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漢末晉初之際政治研究(增訂本)
- 柳春新
- 6422字
- 2025-08-13 15:51:44
中古史求索(代前言)
——我的讀書、治學經歷
(一)
我出生在湖北省黃陂縣。黃陂是武漢市的北大門,境內有風景秀美的木蘭山和木蘭湖,我上大學本科和攻讀碩士、博士學位,都是在武漢市度過的。1983年,我考到武漢師范學院(不久改名為湖北大學)歷史系學習,自此開始,人生掀開了新的一頁。之所以選擇歷史學專業,最初的想法很簡單。20世紀80年代初期的中國,在經歷“文化大革命”之后,百業復蘇,社會結構相對簡單;相對應地,大學里面學科、專業的設置也比較少,可供選擇的面不大。當時的想法,就是以自己的老師作為參照,將來也當一名中學老師,而歷史課是自己比較喜愛的,所以就選擇了歷史學專業。
大學一年級,主要是適應新的生活環境,摸索、轉變學習方式,在這個過程中,有一些迷茫和酸澀——這樣的體驗,想必大家都有過。到了大二以后,就不得不思考一些問題了:我將來到底準備干什么?畢業后會在哪個地方工作?像這一類的問題,需要盡早做出回答。在當時的環境下,做出回答并不難,對我做出判斷有決定性影響的因素有兩個。第一,那個時候的大學校園,包括整個社會上,崇尚知識的氛圍很濃,再加上老師的引導、示范作用,我明顯地感到自己已經不能滿足于當一個中學老師,做一個學問家的愿望在心里滋長起來。第二,當時還有一層很現實的考慮:如果不能考上研究生,留在大學里面深造,畢業后基本上只能回原籍教書。所以,兩個因素重合在一起,我很快就明確了自己的選擇,決定考研。
既然決定考研,就需要明確具體的方向。在這方面,我花費了一番心思,經歷了一些曲折。那個時候我已經閱讀了一些專業書籍,了解到中國與西歐封建社會形態存在很大差異,并且這種差異直接影響到近代以后中國與西方社會發展的道路,因此,對于封建社會歷史即所謂“中世紀史”產生了比較大的興趣。由于英語成績一直比較突出(至少應付各種考試不用擔心),所以最早是打算報考世界史方向的。但是,在接下來讀書的過程中遇到一些問題,專業方向也隨之發生改變。主要的問題是,在經歷“文化大革命”的學術低潮之后,圖書資料比較匱乏,世界史方面的資料尤其稀缺,很難見到能夠特別吸引人的論著。相比之下,中國古代史方面的圖書資料要豐富一些,特別是這個領域集中了一批史學大師,他們的論著,能夠給予初學者多方面的啟示和教益,無形中具有強大的吸引力。由于上述原因,我的專業方向很自然地轉到了中國古代史方面。
選定專業方向之后,接下來就是埋頭讀書。在此順便介紹一下當時大學生讀書、學習的一般情況。那時的情況基本上可以分為兩種類型。第一種類型,就是學生上課時認真聽講,拼命地做筆記,課堂之下又不斷地背筆記,總之是以對付考試為目標;其結果可想而知,這些學生往往考試能得高分,這對于畢業分配是大有幫助的。還有一類,就是不太看重平時考試成績,在自己的興趣范圍之內,廣泛地閱讀各種學術著作,實實在在地積累知識,夯實史學理論和方法的基礎。我本人就屬于后一類,跟我有同樣趣向的同學還有好幾位,雖然我們不屬于主流,但是幾個志同道合的同學在一起,也能夠形成一個“小氣候”。可以不謙虛地說,在我們同年級的兩個班(70人)中,我讀書雖然不是最多的,但也是最多的其中之一。
讀書,當然也是有講究的。我在上中國古代史課時經常跟大家講,要充分理解教材上的知識,就必須擴大閱讀范圍。首先需要擴充閱讀的,就是每個時代或者朝代的斷代史;進一步拓展閱讀范圍,就要閱讀各種學術論著。那個時候,我對于大部分時代或者朝代的斷代史,都是認真讀過的,這里就不具體講了。當時重點閱讀的學術論著,以及少量原始文獻,我先列一份清單,再講一點自己的讀書體會。
大學時代重點閱讀書目:
1.馬克垚:《西歐封建經濟形態研究》,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2.王國維:《觀堂集林》,中華書局1984年版
3.吳澤主編:《王國維學術研究論集》第一輯,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83年版
4.郭沫若:《郭沫若全集》歷史編第一卷(含《中國古代社會研究》《青銅時代》),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5.郭沫若:《郭沫若全集》歷史編第三卷(含《奴隸制時代》《史學論集》),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6.林甘泉等:《中國古代史分期討論五十年》,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7.侯外廬:《中國封建社會史論》,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8.唐長孺:《魏晉南北朝史論叢》,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55年版
9.唐長孺:《魏晉南北朝史論叢續編》,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59年版
10.唐長孺:《魏晉南北朝史論拾遺》,中華書局1983年版
11.繆鉞:《讀史存稿》,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63年版
12.何茲全:《讀史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13.周一良:《魏晉南北朝史札記》,中華書局1985年版
14.汪篯:《汪篯隋唐史論稿》,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4年版
15.漆俠:《求實集》,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16.趙儷生:《寄隴居論文集》,齊魯書社1981年版
17.趙儷生:《中國土地制度史》,齊魯書社1984年版
18.朱大渭主編:《中國農民戰爭史》(魏晉南北朝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19.陳壽撰,裴松之注:《三國志》,中華書局1982年版
說明一:陳寅恪《王靜安先生遺書序》稱許王國維為“大師巨子”,說他“能開拓學術之區宇,補前修所未逮”,“其著作可以轉移一時之風氣,而示來者以軌則”(按照李學勤先生的說法,就是由“疑古”轉向“釋古”,見李學勤著《走出疑古時代》)。陳寅恪還對王氏著作的“學術內容和治學方法”做了三個方面的概括(王國維本人在《古史新證》中,將其治學方法歸納為“二重證據法”)。
郭沫若《中國古代社會研究·自序》:“在中國的文化史上實際上做了一番整理工夫的要算是以清代遺臣自任的羅振玉,特別是在前兩年跳水死了的王國維。”“王國維,研究學問的方法是近代式的,思想感情是封建式的。……他遺留給我們的是他知識的產品,那好像是一座崔巍的樓閣,在幾千年來舊學的城壘上,燦然放出了一段異樣的光輝。”
說明二:《中國古代社會研究》初版于1930年,是最早運用唯物史觀深入研究中國歷史的一部史學名著。郭沫若在該書《自序》中說:“本書的性質可以說是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的續篇。研究的方法便是以他為向導,而于他所知道了的美洲的印第安人、歐洲的古代希臘、羅馬之外,提供出來了他未曾提及一字的中國的古代。”由這段自我表白可以看出,郭沫若對這部著作的學術創造價值是相當自負的。
說明三:《漢末晉初之際政治研究·后記》:“還在湖北大學讀本科的時候,我就接觸到唐長孺先生的論著,像《魏晉南北朝史論叢》《魏晉南北朝史論叢續編》《魏晉南北朝史論拾遺》之類,其中的不少篇章,我都囫圇吞棗地讀過,當時只感到文中論證邏輯之嚴密,分析所得結論之精當,頗耐咀嚼回味;當然這些感受都是零碎的,因為讀起來很費力,也就談不上很深的和整體上的理解。”這段記述,是我當時閱讀唐先生著作的真實寫照。
(二)
1987年秋,我通過研究生入學考試,順利地進入武漢大學歷史系攻讀魏晉南北朝隋唐史專業。武漢大學魏晉南北朝隋唐史研究室(又稱中國三至九世紀研究所)是由史學大師唐長孺先生創辦的、在國內外學界享有盛譽的一個學術機構,能夠在這里學習深造,對青年學子來說是一種榮幸。當年正遇上考研的第一個高潮期,競爭壓力很大,同時報考的大約有20人,最終錄取了4人(成績差距拉開得很大)。我們的指導老師,是黃惠賢、朱雷、陳國燦三位教授。碩士研究生三年,我們受到了系統的學術訓練:包括提示閱讀、鉆研的范圍,通過課堂教學傳授知識,通過課程作業的撰寫訓練專業論文寫作能力,等等。其中,課堂教學是學術訓練的中心環節,給我們講授專業課程的,都是在這個領域頗有造詣的專家,特別是唐長孺先生親自給我們授課,更是一件可遇不可求的事情。當時學習的專業課程,我也列一份清單,然后做一些說明。
碩士研究生階段專業課程:
1.唐長孺:魏晉南北朝隋唐史概論
2.黃惠賢、朱雷:魏晉南北朝隋唐史史料學
3.陳仲安:漢唐職官制度研究
4.陳國燦:敦煌吐魯番文書研究
5.黃惠賢:中國文化史
說明一:在我們進入武漢大學學習時,正逢唐長孺先生步入晚年,需要對魏晉南北朝隋唐史的學術研究做一個系統的總結。歷史系對這項工作本來有一個安排,由唐先生口授,學術助手進行記錄、整理。但是唐先生講:自己一輩子都在給學生講課,現在只對學術助手講述,很不習慣,不如仍然采用課堂教學的形式,對研究生講授。如此一來,當時在校的三屆研究生就有了親聆大師教誨的機會。當時聽課的,除了中國古代史專業的全體研究生之外,中國古代史專業差不多所有的老師也都參加了,這些老師多半是唐先生的弟子或者受到唐先生的學術影響。唐先生這次授課的內容,后來經過整理、加工,形成了一部學術名著——《魏晉南北朝隋唐史三論》。
唐先生講課,給我們留下了兩個方面的突出印象。第一個印象:引證廣博,記憶力驚人。第二個印象:從大處著眼,從小處著手,即“以小見大”的學術路徑(例如《〈晉書·趙至傳〉中所見的曹魏士家制度》)。
說明二:史料學課程,黃惠賢老師主講魏晉南北朝部分,朱雷老師主講隋唐部分,講授的內容包括:史書的作者與撰述經過、史書的內容和特點、史書的流布情況和版本現狀,以及閱讀史書需要注意的問題等。熟悉史料,是從事史學研究的一個初級門徑,所以這門課是很重要的基礎課。
漢唐職官制度研究課程,由陳仲安先生主講。陳先生在職官制度方面造詣很深,有學術專著《漢唐職官制度研究》出版,里面有不少個人獨到的創見。我后來從事政治史和政治制度史方面的研究,在政治制度方面有一些個人的心得,在很大程度上是得益于陳先生最初的傳授。
敦煌吐魯番文書研究,由陳國燦老師主講。陳老師是敦煌學和吐魯番學方面的名家,著述相當豐厚,他在吐魯番文書方面的研究,尤其備受學界關注。陳老師講課相當生動,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黃惠賢老師主講的中國文化史課程,給我們介紹了中國古代文化方面的一些知識。
三年的碩士研究生生涯,我們有不少的收獲。當然,這三年也留下了一點遺憾。主要的問題是,在讀研的后半段,商品經濟大潮興起,整個中國大地仿佛就是一片商海,社會的價值觀也隨之發生傾斜(知識貶值,一切向錢看),比如“窮教授,傻博士”的說法,一時間成為流行語。這種大環境的影響是可想而知的,其結果就是我們浪費了不少寶貴的時間。
(三)
從1990年到1994年的四年時間,我在武漢市的一所中專學校工作,工作的內容與學術研究完全不相干,算是走了一段彎路。1994年秋天,我再次考回武漢大學歷史系,繼續攻讀中國古代史專業博士學位,導師仍然是黃惠賢教授。如果說攻讀碩士學位主要是打好專業基礎,并不強調發表學術論文的話,那么攻讀博士學位就必須在學術研究上做出成績來,所以當時讀博的壓力是挺大的,自己一直在提醒自己要加倍用功。經過一段時間的摸索之后,我選定了博士學位論文的題目,即“漢末晉初之際政治研究”(論文完稿后,實際定名為“漢末曹魏政治研究”)。之所以選擇這個題目,是有一些機緣的。首先,我在20世紀80年代末讀到了田余慶先生的名著《東晉門閥政治》,這是中國古代政治史研究方面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部史學著作,它在宏觀把握問題和微觀考辨史實方面都創造了政治史研究的新高度,為年輕學者昭示了政治史研究的路徑。其次,我讀博時,田先生的弟子何德章博士正好來到武漢大學工作,他的博士論文是研究北朝政治史,于是黃老師請他以“北朝政治研究”為題,講授了一門課程;從他的講授中,我得到了不少研究思路和方法的直接啟示。所以說,我的學術研究,“實際上也曾受益于北大史學學風的熏陶”(《漢末晉初之際政治研究·序言》)。
博士研究生三年,我在治學的道路上跨越了一大步,學位論文以良好的成績通過了評審和答辯,順利地獲得博士學位。1997年7月,我進入湖南師范大學文學院(后分離為歷史文化學院)工作。在接下來近10年的時間里,仍然繼續著漢末晉初之際政治研究的課題。2002年,該課題獲得湖南省教育廳科研課題立項資助。作為最終成果的《漢末晉初之際政治研究》一書,2005年獲得湖南師范大學社科出版基金資助(遴選排名第2),2006年由岳麓書社出版。下面,把我在學術研究方面的代表作列一份清單,然后做一點說明。
學術代表作:
1.《漢末晉初之際政治研究》,岳麓書社2006年版
2.《曹操立嗣問題考辨》,《中國史研究》1997年第4期,人大復印報刊資料《魏晉南北朝隋唐史》1998年第1期轉載,《新華文摘》1998年第3期摘編
3.《“正始黨爭”探賾》,《文史》1999年第1輯
4.《曹操霸府述論》,《史學月刊》2002年第8期,人大復印報刊資料《魏晉南北朝隋唐史》2002年第6期轉載
5.《東西曹考述》,《史學月刊》2005年第9期,人大復印報刊資料《魏晉南北朝隋唐史》2006年第1期轉載,《中國學術年鑒》2005年卷收錄
6.《論漢晉之際的北地傅氏家族》,《史學集刊》2005年第2期
7.《〈魏略〉考論》,《中國典籍與文化論叢》第11輯,全國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員會主辦,鳳凰出版社2008年版
8.《陸機〈晉紀〉與晉史的修撰起源》,《魏晉南北朝隋唐史資料》第32輯,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版
說明:這部專著探討從漢末王綱解紐到西晉重歸統一這一時段的政治,包括主要政治集團的構成及其興衰存亡,統治者的治國方針及其利弊得失,統治集團內部不同派別或勢力之間的復雜斗爭。通過一組相互銜接的專題研究,勾畫出漢末晉初之際政治運動的基本線索和面貌,揭示這個時期政治演變的特征。
這個課題的難度很大。從研究現狀看,漢末晉初之際政治向來號稱研究熱門,前人成果相當豐富,名家鴻篇也不鮮見;然而,這些成果出自眾人之手,相當零散,長時段的系統研究又是比較缺乏的。正因如此,這一課題要取得創新成果,相當不容易。北京大學祝總斌教授有一個評價:“柳君敢于選取這一課題,這本身就反映了作者的學術勇氣和執著精神。”(博士論文評閱書)
回顧20年來的學術研究工作,早期主要是研究政治史和政治制度史,最近幾年,重心逐漸轉向歷史文獻學和史學史方面。2009年,我申報的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晉書集注”獲得立項,這個課題的研究,是一項繁重的、值得投入畢生精力去做的工作。
(四)
從1997年進入湖南師大,我在高校任教已經有近20年。依照我的體驗,課堂教學的過程,實際上是一個不斷探索、實踐、反思和改進的過程,其中的甘苦酸甜,只有自己清楚。我最初對于本科教學的設計,較多地依據我自身讀書、求學所獲得的體驗,比較注重學生專業素質的培養,強調不僅要了解一般的歷史知識,還要多思考一些史學問題;因為偏重于問題的發掘和探究,難免照顧不周,生動性、趣味性有所欠缺。隨著教學實踐的增多和經驗的積累,我逐漸熟悉了大學生的認知特點,豐富和深化了對本科教學的理解。最近一些年,主要從幾個方面對課堂教學進行改進:根據大學生的認知特點,合理地安排教學內容,深入淺出,注重增加趣味性;注重啟發學生的思維活動,合理地把握課堂教學節奏;針對大一新生的特點,進行專業思想教育和學習方法引導,等等。
我在1999年晉升為歷史學副教授,接下來在2001年遴選為碩士研究生導師,開始指導中國古代史專業研究生。2006年,又增列為歷史文獻學專業碩士生導師,同時指導該方向研究生。從2001年到2009年,我指導了9屆共15名研究生,到我離開湖南師大時,已有7屆共11人順利畢業,獲得碩士學位。2010年,我從湖南師大來到嶺南師范學院(當時名為湛江師范學院),同年晉升為歷史學教授。對于歷年來講授的本科生和研究生課程,我也列一份清單,然后做一點說明。
講授的本科生和研究生課程:
1.中國古代史
2.中國文化史
3.中國文化
4.中國史學史
5.魏晉南北朝史
6.史料與史學研究
7.目錄學
結束語:回顧自己從青年時代走過來的讀書、治學之路,感慨總是有一些的。在此有兩點感想或意見,提出來同大家一起分享。第一點,人生好比是一場漫長的旅途,在其中的每一個段落,我們都應該選定一個明確的行動目標,并且,這個目標應該定得高一點。打個比方:就像我們從樹上摘果子吃,那些伸手可及的果子,味道很可能不怎么好,而那些需要跳起來才能摘到的果子,味道才是最好的。第二點,選定目標之后,就要踏踏實實地付諸行動。常言講“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一分耕耘,一分收獲”,都是說明一個道理:只要有付出,就會有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