
舉報信上的字跡洇得厲害,好在“洪武年間”“私犒三軍”幾個字還能辨認。張魁用袖子抹了把臉,笑出滿臉褶子:“新律法第 187條‘不得包庇罪’,這現成的例子可算撞上來了?!?
沈至被紀司兵請到囚車時,手里還攥著把紫檀木算盤,珠子打得噼啪響,跟下雨似的。他穿件月白長衫,漿洗得發白,袖口磨出毛邊,露出的手腕細瘦,卻透著股韌勁。見紀司兵要解他腰間的算盤,他急得直擺手:“官爺且慢!這當鋪今日的賬還沒清,按明民律第 2103條‘商事結算需日清’,容我算完這最后一筆——李寡婦當的銀簪,月利三分,贖期三個月,本息合計……”
領頭的校尉被他念得頭大,伸手奪過算盤塞進他懷里:“別念叨了!你爺爺沈萬三當年被太祖爺流放云南,你倒好,還敢在蘇州府耍算盤精!”沈至這才停了嘴,指尖在算盤上輕輕摩挲:“校尉爺怕是沒細看新律法。第 307條寫著‘罪不及孥’,我爺爺是我爺爺,我是我,總不能因為他當年的事,就不讓我憑本事吃飯吧?”
囚車從蘇州府衙門前過的時候,沈至還在跟車外的賬房先生喊話:“王賬房,記得把今日的當票存根按編號歸檔,明兒紀司的人要查!”賬房先生在雨里點頭如搗蒜,看著囚車轱轆轱轆遠去,手里的賬冊被雨水打濕了角。
消息傳到廊坊瑯琺城時,朱文堂正在馬場教世子朱遵鐲騎小馬。那匹剛斷奶的小馬駒性子烈,把朱遵鐲顛得直晃,林氏在廊下看得直揪心,手里的帕子絞成了團。驛卒冒雨闖進馬場,泥水濺了滿褲腿,遞上的信紙都能擰出水來:“王爺,京城來的信,說沈萬三的孫子被抓到北京了,陛下見了,還賜了座呢!”
朱文堂正扶著兒子穩住馬駒,聽見“沈萬三”三個字,手猛地一松,朱遵鐲差點從馬背上滑下來。他顧不上扶兒子,一把搶過信紙,粗糲的手指把紙角捏得皺巴巴的:“沈萬三?就是那個能用銀子堆城墻的沈家?”林氏趕緊抱下朱遵鐲,拍著孩子后背哄:“遵鐲不怕,父王這是聽入迷了。”
“父皇把他給老三用了?”朱文堂把信紙翻來覆去看了三遍,嗓門陡然拔高,驚得馬駒刨起蹄子,“憑什么??!老三在永年城種那幾畝破地,用得著這么會算賬的?我廊坊馬場的賬才叫亂呢!上個月馬料商送來二十石豆餅,賬房記成了三十石,多付的銀子到現在都沒追回來!”
林氏幫他把信紙疊好,笑著打趣:“你去年讓馬夫去買馬鞍,人家要五兩,你非給八兩,說‘看著結實’,那賬才叫糊涂?!敝煳奶霉V弊臃瘩g:“我那是大方!再說了……再說了我現在想明白過來了不行嗎?”他轉身就往書房沖,“我得給父皇寫信,讓沈至也來廊坊幫我理理賬!”
書房里的硯臺還是去年朱文塵送來的端硯,朱文堂抓過支狼毫,蘸了墨就在宣紙上劃拉,字寫得歪歪扭扭,比馬場的馬蹄印還亂:“父皇,兒臣聽聞沈萬三之孫沈至精于算術,老三有農桑賬要算,兒臣的馬場賬更亂!馬料、馬夫、馬鞍子,樣樣都得算,懇請父皇恩準沈至每月來廊坊十日,不然兒臣怕要把馬場賠光了……”
寫完覺得不夠懇切,又在末尾添了句:“兒臣愿用三匹河西駿馬來換!”林氏進來瞧見,笑得直不起腰:“你當父皇是你馬場的商販呢,還討價還價?”朱文堂把筆一扔:“不管!我就要那個沈至,他要是能幫我把賬算清楚,我把最烈的‘照夜雪’送給父皇!”
此時的北京御書房,朱允烙正捏著沈至寫的《蘇州商事考》,指尖劃過“米價波動與律法調控”那頁,嘴角噙著抹淺笑。李公公輕手輕腳地走進來,捧著個紫檀木托盤,上面放著沈至的算盤:“陛下,這是沈至在囚車里還攥著的算盤,說是祖上傳下來的?!?
朱允烙拿起算盤,入手沉甸甸的,珠子打磨得光滑瑩潤,邊緣還刻著細小的刻度。他撥了一下,珠子相撞發出清脆的響,像冰裂的聲音:“這沈至,倒真是個算賬的料子。”話音剛落,殿外傳來腳步聲,沈至被領了進來,依舊是那件月白長衫,只是沾了些旅途的塵土。
“草民沈至,叩見陛下。”沈至跪在冰涼的金磚上,腰背挺得筆直,不像來領罪,倒像來報賬的。
朱允烙放下算盤,指了指旁邊的椅子:“起來吧,賜座。朕問你,你爺爺沈萬三當年私犒三軍,你覺得他錯在哪里?”
沈至謝了座,屁股只沾了個邊,聽見這話,眼睛亮了亮:“草民不敢妄議先祖,但按《洪武實錄》和現行律法,爺爺錯在‘越權’。律法規定,軍餉調度屬兵部與戶部職權,民間富商雖可助餉,但需經朝廷許可,爺爺直接將銀子送到軍營,犯了‘干政’的忌諱?!?
“哦?”朱允烙來了興致,往前探了探身,“那依你看,如今若有富商想助餉,該怎么做才合規矩?”
“需先向當地官府遞呈文,說明助餉數額、用途,由官府逐級上報戶部,獲批后憑文書支取銀兩,整個過程需紀司監督,確保每一分銀子都用在軍餉上,事后還得公示賬目。”沈至說得頭頭是道,手指不自覺地在膝蓋上比劃著,像在打無形的算盤,“就像明民律第 1204條規定的‘民間助政需循公序’,凡事得按章程來。”
朱允烙拿起《蘇州商事考》,指著其中一頁:“你在書里說,蘇州的當鋪利息太高,百姓典當家產常被盤剝,該怎么用律法管?”
“草民以為,可按物品價值分級定息。”沈至往前湊了湊,聲音里帶著些興奮,“價值十兩以下的,月利不得超過二分;十兩到五十兩的,月利一分五;五十兩以上的,月利一分。逾期不贖的,需提前十日通知當戶,不得擅自變賣,這在明民律第 2106條‘商事公平’里能找到依據。”他頓了頓,又補充道,“草民在蘇州開當鋪時,就是這么做的,雖然掙得少些,但睡得踏實?!?
朱允烙笑了,笑聲在殿內蕩開:“你倒活得明白。朕問你,當年你爺爺被流放,你恨朝廷嗎?”
沈至沉默了片刻,手指在膝蓋上輕輕敲著:“草民小時候聽祖母說過,爺爺流放前,曾讓家人把賬本都燒了,說‘做生意得守規矩,朝廷的規矩就是天’。草民覺得,爺爺不是恨朝廷,是恨自己沒守規矩。如今有明民律把規矩寫得明明白白,草民只覺得踏實,不覺得恨?!?
這話讓朱允烙心里一動,他想起洪武爺當年處理沈萬三時的雷霆手段,想起父親朱標曾嘆息“若有明晰律法,或可不必如此”,如今聽沈至這般說,倒像是替先人們解了心結。他拿起案上的密折,正是朱文塵從永年城遞來的:“朕的三兒子朱文塵,在永年城搞農桑,總把賬算得極其聰慧,你愿不愿意去幫他?”
沈至猛地站起來,差點帶翻椅子:“草民愿意!永年城的鹽堿地改良,草民在蘇州就聽說了,若能用算術算出成本,幫百姓多掙些糧食,那比開當鋪有意義多了!”
朱允烙看著他眼里的光,忽然想起朱文塵信里寫的“永年農書缺算術章節”,忍不住笑道:“你不光要幫他算賬,還得教他怎么用律法保護百姓的收成。比如糧商壓價收購,就按明民律第 3019條‘市價保護’治他的罪;官吏強征糧食,就用第 187條‘不得濫用職權’參他?!?
“草民記下了!”沈至躬身行禮,聲音里滿是鄭重,“定不辜負陛下所托?!?
正說著,李公公又捧著封信進來,是廊坊八百里加急送來的。朱允烙拆開一看,忍不住笑出聲,把信遞給沈至:“你瞧瞧,朕的二兒子朱文堂,在廊坊聽說你要去永年,也吵著要你去幫他算馬場的賬。”
沈至接過信,看著上面“愿用三匹河西駿馬來換”的字樣,忍不住笑了:“廊王殿下倒直爽。其實馬場賬和農桑賬道理相通,都是‘收入減支出等于盈余’,只是科目不同罷了。若陛下恩準,草民每月可去廊坊十日,幫廊王殿下理賬?!?
“準了?!敝煸世訐]了揮手,“你這流動算盤,倒能讓朕的兩個兒子都學機靈些。”他看著沈至,忽然想起什么,“你祖父當年幫朝廷修過南京城墻,如今你去幫朕的兒子們理民務,也算是沈家續上了這段緣分。”
沈至捧著算盤,深深鞠了一躬:“草民定當用算珠和律法,為百姓算清楚每一分利,為朝廷守住每一分規矩?!?
消息傳到永年城時,朱文塵正在竹影軒校訂《農桑要術》,安氏拿著圣旨進來,他手里的毛筆“啪嗒”掉在硯臺里,墨汁濺了滿紙:“沈萬三的孫子……要來幫我算賬?”他趕緊把宣紙上的墨點抹開,卻越抹越臟,像幅打翻了的水墨畫,“我這就去收拾書房,得給沈先生備張最大的桌子放算盤!”
安氏笑著幫他擦手:“你啊,上個月算種子錢,把芝麻賬算成了棉花賬,沈先生來了,怕是頭一個就得笑話你?!敝煳膲m臉一紅,撓了撓頭:“我那是一時糊涂,沈先生來了,我正好跟他學算術,順便問問農桑補貼該怎么算,明民律第 3020條寫得太簡略……”
而廊坊的朱文堂收到父皇“每月可借沈至十日”的圣旨時,正在給“照夜雪”梳馬鬃。他把圣旨往馬背上一鋪,扯著嗓子喊林氏:“快來看!父皇準了!沈至每月能來十天!我這就讓人把馬料賬全翻出來,讓他算算這些年我多花了多少冤枉錢!”
林氏拿著針線簍出來,見他把圣旨鋪在馬背上,嚇得趕緊搶過來:“你這莽撞性子,就不能小心些?沈先生來了,可得讓他好好教教你怎么當穩重王爺?!敝煳奶煤俸傩Γ骸拔曳€重著呢,等沈先生算出盈余,我就用那錢給遵鐲打個純金的長命鎖!”
樂賢二十二年五月,沈至帶著他的紫檀木算盤,先到了永年城。朱文塵領著他去看鹽堿地,地里的麥子長得稀稀拉拉,朱文塵心疼地嘆氣:“沈先生你看,這地太堿,產量總上不去?!鄙蛑炼紫律恚チ税淹猎谑掷锬砹四恚骸巴鯛攧e急,咱們先算改良成本——買石灰要多少銀子,雇人翻地要多少工錢,按明民律第 3012條‘農桑補貼’,朝廷能補多少,算清楚了,就知道該怎么干了?!?
他的算盤在田埂上打得噼啪響,引得田邊的老農都圍過來看。沈至邊算邊給大家講:“每畝地用五十斤石灰,能降堿,按市價算,石灰錢是二百文,朝廷補一百文,咱們自己出一百文,秋收時畝產多收一石,就全賺回來了……”老農們聽得直點頭,有個老漢搓著手問:“沈先生,這律法真能給咱補錢?”
“能!”沈至拍著胸脯保證,“明民律第 3012條寫得清清楚楚,官府要是不補,咱們就找紀司,紀司有律法撐腰!”
到了六月,沈至又去了廊坊。朱文堂拉著他在馬場轉了三圈,指著堆得像小山的馬料說:“沈先生你看,這都是上個月買的,賬房說花了五百兩,我總覺得不對勁?!鄙蛑羾R料堆轉了轉,用算盤比劃著:“王爺,一匹馬每天吃三升料,您這馬場有兩百匹馬,一個月該吃一千八百升,按市價每石五十文,總共該是九十兩,賬房多報了四百一十兩……”
朱文堂聽得眼睛都直了,攥著拳頭就要去找賬房算賬,被沈至攔?。骸巴鯛攧e急,按明民律第 2108條‘商事欺詐’,讓他把多收的錢吐出來就行,實在不行,再報紀司處理?!彼f著,又算出馬糞能賣錢:“這些馬糞,曬干了賣給農戶當肥料,每擔能賣五文,一個月下來,也能掙五十兩呢。”
朱文堂聽得眉飛色舞,當即讓人把馬糞堆清理出來,還特意在馬場門口掛了塊牌子:“馬糞五文一擔,童叟無欺,按明民律第 2106條公平交易?!?
御書房里,朱允烙看著沈至遞上來的《永年農桑賬》和《廊坊馬場賬》,上面的數字密密麻麻,卻條理分明,每筆賬后都標注著依據的律法條款。他想起沈至說的“用算珠和律法為百姓算賬”,忽然覺得,這或許就是父親朱標當年期盼的景象——律法不再是冰冷的條文,而是能融進柴米油鹽的規矩,能讓百姓踏實過日子的靠山。
江婉榮端著剛沏好的雨前龍井進來,見他看得入神,笑著問:“這沈至,真有那么大本事?”朱允烙把賬冊遞給她:“你看這賬算得多細,連永年城的鹽堿地每畝能增產多少,廊坊的馬糞能賣多少錢,都算得清清楚楚。更難得的是,他每筆賬都跟律法對得上,這才是真本事?!?
江婉榮翻到廊坊賬冊的最后一頁,見朱文堂歪歪扭扭地寫著“沈先生說,律法就是算盤上的定盤星,有了它,賬才不會算錯”,忍不住笑了:“這倆孩子,總算明白律法的好了?!?
樂賢二十二年的夏天,沈至在永年和廊坊之間來回奔波。他的紫檀木算盤上,漸漸磨出了新的包漿,算珠碰撞的聲音里,混著永年老農的笑聲和廊坊馬夫的吆喝。朱文塵的農桑賬越來越清楚,鹽堿地改良初見成效;朱文堂的馬場盈余越來越多,甚至開始學著用律法約束馬料商。
而朱允烙在御書房里,常對著沈至的賬冊發呆。他想起洪武爺的鐵腕,想起父親的仁厚,忽然明白,治理天下就像算賬,既要有鐵面無私的律法當定盤星,也要有沈至這樣的人,把律法的算珠撥得清清楚楚,讓每一分公道都落到實處。
那年秋天,沈至給朱允烙遞了本《律法算術合編》,里面既有農桑、商事的算法,又有對應的律法條款,字里行間透著股踏實勁兒。朱允烙在扉頁上批了四個字:“律算同心”,批完后,他望著窗外飄落的秋葉,忽然覺得,這世間最難得的,不是金銀滿倉,而是百姓能靠著清晰的規矩,把日子算得明明白白,過得踏踏實實。
樂賢二十二年八月的早朝,太和殿的梁柱還浸在昨夜的雨氣里,銅鶴香爐飄出的煙都帶著股濕意。朱允烙坐在龍椅上,目光掃過階下的朝服,落在戶部列的末尾——那里該添個新位置了。
“有事啟奏?!崩罟募馍ぷ幼苍诘盍荷?,驚得香爐里的煙晃了晃。
朱允烙抬手,李公公捧著份明黃奏折上前?!吧蛑林滥辍⒗确焕砻駝沼泄?,”皇帝的聲音不高,卻讓殿內的呼吸驟然凝住,“朕意授其戶部商業司主事,正六品,專管商事律法推行?!?
話音剛落,階下突然響起布料摩擦的窸窣聲。百官像被風吹的麥浪,齊刷刷轉向內閣列——于謙站在最前,官帽上的孔雀翎紋絲不動,仿佛沒聽見這話。
“陛下!”吏部尚書胡安常突然出列,緋色官袍的下擺掃過地磚,“沈至乃沈萬三之孫,太祖爺定其為‘商籍賤民’,不得入仕,此祖制也!”
朱允烙沒看他,目光落在于謙身上:“于首輔以為如何?”
于謙緩緩出列,雙手捧著笏板,腰彎得恰到好處,語氣卻比殿外的秋雨還涼:“陛下,沈至雖有才,然罪臣之后入仕,恐亂官箴。洪武爺立《授官律》,明言‘叛逆、貪墨之裔,永不錄用’,沈萬三私犒三軍,屬叛逆之列,沈至若入仕,何以對太祖在天之靈?”
他每說一句,殿內的寒意就重一分。朱文坡站在太子位上,看著于謙花白的鬢角,想起南京粥棚的王秀才說過“老臣的骨頭比律法還硬”,此刻才算真正見識——便是皇帝的提議,該頂回去時半分不含糊。
“于大人這話差矣!”李公公剛要幫腔,就被朱允烙瞪了回去?;实鄣氖种冈邶堃畏鍪稚陷p輕叩著,“《明民律》第 512條載‘罪不及孥’,沈萬三之事已過三代,沈至憑才授官,何錯之有?”
“錯在壞了規矩!”都御史張震突然出列,手里的笏板差點戳到地磚,“自洪武年起,商籍不得入仕,已成慣例!沈至若破例,天下商戶皆效仿,朝堂豈不成了市井?”
言官們像被點燃的爆竹,接二連三地出列:
“陛下,商重利輕義,恐難掌律法!”
“戶部乃錢糧重地,豈能容罪臣之后染指?”
“臣請陛下收回成命!”
他們的聲音撞在一塊兒,像冰雹砸在琉璃瓦上,脆生生的,卻帶著股不容置疑的狠勁。朱文坡悄悄打量父皇的臉色——朱允烙的嘴角抿成條直線,顯然動了氣,但目光掃過言官們胸前的補子,終究沒發作。
于謙適時開口,壓下言官的嘈雜:“陛下,非臣等固執,實因官有官體,吏有吏規。沈至可聘為戶部顧問,食俸祿而不掌印,既全其才,又合祖制,豈不兩全?”
這話說得滴水不漏,既給了皇帝臺階,又守住了朝堂規矩。胡安常趕緊附和:“于首輔所言極是!顧問無品階,不涉銓選,合乎《吏部則例》!”
朱允烙沉默了片刻,香爐里的煙終于穩住了,直直地往上升?!皽柿?。”他的聲音里聽不出喜怒,“沈至為戶部商事顧問,月俸同正六品,不治印,不署官文?!?
言官們這才躬身退下,張震退到列中時,還偷偷瞪了眼戶部的方向,像在說“休想壞了規矩”。于謙捧著笏板,依舊站得筆直,仿佛剛才只是駁回了件尋常奏折。
散朝后,朱文坡跟著于謙走出太和殿,見老首輔的朝服后背已洇出深色的汗漬。“先生為何執意反對?”他忍不住問,“沈至確有才干,且明民律需懂商之人推行……”
“殿下可知‘規矩’二字重若千鈞?”于謙轉過身,眼角的皺紋里還沾著雨氣,“沈至入仕,看似小事,實則是捅破了‘商籍不得為官’的窗戶紙。今日開一特例,明日便有十戶商戶求官,吏部的選官冊豈不成了廢紙?”
他指著宮墻上的磚縫:“這宮墻能立百年,靠的不是磚硬,是灰漿勻。朝堂規矩就是那灰漿,看似礙眼,實則粘合著整個天下。”
朱文坡望著遠處的角樓,突然想起沈至在永年算的賬——每筆都得合乎條目,差一分都不行。原來朝堂的賬,比民間的賬更得守規矩。
御書房里,朱允烙正把沈至的任命詔書往火盆里送,火苗舔著紙邊,卷出焦黑的邊?!氨菹潞伪貏託猓俊苯駱s遞上杯熱茶,“于首輔也是按規矩辦事?!?
“朕氣的不是他駁回,是這規矩太死。”朱允烙看著紙灰飄起來,“沈萬三的罪,憑什么讓孫輩背?《明民律》說‘罪不及孥’,到了朝堂上,倒成了空話?!?
“規矩是人定的,也能慢慢改?!苯駱s幫他捏著肩,“沈至當顧問,能常來戶部,日子久了,大家見他確有本事,再提入仕,阻力便小了?!?
朱允烙這才接過茶杯,指尖觸到溫熱的杯壁:“你說得是。這朝堂的規矩,就像沈至的算盤,得一粒一粒撥,急不得?!?
三日后,沈至捧著“戶部商事顧問”的腰牌,站在戶部衙門外,看著那塊寫著“商籍不得入內”的舊石碑,忍不住笑了。周鐵帶著紀司兵在旁邊候著,遞過個布包:“沈先生,這是殿下讓屬下給您的,說是能幫您‘撥算盤’?!?
布包里是本《戶部則例》,邊角被翻得卷了,上面有朱文坡的批注:“第 37條‘商事核查’可與明民律第 2106條互通,需細究?!鄙蛑撩⒌淖舟E,忽然明白——顧問雖無官身,卻能借著這身份,把律法的算珠,往更合理的地方撥。
戶部的老吏們起初見他都繞著走,背后說“商戶佬也敢進衙門”。可當沈至用算盤算出漕運損耗的漏洞,指出“按明民律第 3019條,押運官需賠償三成”時,老吏們的臉色漸漸變了。
于謙來戶部查賬時,正撞見沈至給吏員們講“商事律法與賬目的勾連”,算盤打得噼啪響,圍著聽的吏員比上堂時還多。老首輔沒出聲,站在廊下聽了半晌,臨走時對戶部尚書說:“這沈至的算盤,倒比賬本還清楚?!?
樂賢二十二年的秋風吹過戶部的窗欞,沈至的算盤聲混著吏員們的翻賬聲,像支特別的曲子。朱文坡偶爾來看看,見沈至把《明民律》和《戶部則例》并排放著,在兩者之間畫了無數條細線,就像在用算珠,一點點縫合著規矩與現實的縫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