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知否知否應是人間清照
- 為你讀詩主編 湘人彭二著 符殊繪 邱邱朗誦
- 2907字
- 2025-08-12 16:56:53
序
有美一人,女性如何獨立

從“剩女”到“女強人”,從“大女主”到“她力量”,在性別平等的道路上,關于女性的討論從未停止。而每一個話題的流行,總能引發社會廣泛的討論。
越來越多人認可和推崇的“獨立女性”到底有何魅力?是不依賴任何人而獨自獲取生活所需的物質資料,還是擺脫“第二性”的束縛而活出真正的自我?
我想起了李清照,一個生活在北宋和南宋過渡階段的女詞人、女作家。縱觀中國古代史,這個幾乎是唯一憑借個人作品在文學史上取得經典地位的女性,在歷史長河深處閃耀著令人難以忽視的光芒,也對幫助我們理解如今的女性處境有著重要意義。
哀婉溫柔,怕是世人對李清照的片面認識乃至深重誤解。她在那個男性占據文化主導地位,社會還普遍以“女子無才便是德”為價值取向的時代,便讓自己的名字橫空出世、高高飄揚于文壇;她在許多女子還恪守從一而終的“教誨”時,不僅再嫁他人,還主動而決絕地要求結束第二段婚姻,哪怕面臨入獄的刑罰,也不肯再與駔儈之人為伴……

性別于她而言,并不是退讓的理由。無論詩詞歌賦,還是文史知識、胸襟抱負,她都能與男性一較高下。
無高堂庇護,無良人陪伴,無子女承歡,又恰逢國家戰亂而流落他鄉后,已經步入晚年的李清照曾寫下一首詞:
“殷勤問我歸何處。”有人解讀這首《漁家傲·記夢》時,認為李清照是在渴望愛情。因為在世俗的觀念中,女性的歸宿永遠指向婚姻。在許多人的印象里,李清照也總是一副寂然獨坐空閨、翹首等待夫婿的形象。
但真是這樣嗎?
在李清照寫的很多詞里,她總會問自己一個問題(在《漁家傲·記夢》里,她是借助天帝來問):我身在何處,要去何處?這個問題,恐怕無數男性也都在問自己。
李清照并未局限于狹隘的情愛,她要表達的是人類共同的生存母題:生與死,存在與意義,滿足與匱乏。她以個人經歷映射人類普遍的生存境況:當我回首前塵往事,在追尋人生價值的過程中,我到底有何收獲,有何成就?這就是無論男女老少、士農工商,只要不戴著有色眼鏡,就都能對李清照的這首詞產生強烈共鳴的原因。
對李清照等女性的解讀和討論,不僅事關女性,也事關男性。如果當今的男性依舊忽略或無視李清照身懷家國情義、偉大抱負的一面,那他就仍然保留著不肯將女性視為平等主體的思想觀念。如此,非但女性追求性別平等的道路尚沒有盡頭,有關男性解放的道路也將永無止境。
美國作家南希·史密斯在一首名叫《只要有一個女人》的詩里說:“只要有一個女人向自身的解放邁進一步,定有一個男人發現自己也更接近自由之路。”
獨立女性的形象不是也不應該是刻板的,我們雖然將李清照視作樣本來參考,但樣本并非唯一的,她有自己獨特而鮮活的個人屬性。
“為你讀詩”的李清照篇,即這本書《知否知否應是人間清照》,將通過八個章節,從士族文化、勝負心、酒與茶、花與美、身心靈、婚戀觀、寫作、沉默八個側面對李清照進行解讀,看看她究竟在多大程度上改變了我們對女性的刻板印象,以及梳理出至今還殘存在人們(不論男性還是女性)腦海里的那些根深蒂固的性別偏見。
獨立的女性,需要獨立的人格、獨立的精神。李清照因天造地設的環境,一出生就與眾不同。
是盛世的北宋、山東孔孟之鄉的崇文重教和士族家庭的良好教育等,造就了李清照。因此,我們在第一章為大家帶來“士族文化:如何造就一個李清照”。
李清照有一顆強悍的心。她與丈夫爭勝,與文壇爭勝,與時代和命運爭勝。相比于南宋朝廷茍且偷安于臨安,她喊出了“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的時代最強音。而在女人僅有的狹窄空間里,李清照單槍匹馬,闖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哪怕肉身已逝,她獨立的靈魂仍高高飄揚,“風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因此,我們在第二章里聊聊李清照的勝負心。
在中國古代,文人雅士常常會與酒結下不解之緣,李清照也不例外,她筆下之“酒”的韻味不比任何男性的遜色。在《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里,她輕吟:“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在《鳳凰臺上憶吹簫·香冷金猊》中,她自白:“新來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
“酒”已成為理解李清照詩詞的重要窗口,酒是她的愛物,也是她的愁容。于是,在第三章,我們聊聊李清照和酒的關系。

像任何一個愛美的女子一樣,李清照愛美,也愛花,尤其愛梅花。她寫下了很多吟詠梅花的詞,從中我們不難窺探她對梅花的深情。
比如“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點綴瓊枝膩”,再比如“玉瘦香濃,檀深雪散。今年恨、探梅又晚”……梅花,伴隨了李清照的一生。第四章里,我們將為大家帶來“花伴一生: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
在李清照之前,有大量描寫女性的作品,但幾乎都是由男性所書寫的,他們從旁觀看或者將自己假托為女性,代為表達。但真實的女性的聲音,其實很難進入詩詞而被看到、聽見。女性的身體更是歷來難以擺脫被觀看、被審視、被幻想的情境,直至李清照躋身而上,開創了女性自身描寫其身體的先河。比如她敏感于自己身體的變化,寫下“如今憔悴,風鬟霜鬢,怕見夜間出去。不如向、簾兒底下,聽人笑語”。在李清照之前,這般由衰老女性發出的聲音難得在詩詞中出現。因此第五章,我們依附李清照聊一聊“女性的身體:從男性書寫,到女性自我表達”。
李清照的一生,反映了宋朝女性在結婚、守寡、再婚和離異中的處境。而后世人對李清照的評價也如一面鏡子,映照出后世人所處時代的愛情和婚姻的狀況。愛情,以及愛情的永逝,激發李清照寫出了許多高質量的詩詞。于其情感而言,這是不幸;于其創作而言,卻是幸運。在第六章,我們想聊聊李清照的愛情和婚姻。通過對她的解讀,我們也許能夠明白,我們對女性與愛情、婚姻的認識是前進了,還是停滯了。
李清照的重要,不僅在于她一生親歷了那么多磨難,更在于她用獨一無二的文字寫下了自己的經歷和感受。而她的經歷和感受,又反映了一個時代的風云,這迥異于其他同時代的女性文學,甚至在男性占主導地位的文學史中,也有著獨特的意義。李清照留存下來的文字不多,不過僅僅這些,也足以光照文壇,千古不朽。第七章,就讓我們走入李清照的寫作生活:“我寫,故我在。”
李清照的故事是寫不完的,正如女性的故事是寫不完的,因為她們還有藏起來不曾訴說的部分。雖然李清照一直沒停止過寫作,但在面對巨大的外來壓力時,她經常沉默,感受語言的蒼白和無力。“生怕離懷別苦,多少事、欲說還休。”說了,有人理解她嗎?說了,能夠解決問題嗎?沉默像一塊石頭壓在李清照的胸口。在人生這永遠的流放地,她到底想說什么,想表達什么?在最后一章中,我們試圖再一次去傾聽她,理解她的沉默:“多少事,欲說還休。”
李清照不曾恪守閨門禮教,不曾迎合世俗對女性寫作的要求;有人喜歡她,也有人批評她;有人熱愛她的詩詞,也有人不贊同她的生活。這樣一個獨特的女性人物只身挑戰當時以男性為主導的精英文化,并最終被承認,實在值得我們所有人細細品味。
“獨立”所指,在經濟、在物質,更在人格、在思想。
我們以這本《知否知否應是人間清照》來向所有有獨立思想的人致敬。另外,我們還將集中品鑒近30首(篇)李清照流傳千古的詩、詞、文章,并邀請邱邱來朗讀。
讓我們和李清照一起,在自由和解放的路上繼續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