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正心態》:一心之道
- 禪者的初心
- (日)鈴木俊隆
- 1469字
- 2025-08-15 17:43:37
我們所看重的,是堅信自己的本真。
——
縱然太陽從西邊升起,菩薩也只會沿一條道而行。
我今天在這里發言,不是為了啟迪各位的智慧,只是想講一講我在禪修上所得的感悟。能與各位一起坐禪,是一種極其不同尋常的體驗。當然,無論我們做什么,都是與眾不同的,人生一世,本就獨一無二。佛祖說過:“珍惜生命,當其與指甲上的泥土一樣珍貴。”各位可知,指甲本就很少粘上泥土。人生難能可貴,精彩紛呈。每每打坐之際,我都希望那一刻能成為永恒,但我還是鼓勵自己進行其他修習,比如誦經或是叩拜。叩拜的時候,我心中念道:“果然妙不可言。”但我必須轉而進行其他修習,去誦讀經文。因此,我在這里講話,目的只是要講出自己的感悟,僅此而已。打坐不是為了有所獲益,我們打坐,是為了展現本真。修行的目的便在于此。
各位若想展現自我,將本真形之于外,該當選取自然之法,適當之式。哪怕坐下來打坐或打坐完起身時身體左搖右擺,也是在表達你自己。修行前的準備不是,修行后的放松亦不是,表達真我是修行的一部分。因此,不該將它當成是為別的事所做的準備。日常生活也應該是如此。道元禪師說過,烹飪不是準備工作,它本身就是一種修行。做飯,并不只是為別人或自己準備食物,而是在表達你的本真。所以,在做飯的過程中,你應該在廚房的活動中表現自己。你應該給自己留出足夠的時間,保持思想專注,將一切雜念摒棄在外,不抱半點期待,只一心一意做飯!這也是在表現本真,是修行的一部分。用這樣的方式打坐確有必要,但坐禪并非唯一的途徑。無論怎么做,都應該表達內心深層的活動。我們要重視自己所做的事,而這些事并不是其他事的準備工作。
菩薩之道,即是“一心之道”,也可以說是“一條千萬里長的鐵軌”。這條鐵軌總是一成不變的。假如它時而變寬時而收窄,必將引來災難的后果。無論走到哪里,鐵軌始終如一。菩薩之道便是如此。所以即使太陽從西邊出來,菩薩也只有一條路。縱然太陽從西邊升起,菩薩也只會沿一條道而行。菩薩之道,在于每個表達本性和本真的時刻。
說是“鐵軌”,但實際上并沒有這樣的東西。本真即是鐵軌。我們從火車上看到的景色會改變,但我們始終行在同一條軌道上。這條軌道沒有起點也沒有終點:無始亦無終。不存在起始點,也沒有目的地,不需要達到任何目標。堅持在鐵軌上一路跑到底,就是我們的修行之道。禪修的精髓,便在于此。
然而,假如你對鐵軌產生了好奇,那么危險就將接踵而至。你不應該看鐵軌。盯著鐵軌,只會讓你頭暈目眩。只欣賞從火車上看到的風景即可。這就是我們的修行之道。乘客們沒有必要對鐵軌感到好奇。自會有人去維護鐵軌。佛祖自會維護。但有時,我們會嘗試圍繞鐵軌分析一番,畢竟對一個恒久不變的東西,難免產生好奇之心。我們苦苦思索:“菩薩是怎么做到長久如一的?他的秘訣是什么?”但并沒有秘訣可循。每個人的本性都和鐵軌一樣。
有一對好朋友名叫長慶和侯福。一日,二人說起菩薩之道。長慶說:“即使阿羅漢(已開悟)有私欲,如來(佛祖)也沒有二話。我說如來有話,卻沒有二話。”侯福說:“即使你這么說,你的話也不盡善盡美。”于是長慶問道:“你對如來之言作何理解?”侯福道:“你我討論得夠久了,還是喝杯茶吧!”侯福沒有回答他的朋友,因為道之為何,無法用語言來解釋清楚。然而,作為修行的一部分,這兩位好朋友還是討論了菩薩之道,不過他們并不期望找到新的解釋。于是侯福回答:“討論到此結束。我們去喝茶吧!”
如此回答真是絕妙,不是嗎?我的講話亦是如此,我講完了,各位也不再聆聽。無需將我的話記在心里,更沒有必要去理解我的話有何意味。你們早已了然,早在內心深處有了充分的認識。如此再無是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