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3章 23.允炆啊,我對你太好了,別再背叛我了,回去吃吃喝喝吧

樂賢十三年春,北京紫禁城南宮的槐樹綻出雪團似的花,風(fēng)過處,碎金般的光影落在朱允炆膝頭。他捏著柄青銅澆花壺,壺是文治元年的舊物——那時朱允烙剛就藩廣陵,兄弟倆在東宮花園侍弄新栽的牡丹,朱允烙笑著把這壺塞給他,說“儲君該學(xué)些民生細務(wù)”。如今壺嘴還滴著水,洇濕了馬氏繡的并蒂蓮帕子,帕子邊角磨得發(fā)白,像他被困在南宮的第八個年頭。

馬氏坐在廊下補他的玄色緞袍,針腳歪扭。這袍子是粵王的常服,雖非袞冕,卻仍繡著四爪蟒紋——朱允烙到底留了體面,八年軟禁,沒廢他的王爵,連衣食住行都按王府規(guī)制配著。可體面越重,朱允炆越覺得窒息,仿佛這蟒紋是道枷鎖,把他釘死在“失敗者”的牌位上。

月洞門突然響了,朱允炆手一抖,壺底磕在石桌上,清水潑在青磚上,洇出深色的圓。馬氏倏地站起,帕子滑落膝頭——朱允烙竟沒帶任何隨從,玄色袞服的十二章紋在春日里泛著冷光,靴底碾過槐花,碾碎了八年來的寂靜。

“陛下……”馬氏屈膝欲拜,朱允烙抬手止住,目光掠過她膝頭的繡帕:“粵王妃且收拾行裝,三日后赴鳳陽。呂云瑤的貴妃冊文,炆兄知道的,她葬在皇陵側(cè),你代朕——代粵王府,去掃掃墓。”

馬氏僵在原地,眼角掃過朱允炆發(fā)白的臉。朱允炆垂眸,喉間泛起苦澀:因涉朱允熥墜馬案,文治六年自己被廢儲后,呂云瑤就去鳳陽守陵后含笑崩潰而亡,削去位份。當(dāng)年朱允烙恢復(fù)她的貴妃名號,自己一直認為是政治表演,如今再提是寬仁,還是要揭開舊疤?

“臣妾……遵旨。”馬氏的應(yīng)答帶著顫,退下時裙裾掃過槐花,落了朱允炆滿肩。他望著朱允烙轉(zhuǎn)身的背影,袞服暗紋里的日月星辰,比八年前烙炆之戰(zhàn)時更刺眼——那時朱允烙的甲胄還沾著邗溝的泥,如今卻穩(wěn)穩(wěn)當(dāng)當(dāng)?shù)淖€(wěn)了帝王。

“炆兄,”朱允烙繞著澆花壺轉(zhuǎn)了半圈,指尖拂過銅銹,“這壺還能用?文治元年你說要學(xué)祖父澆花,朕原以為……”后半句沒說,可朱允炆聽得懂——原以為他會是個勤政的儲君,誰料文治六年就因私教藩王、私調(diào)兵馬被廢,降為粵王,又在樂賢三年發(fā)動奪位戰(zhàn),把一手好牌砸得稀爛。

朱允炆攥緊壺柄,指節(jié)泛白:“陛下突然恩恤先母,臣……惶恐。”呂云瑤的死,是他永遠的痛——當(dāng)年為坐穩(wěn)儲君位,默許呂氏對朱允熥下手,母后呂氏不過是枚棋子,卻成了朱標清算的對象。如今朱允烙翻案,是要昭雪,還是要讓他永記罪孽?

朱允烙走到廊下,望著南宮外灰蒙蒙的天:“文治朝的舊賬,朕要一筆筆理。呂姨母沒罪,有罪的是黨爭。”這話像重錘,砸得朱允炆胸口發(fā)悶。他突然想起朱文坡的家書,那孩子讀了兩遍洪武、文治太子史,寫的話卻輕浮得像戲文——“祖父寅時起,兒抄書到夜半也算沾邊”,字里行間全是皮毛,半點沒悟透史書里的血與淚。

“朱文坡的自罪書,朕看了。”朱允烙突然開口,聲音淡得像風(fēng),“他學(xué)朕當(dāng)年在揚州修渠?可惜,只學(xué)了個擺樣子。”朱允炆猛地僵住,朱文坡謀逆事到底瞞不住,朱允烙這話,是敲打他教子無方,還是嘲諷他當(dāng)年的儲君做派?

暮色漫進南宮,槐花香浸得人發(fā)困。朱允烙轉(zhuǎn)身時,袞服流蘇掃過朱允炆的舊袍:“炆兄,朕只剩你這個真正的親戚了。烙炆之戰(zhàn)的血,八年夠晾透了。紫禁城的角樓,不該再困著你。”

朱允炆望著他的背影,突然發(fā)現(xiàn)帝王的袞服沾了槐花,像極了洪武十八年東宮花園里,落在朱允烙肩頭的花瓣。那時他們還是少年,都是小小皇孫,澆花時說要共治天下,誰能料到后來刀兵相向?

“三日后,馬氏啟程鳳陽。”朱允烙跨出門時回頭,“你若想去,朕派車。”言罷,鑾駕悄然退去,連鑾鈴都沒響,仿佛這場見面只是帝王的一念之間。

馬氏回來時,看見朱允炆蹲在槐花樹下,澆花壺歪在一旁,清水漫過青磚,洇出更大的圓。他望著宮墻外的方向,輕聲道:“收拾東西吧,我們……去鳳陽。”去給母親呂氏掃墓,也去給八年的囚居畫個句點。

南宮的槐花還在落,朱允炆攥著澆花壺,銅銹硌得掌心發(fā)疼。他突然明白,朱允烙放他出紫禁城的囚籠,卻用呂云瑤的墓、用朱文坡的輕浮,在他心上砌了另一道墻。這墻里,是帝王的寬宥,也是失敗者的余生——他可以去掃墓,可以離開南宮,卻永遠回不去文治年的儲君之位,回不去與朱允烙并肩澆花的時光。

馬氏的收拾動作很輕,銅壺與舊袍的碰撞聲,敲成了八年來最響的回音。朱允炆望著天邊最后一縷光,知道屬于儲君與藩王的故事,終于在這個春天,畫上了潦草的句點。而鳳陽的黃土下,呂云瑤的墓將迎來遲到的貴妃封號,像一把鈍刀,剖開他最不愿面對的過往。

三日后,馬氏的車駕出了北京城,朱允炆站在南宮門內(nèi),望著揚塵漸遠。他沒跟去——朱允烙說“你若想去,朕派車”,可他突然沒了勇氣。八年前烙炆之戰(zhàn)的傷疤還在,呂云瑤的死還在,朱文坡的輕浮也在,這些加起來,比南宮的槐樹更重,壓得他邁不動步。

暮色中,澆花壺還在石桌上,清水早已滲進磚縫。朱允炆摸出帕子擦拭壺嘴,銅銹簌簌落下,像他正在剝落的過去。或許,等馬氏回來,他會真的去鳳陽,在呂云瑤墓前說些遲來的抱歉——不為朱允烙的恩旨,只為自己當(dāng)年的怯懦與貪婪。

紫禁城的鐘聲響了,朱允炆轉(zhuǎn)身回南宮,靴底碾碎殘花。他知道,從今往后,粵王的身份不再是枷鎖,卻也成不了依仗。朱允烙給的自由,是帝王的施舍,也是提醒:有些錯,終其一生,都贖不清。

馬氏歸程時,帶回鳳陽的土。朱允炆捏著那撮黃土,望著窗外新抽的槐枝,終于下定決心。三日后,他換上素色常服,乘朱允烙特準的車駕南下。車過盧溝橋,他掀開車簾,望著漸遠的北京城,知道自己正駛向的,不僅是呂云瑤的墓,更是一場對過往的清算。

鳳陽皇陵側(cè),呂云瑤的墓新立了貴妃碑。朱允炆跪在碑前,指尖撫過碑文上的“呂氏云瑤”,喉間發(fā)堵。馬氏垂首立在旁,鬢角添了白發(fā)——這八年,她陪著他困在南宮,也困在愧疚里。

“母親,”朱允炆輕聲道,“當(dāng)年是兒負你。”碑石無聲,只有風(fēng)掠過松枝,像極了文治年那個血腥的夜,呂云瑤被拖走時的哭聲。他終于承認,自己不過是權(quán)力斗爭的犧牲品,而他,是遞出屠刀的人。

鳳陽皇陵側(cè)的新土泛著腥氣。朱允炆跪在呂云瑤墓前,指尖撫過新刻的“明世祖貴妃呂氏云瑤之墓”碑額,指腹被石棱硌得發(fā)疼——這字是朱允烙給的體面,亦是剜他心的刀。馬氏垂首立在旁,鬢角白發(fā)被風(fēng)撩起,像極了呂云瑤當(dāng)年被拖走時散亂的鬢發(fā)。

“粵王殿下,接旨吧。”

蒼老的傳旨聲驟響,朱允炆猛地抬頭,見緋色宮服的老太監(jiān)捧著明黃卷軸,立在碑前一丈外。馬氏忙拽他衣袖,指尖戳在腰眼:“殿下!”

朱允炆驚覺自己還跪著,膝蓋早麻得沒了知覺。他踉蹌?wù)酒穑D(zhuǎn)到圣旨面跪下聽老太監(jiān)展開圣旨,帶著鳳陽土氣的嗓音念道: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粵王允炆,朕念及兄弟情分、同父之誼,特赦爾自由身,即刻返廣東藩地就藩。俸祿、布帛、糧草照舊支給,另加封宗人府左宗正,協(xié)理宗室事務(wù)。欽此——”

末字落定,朱允炆仍維持半跪姿勢,腦子如遭雷劈:八年軟禁,等來的竟是放歸藩地?甚至封了宗人府職?

馬氏悄悄扯他袖口,朱允炆猛地回神,膝蓋重重磕在青磚上:“臣……謝主隆恩!”聲音抖得像篩糠,驚飛墓前松鴉。

傳旨公公收了圣旨,笑出滿臉褶子:“粵王莫慌,陛下早料您會怔住,特命老奴帶兩樣物事。”說罷朝后擺手。

朱允炆抬眼,見碑側(cè)槐樹下,兩輛馬車靜靜候著——前頭那輛轅木漆痕斑駁,正是八年前烙炆之戰(zhàn)時,他從粵王府帶出的舊車!車旁站著兩個少年,長子朱文奎身量已及成人,次子朱文圭也褪去孩童圓潤,眉眼竟有幾分朱允烙年輕時的清峻。

“爹!”朱文奎撲通跪下,聲音發(fā)顫,“兒等在直隸驛館候了半月,就盼著……”后半句咽回,眼眶泛紅。朱文圭更靦腆,攥著車簾邊角,只敢偷瞄他。

朱允炆踉蹌?chuàng)溥^去,指尖撫過朱文奎的臉——八年前才及腰高的孩子,如今竟比他還高半頭!掌心觸到兒子臉上的硬繭,他想起朱文奎在南宮常跟馬氏學(xué)女紅,如今這繭子,該是握馬鞭磨的。

“殿下,車轅上的漆痕,還是當(dāng)年您親自補的呢。”馬氏摸了摸舊車轅木,那里留著道深褐疤,是烙炆之戰(zhàn)時流矢刮的。朱允炆當(dāng)年躲在車里聽喊殺聲,以為要命喪當(dāng)場,如今這疤還在,車卻要載他回藩地了。

傳旨公公看著這幕,從袖中掏出錦囊:“陛下說,粵王當(dāng)年愛澆花,這囊里是揚州瘦西湖新收的并蒂蓮種。”

朱允炆接過錦囊,指尖捏著粗糙絹布,忽想起文治元年,朱允烙在文華殿花園塞他澆花壺的場景。那時他們都以為兄弟同心能治天下,誰料后來刀兵相向,囚居八年?

“公公,”馬氏斟茶遞過,“路上辛苦,潤潤喉。”老太監(jiān)笑著接了,卻沒喝,只指舊車道:“陛下說,這輛車跟了粵王半生,該物歸原主。往后在廣東,也盼殿下……”他瞥了眼碑上的貴妃封號,沒再言語。

朱允炆明白意思——呂云瑤案已了,莫再生事端。他重重點頭,牽著朱文圭上了車。車簾放下瞬間,見馬氏抹淚又笑給朱文奎整衣襟,像極了八年前倉皇逃離粵王府的清晨。

車輪碾過鳳陽黃土,朱允炆掀開車簾,望著漸遠的皇陵,只覺荒誕:八年前,這輛車載著他北上奪位,滿是野心殺意;如今南下,車里載的卻是自由、愧疚,還有兩個陌生又熟悉的兒子。

朱文圭突然從袖中掏出木牌,怯生生遞來:“爹,這是兒在驛館刻的,您……還教不教兒澆花?”木牌歪扭刻著“并蒂蓮”,邊緣被砂紙磨亮。朱允炆接過,喉間發(fā)堵——當(dāng)年他教朱文奎刻木牌,說“儲君當(dāng)知民生如蓮,需精心澆灌”,如今自己成了藩王,這話竟成了對兒子的期許。

車過淮河時,朱文奎忽道:“爹,宗人府的差事……”他沒說透,卻用眼神問:是試探還是信任?朱允炆望著窗外奔流河水,想起圣旨里“協(xié)理宗室”的話——宗人府左宗正,位高無權(quán),不過是帝王拋來的橄欖枝,接或不接,由不得他。

暮色漫進車廂,舊車漆味混著并蒂蓮花種清香。朱允炆捏著錦囊,忽懂朱允烙的算計:放他回藩地,給個體面閑職,既全“兄弟情分”,又把他釘在宗室框架里,再難掀風(fēng)浪。就像這輛舊車,雖補了漆痕,卻永遠留著戰(zhàn)爭的疤——他的野心,也早在南宮八年里,被磨成疤下的痂。

“睡吧,”馬氏輕聲哄朱文圭,“到了廣東,爹教你澆真正的并蒂蓮。”朱文圭嗯了聲,往朱允炆身邊擠,像小時候怕黑時那樣。朱文奎仍坐著,望著窗外星空,指尖無意識摩挲腰間玉佩——那是朱允烙賞的,八年前差點成催命符,如今成了父子間最微妙的紐帶。

朱允炆閉上眼,聽車輪軋軋聲混著朱文圭酣睡聲。八年前的血腥與八年后的和解,在這輛舊車里發(fā)酵,釀成一杯苦澀回甘的酒。他知道,回廣東后,等待他的將是平靜藩王生涯,以及宗人府里數(shù)不清的繁文縟節(jié),但至少,終于能走出紫禁城陰影,像朱允烙說的那樣——做個真正的親戚,而非敵人。

樂賢十三年孟春末,城南郊驛道浮著層薄塵。朱文堂勒馬立在土坡上,玄色箭袖被風(fēng)卷得獵獵響,遠望朱允炆的車隊漸成黑點——那輛舊車轅上的漆疤,在陽光下泛著褐紅,像道永不愈合的傷。

“皇叔這一走,倒真成了‘歸藩’。”朱文塵的聲音浸著春寒,他比堂哥小兩歲,眉眼卻更像朱允烙,清峻里藏著鋒芒。

朱文堂沒接話,指尖摩挲著腰佩上的“堂”字銘文——他與朱文坡同歲同日生,當(dāng)年文華殿辦滿月酒,朱允炆還抱著襁褓里的坡兒,說“兄弟同輝”。如今物是人非,坡兄成了廢太子,皇叔成了歸藩的粵王。

兩人回紫禁城時,夕陽正舔著東華門的琉璃瓦。御書房內(nèi),朱允烙批紅的筆鋒未歇,聽見稟報,只淡淡道:“粵王車隊已過淮河?知道了。”待朱文堂、朱文塵拱手欲退,忽又開口:“東宮北殿、西殿空著,你們搬進去住。”

文堂、文塵俱是一愣——東宮是儲君舊居,如今讓嫡皇子入駐,算殊榮還是桎梏?但朱允烙的聲音已沉:“明日著宗人府辦手續(xù)。”

四天后,東宮朱漆大門洞開。朱文堂的王妃林氏抱著遵鐲,腳剛跨過門檻,便被殿內(nèi)的暗郁氣息驚了驚——北殿案頭還留著半卷《洪武太子史》,墨痕濃淡不均,像主人倉促擱筆。

“這是……大哥的字跡?”朱文堂的指尖撫過殘頁,“樂賢十二年冬”的落款刺得眼疼。他想起朱文坡謀逆時的癲狂,再看這頁未抄完的史書,忽覺荒誕:當(dāng)年坡哥也像自己這般,站在東宮暢想儲君之責(zé),卻栽在野心手里。

西殿更熱鬧,朱文塵的世子遵錦追著蝴蝶滿殿跑,絹鞋踢翻了個檀木盒,滾出幾支箭簇——箭頭淬著暗紫,正是當(dāng)年朱允熥墜馬案的鶴頂紅。文塵安氏王妃忙去撿,指尖觸到箭簇時,忽聽朱文塵沉聲:“別動。”

他蹲下身,將箭簇納入盒中,目光掃過殿角的輿圖——南京聚寶門外的營壘標記得密密麻麻,像爬滿墻的毒蟻。這是朱文坡私調(diào)兵馬的罪證,如今成了西殿的陳列,無聲訴說著權(quán)力的獠牙。

“父皇是要我們……”朱文塵望向窗外,東宮的槐影落在輿圖上,“看清楚,也記清楚。”

暮色漫進東宮時,文堂、文塵兩家的燈火次第亮起。朱文堂站在北殿階前,望著紫微城方向,忽懂父親的用意——讓嫡子住進儲君舊居,不是立儲,而是剜去幻想的膿瘡:看看吧,當(dāng)年坡叔如何從東宮跌下,如今你們便如何學(xué)著守規(guī)矩、辨忠奸。

朱文塵在西殿整理箭簇,將檀木盒鎖進暗格。世子趴在他膝頭問:“爹,這箭簇能射蝴蝶嗎?”他笑著搖頭,指尖拂過盒上的銅鎖:“不能,它只能射向貪心的人。”

夜深,東宮的風(fēng)卷著槐花香。朱文堂、朱文塵各自站在殿閣,望著彼此的燈火,明白從今往后,他們不再是閑散藩王,而是被帝王推到臺前的棋子——既要看住南京的余波,也要在東宮的舊磚里,學(xué)懂“畏”字的分量。

而紫禁城的御書房,朱允烙批完最后一道折子,望著案頭未拆的朱文坡家書,嘴角泛起極淡的笑。東宮住進了嫡子,就像當(dāng)年他在揚州爭儲君位,如今輪到兒子們,在舊殿的血跡里,尋一條不墜的路。

南京東宮的槐花又落了一層,朱文坡捏著狼毫,筆尖懸在《洪武太子史》上,墨滴在“寅正起”三個字旁暈開個小圈。

“殿下,北京來的信兒。”吳長安端著新沏的苦蕎茶,袖口沾著墨痕——剛替錦衣衛(wèi)抄完密報。

朱文坡手一抖,筆桿撞在硯臺沿:“是……父皇回信了?”

“不是家書。”吳長安把茶盞推過去,“是說……二皇子、三皇子搬去東宮北殿、西殿了,帶著家眷,宗人府已備案。”

朱文坡捏著筆的指節(jié)泛白,喉間發(fā)緊。東宮,他住了十六年的地方,如今換了人。朱文堂與他同歲,當(dāng)年在御花園玩竹馬,堂弟總追著喊“坡哥”;朱文塵雖小兩歲,卻最像父皇,練騎射時能拉滿三石弓。

“他們……配住那兒嗎?”他猛地捶了下案,宣紙簌簌響,“文堂連《皇明祖訓(xùn)》都背不全,塵弟更別提,當(dāng)年偷改我的兵書批注……”

吳長安沒接話,只掀開案頭的《文治起居注》,指著文治五年的條目:“廣陵王當(dāng)年在揚州,百姓說他‘日理三案,夜審兩卷’,可誰還記得,他頭年去時,連漕運賬冊都算不清?”

朱文坡愣住。

“殿下十三歲那年,替父皇監(jiān)國,把刑部的卷宗批得一團糟,樂賢爺沒罰您,只讓老奴把錯處抄在屏風(fēng)上。”吳長安的指甲點了點“寅正起”的批注,“文治爺當(dāng)太子時,頭三年也總記錯時辰,太祖爺就罰他抄《商君書》,抄到第七遍才悟透‘治世需勤’。”

風(fēng)從窗縫鉆進來,吹動梁上的自罪書。朱文坡望著那卷白,突然想起家書里寫的“兒抄書到夜半也算沾邊”,臉紅得發(fā)燙——原來自己那些輕飄飄的話,在父皇眼里,連朱文堂的半分踏實都不及。

“他們住東宮,不是占了您的地。”吳長安添了茶,水汽模糊了臉,“是樂賢爺在說,儲君的位子,從來不是靠出身占的,得靠手里的筆、腳下的路,一點點掙。”

朱文坡抓起筆,蘸了濃墨,在“寅正起”旁工整寫下:“坡,今日始,仿文治爺舊例,寅時起,丑時眠。”

苦蕎茶的澀味漫上來,他忽然懂了。父皇沒回信,卻用最狠的方式提醒他:東宮的門檻,不是靠血脈就能踏穩(wěn)的。

吳長安望著他低頭抄書的背影,悄悄把錦衣衛(wèi)的密報往袖里塞了塞。密報上寫著“廢太子聞二、三皇子入東宮,伏案抄書至夜半,無怨懟語”,墨跡沉得發(fā)重,像要刻進紙里。

窗外的槐花還在落,可這次,落在朱文坡的素白袍上,竟帶了點踏實的分量。

主站蜘蛛池模板: 泊头市| 宁都县| 怀来县| 洞口县| 和平县| 巴林右旗| 墨竹工卡县| 龙海市| 九龙县| 文安县| 施秉县| 永川市| 万宁市| 蒙城县| 松溪县| 柳州市| 通化县| 昌平区| 新余市| 平邑县| 利辛县| 弋阳县| 塘沽区| 漳平市| 肃宁县| 海晏县| 金沙县| 眉山市| 博爱县| 浦城县| 安吉县| 星座| 集安市| 嘉禾县| 琼结县| 靖西县| 香格里拉县| 酒泉市| 江门市| 罗山县| 岳池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