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昌發射中心的晨光帶著海霧的濕潤,將火箭發射架的輪廓染成淡金色。林夏蹲在測試帳篷里,指尖在“星軌”終端的觸摸屏上滑動,將最后一組近地磁場模擬數據注入算法。帳篷外傳來工程師們的呼叫聲,倒計時牌上的數字正一秒秒遞減:“距離‘墨子三號’燃料加注還有兩小時。”
周明遠院士拄著拐杖走進來,軍綠色的作訓服上沾著露水。這位78歲的老科學家凌晨四點就爬起來看數據,老花鏡滑到鼻尖也沒察覺:“再核對一遍天地協同參數,太空的地磁環境比地面復雜百倍。”他指著屏幕上的軌道模擬圖,“衛星經過南大西洋異常區時,磁場波動會突然增強,那里是航天設備的‘百慕大’。”
林夏調出南大西洋地磁異常區的歷史數據,紅色的預警區域像塊補丁貼在藍色的地球模型上:“我們加了三重補償機制,衛星進入異常區前會自動切換到強抗干擾模式。”她放大參數面板,密密麻麻的代碼里藏著團隊熬了三個通宵的成果,“就像給衛星裝了‘防滑鏈’,再顛簸的路段都能穩住。”
帳篷簾被掀開,國家航天局的總工程師拿著簽署完畢的任務書走進來,筆尖還在微微顫抖:“最后確認:‘星軌’算法將作為‘墨子三號’的核心穩定系統,負責量子密鑰分發的實時調控。”他把任務書遞給林夏,封面上的“絕密”印章鮮紅醒目,“這是我國第一次在量子通信衛星上搭載自適應地磁補償系統。”
趙宇抱著設備箱跑進來,安全帽歪在一邊:“地面接收站調試完畢!漠河、上海、海南三個觀測點都能實時接收衛星數據。”他抹了把臉上的汗,指著屏幕上的信號強度條,“你看這波形,比預演時還穩定!”
李萌舉著平板電腦沖進帳篷,屏幕上是王磊從上海實驗室發來的視頻:“王哥說磁屏蔽系統全部待命,就等衛星上天!”視頻里王磊對著鏡頭敬禮,身后的實驗室屏幕上,“星軌”地面版算法正平穩運行,“他讓我轉告,上海的‘地基’穩得很!”
周明遠看著忙碌的年輕人,悄悄退到帳篷角落,給遠在千里之外的師母發了條消息:“等衛星順利入軌,咱們就去吃頓好的。”發送完畢,他摩挲著口袋里那只搪瓷保溫杯,杯身上的“退休不褪色”字樣被摩挲得發亮。
“燃料加注完畢!”廣播里傳來調度員的聲音。林夏跟著眾人走出帳篷,抬頭望向矗立在發射架上的火箭,銀白色的箭體在陽光下泛著冷光,箭身上的五星紅旗格外鮮艷。海風吹拂著她的白大褂,衣角獵獵作響,像一面小小的旗幟。
倒計時進入最后十分鐘,觀測臺的大屏幕上開始播放衛星研制歷程。當畫面切到實驗室的鏡頭——林夏和團隊成員圍著設備調試的身影、周院士俯身看數據的側臉、深夜里依然亮著燈的實驗室窗口——臺下響起自發的掌聲。林夏看到前排坐著那位曾質疑過她的老專家,此刻正用力鼓掌,眼眶微微發紅。
“10、9、8……”全場的聲音匯成一股洪流,林夏的心跳得像擂鼓,手心全是汗。她握緊身旁趙宇的手,發現這個平時愛開玩笑的師弟,此刻手指冰涼,渾身都在微微顫抖。
“3、2、1,點火!”隨著一聲令下,巨大的轟鳴聲震得地面都在顫抖。火箭底部噴出橘紅色的火焰,像巨龍的尾巴,托著衛星緩緩升空。海面上的水汽被熱浪蒸騰而起,在晨光中形成一道絢麗的彩虹。
林夏望著越來越小的火箭,直到它變成天空中的一個光點,消失在云層里。周圍的人互相擁抱歡呼,她卻盯著監測屏幕,指尖懸在鍵盤上不敢移開——衛星入軌后的第一組數據,將決定三年的努力是否能開花結果。
“衛星分離成功!”廣播里傳來好消息。半小時后,漠河觀測站傳來第一組信號:“接收到量子密鑰,信號強度良好!”屏幕上跳出綠色的“接收成功”提示框,林夏的眼淚瞬間涌了出來。
周明遠拍拍她的肩膀,聲音帶著哽咽:“穩住,后面還有更關鍵的在軌測試。”老院士的眼鏡片上沾著水汽,分不清是露水還是淚水,“當年我們第一顆通信衛星上天,信號中斷了整整八小時,所有人都在機房守著不敢合眼。”
接下來的七十二小時,林夏和團隊守在監測中心,眼睛都不敢離開屏幕。當衛星首次經過南大西洋異常區時,量子信號突然出現波動,屏幕上的波形劇烈抖動。趙宇緊張得咬碎了嘴唇,李萌緊緊攥著數據記錄本,指節都泛了白。
“啟動第三套補償方案!”林夏的聲音異常冷靜,指尖在鍵盤上飛快操作。算法迅速響應,針對異常區的磁場特征調整參數,抖動的波形在三十秒內逐漸平穩。當系統提示“信號恢復穩定”時,監測中心爆發出雷鳴般的掌聲。
總工程師激動地握住林夏的手:“太關鍵了!這三十秒,保住了整個量子密鑰的分發鏈路!”他指著實時傳輸的加密數據,“這些數據經過‘星軌’算法處理,誤碼率低到可以忽略不計。”
三天后,衛星在軌測試全部通過的消息傳來時,林夏正在給“星軌”算法做最后優化。周院士拿著剛收到的電報走進來,紙頁上蓋著國家航天局的紅色印章:“‘墨子三號’量子通信鏈路建立成功,星地數據傳輸穩定。”老院士把電報遞給她,“這是給你們最好的勛章。”
返回上海實驗室的那天,機場專門安排了鮮花迎接。王磊帶著團隊成員捧著向日葵站在出口,每個人胸前都別著“量子通信攻關組”的徽章。當林夏走出閘口,大家突然齊聲喊:“歡迎回家,我們成功了!”
實驗室里早已擺好了慶功宴,師母燉的排骨香氣彌漫在走廊里。墻上的大屏幕循環播放著衛星發射的畫面,旁邊貼著團隊三年來的實驗日志,從最初的失敗記錄到如今的成功數據,密密麻麻的字跡記錄著每一個不為人知的日夜。
院長帶著記者們突然到訪,鏡頭對準了屏幕上實時更新的衛星數據。當記者問起成功的秘訣,林夏指了指周院士那本1987年的實驗筆記:“是傳承。老一輩科研者埋下的種子,我們只是讓它發了芽。”周明遠趕緊擺手:“是年輕人的創新,讓老經驗煥發了新生命。”
采訪結束后,林夏收到父母寄來的包裹,里面是一沓厚厚的剪報,全是關于量子通信的新聞報道。母親在信里寫道:“鄰居都夸你是咱們家的驕傲,你爸每天都把報紙揣在懷里。”林夏看著信,眼淚滴在字跡上,暈開一小片墨痕。
深夜的實驗室依然燈火通明。林夏把衛星傳回的太空地磁數據導入“星軌”地面模型,屏幕上地球與衛星的磁場圖譜完美對接,像一條銀色的鏈條將天地連接起來。趙宇在調試新的接收設備,李萌在整理全球地磁數據庫,王磊則在改造下一代磁屏蔽系統,計劃把抗干擾等級再提升一個量級。
周明遠坐在窗邊,用放大鏡看著衛星拍攝的地球照片。藍色的星球上,隱約能看到他們鋪就的量子通信鏈路,像給地球系上了一條珍珠項鏈。老院士忽然開口:“還記得我跟你說的‘最后一公里’嗎?現在我們不僅鋪完了,還鋪到了太空。”
林夏點頭,目光落在屏幕上的“星軌”算法界面。界面背景是從衛星上看到的星空,無數星辰在黑色的天幕上閃爍,各自循著軌道運行。她忽然明白,所謂“星軌”,不僅是算法的名字,更是科研者們用信念與堅守鋪就的道路,從地面到太空,從過去到未來,永無止境。
一個月后,“墨子三號”正式投入使用的新聞發布會在BJ召開。林夏代表團隊展示“星軌”算法的成果時,大屏幕上播放著從漠河到海南、從地面到太空的量子通信鏈路圖。當講到算法如何突破地磁干擾時,她特意展示了周院士的舊筆記和團隊的新數據,臺下響起經久不息的掌聲。
發布會結束后,周明遠拉著林夏走到國家科技館的展廳。玻璃柜里陳列著我國第一代通信衛星的模型,旁邊新增了“墨子三號”的展示區,屏幕上循環播放著“星軌”算法的工作原理。老院士指著參觀的孩子們:“你看,這就是科學的希望。我們鋪的路,要讓他們走得更遠。”
回到上海時,實驗室的公告欄上貼滿了賀信。最顯眼的位置掛著一張新照片:團隊成員站在衛星模型前,周院士坐在中間,手里捧著那只搪瓷保溫杯,所有人的臉上都洋溢著笑容。照片旁邊,林夏寫下一行字:“星軌無垠,薪火相傳。”
深夜的實驗室里,林夏調試著即將用于下一代量子通信的設備。屏幕上,“星軌”算法正在處理來自太空的最新數據,波形平穩得像湖面的漣漪。窗外的月光透過玻璃灑進來,照亮了桌面上的實驗筆記——封面上是1987年的字跡,內頁是她續寫的新記錄,新舊筆跡重疊在一起,像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
走廊里傳來年輕師弟師妹們的笑聲,他們抱著新的實驗方案,腳步輕快地走向實驗室。林夏望著他們的背影,忽然想起自己剛博士畢業時,跟著周院士在臺風天守設備的日子。原來科學的傳承就是這樣,一輩輩人把接力棒傳遞下去,把“星軌”一點點延伸向更遠的宇宙。
凌晨三點,系統提示“星地量子通信鏈路持續穩定運行30天”。林夏關掉電腦,走出實驗室時,看到周院士的辦公室還亮著燈。老院士正趴在桌上寫著什么,晨光透過窗戶,在他花白的頭發上鍍上一層金邊。
林夏輕輕帶上門,轉身走向電梯。走廊的公告欄上,“量子通信穩定性攻關”一欄后面,那個小小的對勾被紅筆圈了起來,旁邊新增了一行字:“已延伸至太空。”電梯下行時,她望著窗外漸漸亮起的天空,仿佛看到無數星辰正在宇宙中循著軌道運行,而那條由智慧與堅守鋪就的“星軌”,正將地球與宇宙連接起來,通向更加光明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