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知否知否應是人間清照
- 為你讀詩主編 湘人彭二著 符殊繪 邱邱朗誦
- 1869字
- 2025-08-12 16:56:53
第一章
士族文化:如何造就一個李清照
是什么造就了李清照?
——一個自由的環境。沒有纏足,沒有“大門不出,二門不邁”。李清照時常像一個男孩子一樣出去游玩,在湖光山色中飲酒飲到沉醉,當劃著船回家時,她迷失了方向:
——士族家庭的良好教育。李清照的外祖父王珪2做過宰相;父親李格非是當時著名的學者和散文家,深得蘇軾賞識,是“蘇門后四學士”3之一;繼母出身于官宦人家,也頗有文學才能,在《宋史》4有關李格非的人物傳記里,還專門提到她:“妻王氏,拱辰孫女,亦善文?!蓖豕俺?span id="skuy19v" class="super">5是宋朝的名流,是當時最年輕的狀元。家庭濃厚的書香氛圍,對李清照的一生影響巨大。
——盛世的北宋、山東孔孟之鄉的崇文重教、家庭的愛和包容、愛情的滋養……共同成就了李清照。但這些,還不足以完全成就李清照。
李清照曾長期生活在痛苦和屈辱里。
她背負家庭的屈辱。和趙明誠結婚后第二年,黨爭加劇,她的父親李格非和她的公公趙挺之6成了政敵。父親成了人人唯恐避之不及的“元祐黨人”7,被打倒、丟官。而公公一路高升,大權在握,堅定地站在朝廷和皇帝一邊,打壓“元祐黨人”。
李清照需要在兩者中做出選擇。她獻詩給趙挺之,“炙手可熱心可寒”“何況人間父子情”8。她試圖以情動人,救援父親,但沒有用。她只能跟隨父母,回了濟南老家。
她背負丈夫的屈辱。當金兵南下,趙明誠被任命為江寧知府,主持救亡大局。一次城內叛亂,僚屬去找趙明誠匯報,趙明誠卻用繩子將自己從城樓放下,趁著夜色逃跑了。所幸,士兵很快平息了叛亂,而趙明誠因為失職被罷官了。丈夫的行為,在志存高遠的李清照心里很難不留下濃厚的陰影。

她也背負自己的屈辱。丈夫趙明誠死后,她在輾轉流離中接受了張汝舟的求婚。李清照以為自己能收獲一個安寧的家,然而,張汝舟只貪圖她的錢財,甚至毆打她、攻擊她。她不得不魚死網破,和他離婚。她的再婚、她的離異,使得輿論嘩然。這個曾經的山東高門大族的士族女兒落得如此境地,被人當成一個笑話。在當時人留下的著作里,我們還能看到他們對李清照再嫁的惡評:“傳者無不笑之”“晚節流蕩無依”。
這么多的屈辱,讓李清照感到窒息。她有一首詞,叫《永遇樂·元宵》9:
也許,李清照不僅僅是因為年老色衰而不出去,更是因為屈辱。同樣,在李清照家門外,一整個時代也都浸泡在屈辱里。
但李清照還是那個李清照。
當十七歲的李清照看到父親的友人張文潛10寫了一首《讀中興頌碑》11,其中寫“玉環妖血無人掃,漁陽馬厭長安草”,寓意紅顏禍水、女色亡國時,她不能贊同。唐朝的滅亡本是君王將相的責任,豈能把罪責歸咎于一個無權無職的女子?她和了兩首詩《浯溪中興頌詩和張文潛二首》12,辛辣地諷刺那些一味歌頌大唐中興,而不反省動亂緣由的人:“五十年功如電掃,華清花柳咸陽草。五坊供奉斗雞兒,酒肉堆中不知老?!?/p>
1127年的靖康之變13,讓無數人顛沛流離,也急劇改變了李清照的生活。在南宋朝廷派同簽書樞密院事韓肖胄出使金國時,年過半百、又貧又病的李清照仍有話要說。父親的影響、家庭的教育、血液里流淌的士族精神,都驅使她發出自己的聲音:
作為一介女子,李清照盡管毫無機會和資格參與國家的外交決策,但仍希望自己的話被最高決策者知道:卑躬屈膝、放低姿態去懇請結盟,不斷送財寶和禮物給敵國,真的能結束戰亂、維持和平嗎?
是背負在李清照身上的屈辱,成就了李清照。她雄健的筆觸、高邁的思想,和對國家、民族、故土的深情,并沒有因為戰爭、疾病、貧窮、家庭的破碎以及自己身上背負的屈辱,而有絲毫減退。當那么多權貴、高官、士族子弟紛紛轉向、投降、沉默,安逸于個人的小世界時,李清照仍用詩詞表達信念。

李清照一輩子都在尋找,她在尋找什么呢?
尋找家庭?尋找丈夫?尋找失落的愛情?尋找那些散落的文物?又或許,她在尋找士族的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