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章
出發點

你對孩子說的話非常重要,但不如你說話的出發點重要。你或許知道,語言只占溝通內容的7%,輔助語言(語氣、語調、落在某個或某些詞上的重音)約占35%,剩下的58%則是肢體語言。如果這千真萬確,那么你可能會同時在“說”兩三件不同的事。請想象一下你和孩子相處的情景,你嘴里在說“我只想幫你”,你的輔助語言卻在說“我對你很失望”,你的肢體語言則在說“你最好乖乖聽話,不然就等著瞧”!

就我個人而言,我曾試圖用積極正向的話語鼓勵孩子,同時很清楚自己對孩子感到失望,并以批判的眼光看待他們。有時候,我打趣的話語令人捧腹,但有些時候,同樣或類似的話語僅僅是為了掩飾譏諷,因為我對孩子不耐煩。很多時候,這種混雜的信息會讓孩子困惑不安。

有時候你感到焦慮,或是因為失望而傷心,說話的語氣卻像在發火;或者,你的語氣似乎很平靜,實際上卻感到受挫。有些父母似乎忘了,孩子在能理解父母所說的內容之前,就已經讀懂了父母的肢體語言和語氣。因此,你也許會得出結論——為了真正有效地與孩子交談,父母的溝通方式必須融合語言、輔助語言和肢體語言。但是,你往往會忽略其中存在一個巨大的挑戰:溝通大多是無意識的,尤其是當親子之間發生沖突或遇到危機的時候。

是的,情緒反應通常是無意識的。因此,情緒反應會影響溝通,我們卻沒清醒意識到自己在“說”什么(言語、語氣、肢體語言),以及自己以這種方式說話到底是為了什么。事實上,育兒行為(包括溝通)有兩個基本動機:一是愛,二是控制。如果你不是用愛引導孩子,就是全憑情緒開口,試圖用負罪感和恐懼來控制孩子。后文會深入探討這個問題。

育兒原則:

說到采取行動,父母永遠可以在“愛”和“控制”之間做出選擇。如果你不是愛孩子,就是試圖控制他們。

為了幫助你了解自己的溝通方式,學會進行適當的航線修正,我想介紹一下我提出的一個模型。為了讓你更好地理解這個模型,我想先講一個故事。事實上,那是我的親身經歷。不過別擔心,故事很短。

人們都說,童年是快樂的時光,充滿玩樂和喜悅,但我不是其中一員。我本質上是個心地善良的男孩,從小就擁有溝通天賦,充滿創造力,極具想象力,風趣幽默,深受所有鄰居的孩子喜愛,總能逗得大家哈哈大笑。我出生在一個好的家庭,喜歡玩玩具,也喜歡跟朋友相伴,可是……有些時候,我覺得生活可怕又痛苦。

人生旅程中有許多顛簸起伏,包括感情受挫、失去朋友、長輩去世,更別提恐怖的噩夢、父母對我“表現不好”的懲罰,以及兄弟姐妹間的爭吵了。長到三四歲的時候,我已經不覺得世界是個游樂場,只覺得它既有痛苦也有快樂,既有幸福也有悲傷。盡管我天生外向,也得到了許多優秀人士的照料,但我清楚地意識到了人有多容易受傷。因此,我認為最好學會盡可能保護自己不受傷害。

除了小心翼翼地避免身體受傷,我還開始研究如何控制周遭環境,以避免情感傷痛、心碎和在親密關系中遭遇不幸。我發現憤怒是很管用的工具,可以用來壓抑受傷的感覺,阻隔傷害或威脅我的人。

我還學會了操縱他人以滿足自己的需求——我最大的需求就是在每個人心中占據特殊地位。如果別人不聽我的操縱,那我也有憤怒作為依靠。于是,我給自己打造了一套盔甲,用來控制周遭環境,確保自身安全。接下來,我又學會了操縱別人的方法,以便滿足自己的需求。最后,我用“面子”或者說人格面具掩蓋了這一切,通過給自己歸屬感的方式與別人互動,不給他們太多機會接近我或傷害我。就這樣,我在人世間找到了自己的定位。

這個模型有很多叫法,取決于我想用它來解釋什么,所以這一次我們就叫它“圓圈模型”(circles model)吧。在這本書中,它代表每個人的人生旅程。接下來,我會根據自己的理解加以解釋。但我必須承認,我的理解并不完備。這個模型具體分為以下幾部分。

·量子場

這一圈代表你在化為人形、呱呱落地之前的存在。我對它的理解極為有限,但它似乎是個不錯的起點。你曾經并不在人世,后來呱呱落地,然后繼續生活,你對自己出生前的狀況毫無記憶,毫無覺察。為了理解這個模型,我們可以說“量子場”是進入人世的大門。另一種理解方式是視它為“意識場”,一切都緣起于此,也終將回歸于斯。我用一個黑圈代表它的存在,但事實上它沒有任何維度,因為它不受時空限制。在我的工作坊中,我稱之為“妙不可言的存在”(the ineffable)。

·本質

這里指的是你的基本天性,那個天賦異稟、才華橫溢、美妙萬分的存在,它早在你形成有意識的人格之前就已存在。每個人的本質都是獨一無二的,每個人的本質中都充滿天賦與才華,但其中許多終其一生都不會得到開發,甚至不會被覺察。有些人甚至一輩子都不會意識到自己的任何一種天賦。許多人求助于咨詢師、通靈師、占星師或其他老師與權威人士,請他們幫助自己發掘本質中的這些美妙特質。事實上,似乎大多數人都知道自己的天賦,但沒意識到自己知道。

·脆弱

當你開始認同自己的肉身存在局限性時,就很容易埋沒自己的本質。請試想一下,你是個弱小的生靈,要花一兩年時間才能學會走路。你大概能想象得出,自己的雙腿雙臂有多么虛弱,自己有多容易被撞傷或擦傷。你越是認同自己是肉體凡胎,而不是天賦異稟的存在,就越會意識到肉體的局限性。接下來,你會產生恐懼。恐懼是這個過程中的主要情緒因素,它會讓你覺得,在遼闊無際、潛藏危險的世界中,自己既渺小又脆弱。恐懼會滲入你的夢境,讓你意識到自己隨時可能遭到拋棄,讓你產生尋找安全保障的需求。需求也是強化你脆弱感的重要因素。你需要的太多,擁有的卻太少。這種觀念會強化你對外界和他人的依賴,需要外界和他人來滿足你的需求。這會導致你忘記自己內心擁有的財富。

脆弱還有另外一個方面,也是我在這本書里經常提到的,它涉及你的感受。你可能不記得自己有多常感到無力、無助、孤獨、不配、無足輕重、被拋棄、心碎、迷失……但這些都是人類普遍存在的感受,是人類脆弱感的組成部分。

·安全、控制、防衛與操縱區

最終,你在自己的安全、控制、防衛與操縱區棲居下來。像我一樣,你找到了保護自己不受傷害的方法,主要防御武器是憤怒。它要么讓你對威脅你的人大發雷霆,退回冷漠或內心狂怒狀態;要么讓你運用諷刺、挑撥離間或其他更狡猾的方法,在表現得不冷不熱、疏遠甚至友好的情況下對目標發起偷襲。像我一樣,你也學會了操縱別人的方法——從施加恐嚇到施展魅力,從慷慨大度到狡猾欺詐——好讓對方滿足你的需求。這些方法無論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都有著相同的目標,那就是滿足你對重要性、歸屬感和安全感的需求。

·面子

這是你闖蕩人世的方式。社會看到的你是一副面孔,朋友看到的是你稍顯親密的樣子,潛在伴侶則會看到你個性中最精彩的一面。你的“面子”或許看起來強大迷人,嚴肅莊重,謙遜善良,軟弱無害……存在無限種可能性,但無論你選擇哪種,它都不是你的本來面目。安全、控制、防衛與操縱區的任何一個方面都不是。就連你在安全、控制、防衛與操縱區看到的那個脆弱的存在,也不是真正的你。

如果說存在“真正的你”,它很可能是通過量子場之門進入人世的那個充滿天賦、極其重要的奇妙存在。在生活中,你已經多次觸及過那個存在。它會在你發揮創意時顯現出來,無論你是扮演畫家、雕塑家、老板、律師、老師還是鋪路工。你可能沒有覺察到那個本質,因為:(1)你認為自己是那具肉體和它相應的名字,而不是真正的你——那個充滿天賦的存在;(2)那種感覺如此自然,如此順理成章,以至于你沒有多想,也沒有重視;(3)你運用那個天賦滿足自己對歸屬感和重要性的需求,所以沒有專注于創意過程。

那么,這個模型與養育子女或親子溝通有什么關系?處處都有關系!我在前文提到過,你說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說話的出發點。上述模型代表你和你的孩子,你們雙方都持續從模型中的某一圈出發,表達自己的想法并(或)采取行動。這意味著,如果你從安全、控制、防衛與操縱區出發對孩子說話,哪怕你嘴里說出的話充滿善意與關懷,輔助語言和肢體語言也會反映出你的立場。而在親子沖突中,你很少會說出善意的話語。

例如,有一位叫優子的媽媽,她的兒子健一在學校里成績很差,回家后也不好好學習。被老師喊去學校,得知孩子表現不好時,父母通常的反應是惱火。因此,被老師叫去學校的優子回家后,對十二歲的健一憋了一肚子火。但根據過往經驗,優子知道,如果她沖兒子大吼大叫,兒子就會拉下臉來,對她說的話毫無反應。此外,她正在讀一本書,書里講的是如何與孩子交談,好讓孩子配合。

這一次,優子回家后保持冷靜,試著跟兒子講道理,向他解釋只有取得好成績才能進入好大學。那么,媽媽冷靜的舉動是否讓健一敞開了心扉?并沒有。他悶悶不樂地鉆進了“殼”里,默默地想出了更有創意的方式,以便逃避做作業。優子逼自己忽略兒子噘起的小嘴。雖說她真的很想狠狠扇兒子幾個耳光,但她并沒有那么做,而是問兒子怎么看自己糟糕的成績,是什么導致他不愿意學習。

結果呢?健一沒有回答。優子只好拿枕頭蒙著腦袋尖叫。她清楚自己很愛兒子,但此時此刻,她一點也不喜歡他。她覺得兒子大概有心理問題,甚至可能需要向專家求助。可是,她不希望別人知道兒子有心理或情緒“問題”,因為那太丟面子了。況且,健一可能會坐在心理醫生的辦公室里,對醫生露出與剛才一模一樣的噘嘴表情。

優子不知該如何是好了!

育兒原則:

你孩子的“問題”只是冰山一角。

這種情形很像冰山,因為底下潛藏的東西比表面上看到的多得多。從表面上看,優子對健一很憤怒并試圖控制怒氣,健一則對媽媽消極發怒,似乎還煩惱不安。在這些表現背后,兩人都出現了一系列復雜情緒,都體會到脆弱的感覺。不過,母子倆是以防衛、操縱的態度進行互動的。從表面上看,健一似乎很頑固,但在這種表現的背后,他缺乏安全感。他的理智不理解自己體驗到的痛苦,他也不想讓媽媽看到自己的痛苦,哪怕是一點點也不行。他只想一個人待著。

與此同時,優子心中滿是對兒子的擔憂,也為自己育兒失敗感到羞愧,為自己不是個好媽媽(或好太太)感到焦慮。她并不了解這些,只是覺得難受,希望糟糕的感覺消失。她覺得,如果健一能變成優等生,自己的感覺就會好得多,她討厭的那個噘嘴小渾蛋也會消失。因此,她停駐在自己的安全、控制、防衛與操縱區,健一也停駐在他自己的安全、控制、防衛與操縱區。這么一來,母子倆的溝通又能有多少效果?

說到底,退回安全、控制、防衛與操縱區的孩子不太可能配合你,因為在那個區域里根本不存在對雙方都有利的有效溝通!請試想一下,媽媽試著跟健一講道理時,健一可能會有什么樣的感受。在他聽來,媽媽說的每句話都像是批評、指責、批判和人身攻擊——一個人處于防衛狀態時,會把別人拋來的東西通通視為攻擊。

而一個人說話充滿防衛時,則是感覺對方的做法對自己構成了威脅。例如,在優子看來,健一拉下臉、噘起嘴的模樣是頑固叛逆的表現。簡而言之,兒子的那副模樣是在挑戰她的權威。如果沒有了權威,她就會失去控制權。這種情況促使許多父母采取了孤注一擲的做法。

情緒不成熟的人(也就是世上大多數人)經常遇到這樣的情況:當一個人站在防衛、操縱的立場開口說話時,另一個人也站在同樣的立場聽對方說話(你知道嗎?幾乎所有戰爭都是站在“自衛”的立場發起的,哪怕是挑起戰爭的入侵者,也是這么認為的)。那么,當你和孩子都站在防衛立場進行溝通時,怎么才能找出和諧的解決方案?答案可以歸結為一個問題:你們溝通的目的和目標是什么?根據溝通的目的和目標,具體可分為兩類做法:一類是管用的,一類是不管用的。

就實現目標而言,不管用的目的包括:

·堅持己見;

·掌控對某人的支配權;

·為你的行為辯護,無論它是多么錯誤、不適當、效率低下、令人費解;

·操縱他人,讓對方做你希望他做的事;

·證明你的重要性;

·讓你能得償所愿;

·使問題消失不見。

就實現目標而言,管用的目的包括:

·達成雙方都滿意的共識;

·修正前進路線;

·滋養和諧關系;

·承認沖突或問題讓你覺察到的脆弱,以便有效應對;

·彼此認可對方的天賦和本質;

·在情緒成熟的道路上更進一步。

你更喜歡哪種做法?就我個人而言,上述兩種做法我都試過。我可以做證,不管用的做法會給雙方帶來更多痛苦,永遠不會得出令人滿意的解決方案,只會造成親子隔閡加深,使雙方產生警惕感或不信任感,有時還會留下久久難以愈合的情感傷痕。即便我運用從教人有效溝通的書里找到的技巧和工具,最終我還是對自己或孩子感到失望(接下來我會解釋為什么)。

有時候,仿佛奇跡出現一般,我恰巧采用了管用的做法,體會到了發自內心的平靜,與兒女有了更緊密的聯系,深深贊賞他們的本質。至于問題或沖突的起源呢?它通常會消失不見,仿佛它出現的真正目的是引導我們成長。正如心理學家卡爾·榮格(Carl Jung)所說,我們不是解決問題,而是通過成長將問題拋在身后。[1]

管用的溝通方式比我們慣用的標準溝通方式困難得多——顯然是這樣的,否則我們會更常采用前者。但人類的基本天性就是如此,爭論、發怒、指責、批判、威脅、下通牒,要比誠實、負責、愿意認錯容易做到得多。在跟自己的孩子打交道,尤其是跟青少年打交道時,情況更是如此。但我認為,之所以有那么多父母跟青少年子女處不來,是因為我們在孩子小的時候濫用了權力。我們安全地待在自己的安全、控制、防衛與操縱區里,深知孩子事事都要依賴我們,每當孩子試探父母權威的邊界時,我們就把自身意志強加給他們,無論那么做會多打擊孩子的信心,或是導致他們多怨恨我們。

反之,如果我們采用更平等的溝通方式,給孩子留出成長的空間,讓他們逐漸形成內在權威和自我導向意識,他們就能以健康的方式試探我們的權威。我們可以用自己的行為給孩子樹立榜樣,一步一步地教給孩子“百分之三百”原則——百分之百的誠實,百分之百的負責,百分之百愿意承認錯誤并接納自己的錯誤。假如能回到過去,讓一切重來,我們會改變哪些做法?

好吧,首先要明確你希望遵循的溝通原則,然后意識到將那些健康原則融入自身行為可能會遇到的阻礙。但在此之前,我要問你一個問題:你與孩子的溝通方式是否有效且令人滿意?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么我要接著問:是不是以下某一點影響了你與孩子的溝通?

·堅持己見;

·你試圖掌握對孩子的支配權;

·你為自己的行為辯解,同時譴責孩子的行為;

·你試圖用某些東西操縱孩子,例如威脅、懲罰、收買或討價還價;

·你試圖讓孩子感激你為他們做的一切;

·你試圖確保自己能得償所愿,無論孩子感受如何;

·你所做的努力都是為了讓問題消失。

上述傾向都會影響溝通結果,影響之大遠遠超過你說的話。這些傾向存在于你的語氣和肢體語言之中,從你幼年時期就已形成,好讓你遠離不適或痛苦。因此,如果你的首要任務是保護自己免受不適感的影響,那么你就會在育兒過程中犯下大錯。育兒體驗通常都會令人感到不適,孩子則是不適感的優良導體。有時候我覺得,我的兒女自帶特殊工具,就是為了讓我經常感到焦慮、不耐煩、沮喪、悲傷和憤怒。

隨著時間的推移,我逐漸意識到,每當孩子做了惹惱我的事時,我就需要做出選擇:是接納并獲得成長,還是抗拒并原地踏步。他們不斷向我發起挑戰,讓我暴露局限,促使我做出艱難的決定:是不斷成長,還是繼續表現得像個孩子。他們之所以會這樣,只不過是因為經歷了孩子的自然發展階段。對我來說,問題在于,盡管這些發展階段有據可查且能夠預測,但每個孩子如何經歷每個階段,卻是獨一無二、無法預測的。

育兒原則:

如果你不愿意邁向情緒成長,為人父母的日子就會很難過。

假如你發現目前的溝通方式毫無效果,想要采取更明智、更有效的做法,不妨隨我們來看一看可能阻礙你前進的因素。我們還將探討如何化解或改變這些因素,為更可取的方法讓道。為了做到這一點,我們將深入研究安全、控制、防衛與操縱區。

注釋:

[1] “我們與其說是解決問題,不如說是通過成長將它們拋在身后。我們提升能力,增加經驗,最終使自己比問題更強大。”

主站蜘蛛池模板: 石棉县| 五家渠市| 陆良县| 涪陵区| 华池县| 南投市| 策勒县| 青海省| 栾城县| 肃北| 融水| 威远县| 卢氏县| 福清市| 德惠市| 子洲县| 饶河县| 勐海县| 行唐县| 安吉县| 岳阳市| 岢岚县| 临武县| 榆中县| 桂东县| 公主岭市| 会泽县| 万全县| 上犹县| 广南县| 北辰区| 周宁县| 梁河县| 久治县| 阿拉善右旗| 宜章县| 祁东县| 淮滨县| 松阳县| 南乐县| 平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