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六點的實驗室,日光燈管發出輕微的嗡鳴,將林夏眼底的紅血絲照得格外清晰。她盯著屏幕上持續穩定了17分鐘的量子波形,指尖懸在“保存數據”按鈕上遲遲未按——過去三年里,多少次虛假的穩定信號讓她空歡喜,直到系統突然報錯,曲線重新扭曲成亂麻。
“夏姐,豆漿都涼透了。”趙宇把保溫杯往她手邊推了推,自己啃著包子的動作卻停在半空,眼睛死死黏在屏幕上,“這……這次好像真的穩了?”他的聲音發顫,像是怕驚擾了這來之不易的平靜。
林夏深吸一口氣按下保存鍵,系統彈出“數據已備份”的綠色提示框時,她才敢抬手按揉發酸的太陽穴。晨光透過百葉窗的縫隙斜斜切進來,在地面投下明暗交錯的條紋,像極了屏幕上那些曾讓她抓狂的干擾波形。
自動門“嗤”地滑開,周明遠院士的腳步聲由遠及近。他今天換了件洗得發白的白大褂,領口別著枚褪色的“國家重點實驗室”徽章,看到屏幕上的曲線時,腳步猛地頓了頓,保溫杯在手中晃出細碎的水聲。
“持續多久了?”老院士的聲音帶著清晨的沙啞,卻難掩急切。
“從凌晨四點十七分開始,已經19分鐘了。”林夏調出實時監測界面,量子點在激光束中規律閃爍,像被按了節拍器的螢火蟲,“我們接入了地磁臺網的實時數據流,算法會根據磁場強度自動調整量子調控參數。”
周明遠俯身細看參數面板,手指在“地磁共振頻率”一欄輕輕點了點:“把昨天凌晨三點的異常數據調出來對比。”當兩組曲線在屏幕上重疊,那些曾經突兀的峰值竟完美嵌入了地磁波動的凹槽,像鑰匙插進了鎖孔。
“這就叫‘順勢而為’。”老院士直起身,花白的眉毛舒展開來,“當年研究光纖通信,大家都在糾結信號衰減,后來發現順著光的偏振方向調整發射角度,損耗立刻降了一半。科學有時候就差這層窗戶紙。”
正說著,實驗室的電話突然尖銳地響起。林夏接起電話,臉色瞬間變了:“什么?磁屏蔽室的冷卻系統故障?”她捂住聽筒轉向周明遠,“樓下超導磁體實驗室漏水,可能影響我們的磁場環境!”
趙宇手里的包子“啪”地掉在餐盤里:“剛穩定就要泡湯?”他抓起工具箱就往門外沖,“我去看看能不能臨時加固!”
周明遠卻按住他的肩膀,鏡片后的眼睛盯著屏幕:“別急。”他指著數據曲線,“你看,冷卻系統故障導致環境磁場波動,但‘星軌’算法在自動補償。”屏幕上的曲線雖然出現微小抖動,卻始終沒有脫離閾值范圍,“這才是真正的抗干擾能力。”
林夏忽然想起周院士常說的“動態平衡”理論。當年做超導實驗時,液氮溫度忽高忽低,他們不是強行控溫,而是讓設備適應溫度變化的節奏,反而獲得了更穩定的超導態。原來科研中的“堅持”,從來不是硬碰硬的對抗。
中午時分,技術部送來新的磁屏蔽罩。王磊戴著安全帽指揮安裝,這位昨天還在遞交調離申請的工程師,此刻額頭上滲著汗珠,手里的水平儀校了又校:“加了三層坡莫合金,磁導率比原來高十倍。”他朝林夏揚了揚下巴,“算法再厲害,硬件也得跟上,這叫雙保險。”
林夏笑著遞過礦泉水:“昨天還說要去做光子加密,今天就改口了?”
王磊撓撓頭,耳根有些發紅:“凌晨看了你的算法框架,才發現之前走了彎路。量子點的磁敏感性不是缺點,是優勢啊!”他指著屏蔽罩上的傳感器接口,“我加了實時監測模塊,能把環境磁場數據直接傳給‘星軌’。”
周明遠坐在一旁的折疊椅上,看著年輕人忙碌的身影,保溫杯里的枸杞茶冒著熱氣。他翻開那本1987年的實驗筆記,泛黃的紙頁上記著一行小字:“3月12日,地磁暴期間,超導線圈出現異常響應。”字跡旁邊畫著個簡單的磁場示意圖,與林夏屏幕上的圖譜驚人地相似。
“小林,過來看看這個。”老院士招手讓林夏過來,“當年我們以為是設備故障,其實是沒意識到地磁活動的周期性。”他指著筆記里的觀測數據,“你看這周期,27天,正好是太陽自轉一周的時間。”
林夏的手指在屏幕上快速滑動,調出近三個月的太陽活動數據。當太陽黑子數量曲線與量子退相干頻率疊加,清晰的對應關系讓她倒吸一口涼氣:“太陽風!太陽活動通過影響地磁場,間接干擾量子態!”她忽然想起大學課本里的日地關系圖,原來那些看似遙遠的宇宙活動,竟在微觀世界留下如此清晰的印記。
下午的團隊會議開得異常熱烈。負責數據分析的師妹李萌投影出全球地磁分布圖,紅色的異常區像散落的星火:“漠河地磁臺的同事說,下個月有強極光活動,地磁波動會比平時劇烈三倍。”她指著屏幕上的預警圖標,“這對‘星軌’是個大考驗。”
“正好做壓力測試。”林夏調出算法優化方案,“我加了太陽活動預測模塊,能提前48小時調整參數。就像天氣預報說要刮風,我們提前把船錨拋牢。”
周明遠忽然敲了敲桌子:“我聯系了南極科考站的老朋友,他們愿意共享南極冰蓋下的地磁觀測數據。”他打開一個加密文件,里面是零下80度環境中記錄的極端地磁信號,“那里沒有城市電磁干擾,數據最純凈,能幫‘星軌’建立更完整的模型。”
會議室里一片歡呼。趙宇立刻打開訂票軟件:“我申請去漠河實地監測!”王磊則翻出設備清單:“我改造磁屏蔽系統,爭取抗干擾等級再提一級!”李萌抱著筆記本電腦跑向數據中心:“我現在就對接南極的數據接口!”
林夏看著重新振作的團隊,鼻尖忽然有些發酸。三天前,這里還彌漫著絕望的氣息,實驗日志上的哭臉表情包比數據還多。是那些藏在混亂里的秩序,那些跨越時空的科研傳承,讓大家重新找回了信心。
傍晚時分,院長帶著幾位評審專家突然到訪。當看到屏幕上持續穩定超過兩小時的量子波形,那位曾直言研究“脫離實際”的老專家,摘下眼鏡反復擦拭:“真是……后生可畏啊。”他指著數據圖譜,“這異常補償機制,比我們當年做的光纖通信抗干擾系統精密十倍。”
周明遠把林夏推到前面:“是小林發現了地磁與量子態的關聯。”他翻出那本舊筆記,“我們老一輩人守著經驗,年輕人卻能看到新規律,這就是科學的接力。”
送走專家時,夕陽正沉入實驗樓后的建筑群,給玻璃幕墻鍍上溫暖的金邊。林夏收到母親發來的視頻,鏡頭里母親舉著剛從電視上看到的量子通信新聞:“閨女,你們上新聞了!”畫面晃動著,能看到父親在一旁擦眼淚。
“星軌算法穩定運行突破3小時。”系統提示音打斷了林夏的思緒。她轉頭看向屏幕,那些曾經桀驁不馴的量子點,此刻像被編入樂譜的音符,在激光束中跳出規律的舞蹈。趙宇在一旁興奮地記錄數據,王磊調試著新安裝的傳感器,李萌對著全球地磁圖寫寫畫畫,周院士則坐在窗邊,用放大鏡研究著南極的數據記錄。
實驗室的燈光次第亮起,與窗外的萬家燈火連成一片。林夏忽然覺得,這棟凌晨三點依然亮著燈的實驗樓,就像一座燈塔,在科學探索的海洋中指引著方向。而那些在實驗室里燃燒的日夜,那些跨越半個世紀的科研筆記,那些在失敗中依然不肯熄滅的信念,共同編織成了這條通往未來的“星軌”。
凌晨一點,林夏在算法里加入南極地磁數據時,系統突然彈出提示:“穩定運行時間突破6小時。”她激動地拍下屏幕,發在團隊群里,很快收到一連串的歡呼表情包。周院士發來消息:“明天給你們加個菜,我讓師母燉排骨。”
走廊里傳來趙宇哼著歌的聲音,他抱著剛打印的數據分析報告,腳步輕快得像踩在彈簧上。林夏望著培養皿中持續閃爍的量子點,忽然想起周院士懷表內側的照片——年輕的科學家們站在簡陋的實驗室里,眼神明亮得像星星。
原來科學的傳承從不需要豪言壯語,只是把前輩未竟的路繼續走下去,把那些藏在數據里的密碼一點點解開,把那些散落在實驗室的星光,匯聚成照亮未來的銀河。林夏在實驗日志上寫下:“星軌已現,征途未央。”窗外的月光透過玻璃,在她寫下的字跡上灑下一層銀輝,仿佛在為這場即將到來的科學突破,悄然鍍上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