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5章 總理出山

  • 洋橋破浪
  • 許福元
  • 5520字
  • 2025-08-13 11:06:33

1917年(民國六年)大水災發生時,熊希齡正隱居天津,他的寓所小孟莊10號自然也被洪水吞沒了。

面對滔滔洪水,熊希齡搖頭嘆息,對夫人朱其慧說,“我們現在也成難民了,還是雙料難民,有家難回。”

“雙料難民?家回不了啦?”熊夫人有些不解。

“剛才閱報,咱家鄉沅州,正遭受兵災,加上這水災,可不是雙料難民了嗎?水災是天災,兵災是人禍。我們何處去?”說畢,熊希齡揺頭嘆息,顯得抑郁無奈。

朱其慧見丈夫很愁煩,于是寬慰道,“天災里面,也定有人禍。我們還可以搬回北京,我們不是還有石駙馬大街的宅子嗎?”

“廣東有孫中山的南政權,北京是北洋政府的政治中心,也是個是非之地。我所以隱居天津,當起寓公來,就是想不問政治,遠離是非。我為官十余年,民國伊始,我又當過國務總理,財政總長,見識了軍閥當政,政壇黑暗。清者自清,濁者自濁。我無力補天,只求慎獨。如回北京,何能獨處?”說畢又嘆了一口氣,“有家回不得,隱居又淹了窩。現在只能按你所說,暫回北京吧。還好,當初正是聽你的,好孬買下了石駙馬大街那所宅院。在天子腳下,難免身不由己卷了進去。”

熊希齡和朱其慧草草收拾了劫后余資,由家人熊五雇了輛灰騾車,車把式是老肖。老肖身著深藍布褡褳,腰系褡包。內著白布小褂,翻兩白袖于外。由津返京。火車因大水沖毀路基,暫停運行。

騾車要經武清,過廊坊,熊希齡對熊五和老肖說,“老五,肖把,盡量靠右北行,離潮白河、北運河越近越好。”

熊五用手一指,“再往右該掉水里了,一片汪洋,您還看得見老河影么?”

朱其慧笑說,“你三哥在光緒三十二年,就去日本考察過浚河水利工程。這次回京,不光是逃難,他是有想法的。”

熊希齡聽了,不由得點點頭,還是夫人理解自己。本來嗎,他和朱其慧是以詩詞唱和而喜結連理的。1906年四月,他隨戴鴻慈、端方一行五大臣出洋考察回來,十一月份即去了日本,外國那疏浚河道的經驗、方法,足可學習借鑒。

一路上,難民絡繹不絕,好一幅活生生災民流離失所畫圖長卷。

時值七月,歲屬初秋,頭上驕陽,腳下泥濘。放眼望去,正在繡花紅線蔫毛的玉米秧子在湯湯黃水中搖曳,高粱稈也不過露出水面三、五片葉子,在陽光下亮著水銹。斷斷續續的河堤,不時從水中冒出,堤內堤外,已成水鄉。水面上漂動著柴草沬子及死豬爛狗,空氣中彌散著溽熱腐臭味道。

河坡岸邊路上,災民有推車的,挑擔的,背包窩傘的。不時有披麻戴孝的,向空中撒紙錢的,跪在新墳土堆前號哭燒冥紙的。至于那些逃荒要飯的,總會向你伸出永不縮回的手。

騾車在難民隊伍中走走停停,熊希齡亦下車步行。一時前邊人群堵塞,騾車只好在原地停住。青騾子尾巴一挑,屙出幾泡糞蛋,立刻被兩個黑瘦漢子搶了去,兜在懷里,為此兩個人還發生爭執。熊希齡很納悶,問:“一泡牲口糞,你倆可搶什么?”兩個人幾乎同時說:“老爺,您是飽漢子不知餓漢子饑。這泡騾子糞里,有沒消化的高粱粒。用清水一泡,用笊籬一過,有正經糧食呢。摻上刺菜、豬毛菜、澇澇菜,人英菜,能熬上一鍋菜粥,夠全家人吃上三天。”

熊希齡聽了,頓時目瞪口呆。

這時,把式老肖從車上麻袋中拿出一大塊豆餅,掰了掰,就手掌心塞到騾子嘴里。走騾走了大半天,也著實餓了。一小塊豆餅從騾子嘴里掉在地上,一個干瘦老頭忙向熊希齡作揖,弱弱地央求,“大人,我求求您,地下的豆餅,賞給我行嗎?”

這一年熊希齡四十七歲,他望著看上去比自己父親還要老的老者,不免悲從心來。忙搜索衣兜,摸出三塊銅板遞了過去。

老者卻揺頭,“一米度三關。現在等米下鍋,等飯下肚。”又望著熊希齡長嘆說,“不是民國了嗎?民生,民生,草民怎么生活呀?”

熊希齡看著老者,頓時無言以對。然后說,“我熊秉三枉食民國俸祿了。我不敢保證讓你們災民吃飽,也要讓你們吃個半飽。”

一路風塵辛酸,灰騾車到達北京石駙馬大街本宅時,已是暮色四合。

只見石獅旁有兩個小孩一個婦女,偎縮在墻角。朱其慧見大一點的男孩有四五歲,小一點的女孩也就有兩三歲,都伏在那婦女身上睡著了,那婦女半敞著懷也好像睡著了。小女孩蓬亂的腦袋埋在女人的懷里,小嘴仍吮吸著母親干癟如空紙袋般的乳房。朱其慧以一個女人和醫生的直覺,知道這兩個孩子已永遠失去母親。

熊希齡忙給北京紅十字會打電話,又讓石成負責將此事善終。朱其慧收留了這個小男孩與小女孩。朱其慧給男孩取名何生,女孩取名何靜。

臨別時,把式老肖仰著臉問熊希齡,“走了這一路,才知道您當過民國總理,財政總長。總理是大官,管不管災民?您當過財長,能不能救救災民?”

熊希齡一時怔在那里,無言以對,滿臉愧色。

熊希齡在石駙馬大街稍稍安頓好,就急急給北京政府寫了一封信,信中將自己由津抵京,沿途所見所聞備極陳述:洪水遍地,災民絡繹。當務之急,賑濟災民,堵筑決口,爾后再作他圖。

越二日,即有貴客來訪,原是財政總長梁啟超。二人見面,不免唏噓。民國元年,熊希齡是唐紹儀內閣的財政總長。而現在的梁啟超,是馮國璋總統的財政總長。

二人寒暄畢用茶,熊希齡笑說,“任公玉趾登臨寒舍,‘為問門前客,今朝幾個來?’”

梁啟超號任公,八歲學為文,九歲綴千言,十七歲中舉人,腹有詩書氣自華,何等機敏。見他引用唐朝李適之的詩《罷相作》,忙答道,“鳳凰兄,‘避賢初罷相,樂圣且銜杯。’今年二月二十七日,黎元洪任命兄為平政院長,兄卻堅辭不就。”

熊長梁三歲,于是說,“賢弟,還是稱我為雙清居士為好。”

梁啟超此時正色說,“兄休說‘雙清’,您說心里話,在大災面前,民有倒懸之苦,現在您是一清都清靜不了啦。”

熊聽了,一時默然。本來么,心里正波濤起伏。卻一語被梁言中。

梁啟超從袖中出示熊希齡給北洋政府關于賑災的建議書,趁勢說,“馮國璋總統將您寫的信轉給了我,讓我和您商議,請您主賑此次救災。您主賑,政府才定議;您不主賑,政府就不定議。您一身而系幾百萬災民之安危。”

馮國璋比熊希齡大十一歲,又是副總統行總統職權。梁啟超轉述時,一連用了六個“您”,雖未必實錄,亦可見對自己的尊重。“現在的民國政府,人才濟濟,都在忙些什么?讓我主賑救災?我一個隱居散漫之人,哪能擔當起如此大任。”

“政府都在忙些什么?”梁啟超有些忿忿,“您是知道的,對外,段祺瑞對德宣戰;對內,張辮帥復辟。您說,政府方寸大亂,哪有心思一心來救災呢?如果不救或救得不好,對外,有失顏面;對內,政府自己也覺得失去執政的合理性。所以您的這封信,恰逢其時。”

熊希齡原只想出面向政府提出賑災建議,并未想要由自己主賑。如今政府竟然執意要他出山,這無疑是逼著他脫離“隱居”狀態,再重新回到政府來供職。要他自己改變初衷,當然是件左右為難的事情。同時像如此重大的賑災重任,要他出來主持,也實在說不上能有多大把握。

于是推辭:“希齡自知不才,難以重任,何敢出以冒昧?”

梁啟超聽了,又急又氣,以為民請命的口氣說,“熊鳳凰此時應鳳凰雙展翅,不應孤雁落沙灘。君不出山,如蒼生何?”

“如蒼生何?”熊聽了,不免心頭一震。從晩清到民國,自己身居高位,和民眾接觸太少了,執政并未澤及子民,這是為官者的罪惡。此次水災,才知民間疾苦。一個車把式老肖的詰問,讓自己無言以對。這不正是一個為民辦點實事的機會嗎,以此而贖罪。想到這兒,說:“好,那我就試試。不過,你這財神爺登門,總得有個見面禮吧?”

“那當然。”梁啟超自然有備而來,“我請示了馮國璋大總統,由財政部拔三十萬元,趕辦急賑。”

“三十萬元?”熊希齡聽罷叫了起來,“災民達六百余萬眾,毎人合五分錢,還讓我主賑。這賑我如何主法?”

“您先別急好不好?”梁啟超解釋道:“這區區三十萬元還是我向政府力爭的呢。原只給撥二十萬元,我對馮總統說,‘要想讓熊鳳凰出山主賑,至少得撥三十萬元,不然,這個說客我不當。’外交總長汪大燮在側也如是說。”

熊希齡問,“那錢呢?不是向外國借款了嗎?”

梁啟超反問,“你又不是桃花源中人,不知魏晉之事。段祺瑞宣布對德宣戰,要不要錢?南北戰爭在湖南即將開戰,要不要錢?用兵與救民,那幫人還是先考慮打仗。”言畢,又說:“三十萬元對救災來說,確實是杯水車薪。您可以充分利用您多年積累的人脈資源,為救民于水火,您登高一呼,必然應者云集。”

熊希齡說:“我自然考慮過動員全社會力量,包括國際慈善機構等,盡力挖掘。你這個財務總長和汪大外交總長,也要盡力調動各種資源,群策群力,共度難關。此絕非一人之力可為之。”

梁啟超見熊希齡已答應主賑,忙說,“當然,當然,責無旁貸。要不然今天汪外長和我一塊來請您出山,臨時他到意租界去了。現在是民國了,賑災亦應有新措施,新氣象。大清國在災年還有開倉放糧設粥廠呢。”話鋒又一轉,“為了名正言順,大總統馮國璋擬頒發特派熊希齡督辦京畿一帶水災河工善后事宜命令,成立京畿一帶水災河工善后事宜處。命令一到,您就走馬上任。有個機構非常重要。”

二人談至暮色,梁啟超起身作揖告別,“寸心言不盡。”

熊希齡拱手:“前路日將斜。”

梁任公走后,朱其慧見其臉上精神振奮,一掃往日陰霾,心甚寬慰,于是說,“你還是干起實務有精神。當年考察湘瓷,籌辦全國煤油礦事宜,何等投入。”熊希齡不盡嘆道,“二者不可同日而語。此救災如救火,勉為其難。你看,受災的兒童要飯都要到咱家門口了,眼見得雙雙成了孤兒。我有個想法,要設立慈幼局,專收被災兒童。這事主要由你做,我主要做河工。此中甘苦,你我分擔。”

朱其慧不由得說,“那小女孩不知她母親已經病餓而死,還吮住她沒有乳汁的奶頭不放,這一幕深深刺痛了我,總是揮之不去。小男孩才四周多,小女孩才兩周多,說姓何,我給取名何生,意思是大河發水,僥幸生存。給女孩取名何靜,愿大河平靜,她以后能過上幸福平靜的生活。”

1917年9月25日,熊希齡向中國銀行公會求助,得捐款萬余元,交由京師警察廳購備糧食,運津賑濟。繼而又奔走呼號政府,極力主張籌款,賑濟整個災區的饑民。他的建議經由財政總長梁啟超與外交總長汪大燮提交國務會議討論,結果閣員們大都認為:除非有熊希齡出來主賑,方可定議。

1917年9月29日,大總統馮國璋頒發特派熊希齡督辦京畿一帶水災河工善后事宜命令,成立京畿一帶水災河工善后事宜處。次日,馮國璋命財政部撥款30萬元交熊希齡趕辦急賑。

10月2日,熊希齡從天津查勘災情回京。

10月4日,熊希齡就職任事。

10月15日,熊希齡約集捐助災區的中外各慈善團體和機關,派出代表到督辦處開會,討論合力辦賑的辦法。到會者有天津水災義賑會、天津警察廳、順直助賑局、北京警察廳、美國紅十字會、上海紅十字會、中國青年會、北京青年會、天津青年會、中華圣公會、中國濟生會、順直省議會各代表。會上提出議案八項。熊希齡決定以參加團體代表為基礎,組織一聯合辦賑機構,定名為“京畿水災籌賑聯合會”,以熊希齡擔任會長,美國紅十字會顧臨為副會長。

十月二十日,在北京西安門內府右街設立慈幼局兩所,專收被災兒童。具體歸朱其慧操持,小男孩何生和小女孩何靜亦被收容其中。

熊希齡就職后,先建立治水救災的辦事機構:在北京石駙馬大街本宅設立督辦處;在天津河北造幣廠內設立分處;選擇任事各員,分擔職守;次第制定各項辦事規程和章則。定其救災方針和步驟為:第一,要求政府拔給巨款,以便賑務之進行;第二,委托地方士紳及敎會辦理賑濟,以杜官吏之侵蝕;第三,聯合中外慈善團體共同支配,以免偏向之向隅;第四,堵筑決口,籌定春工,以防水患漫溢。宗旨既定,賑務、河工次第進行。

在賑濟災民的同時,熊希齡又開始了對河工的治理,即根治水患。治理河工主要分治標和治本兩項。所謂治標,即注重堵塞決口,排泄積水,培筑堤工,救水患于目前;所謂治本,即注重統籌全局,制定長遠規劃,從根本上根治水患。治標與治本兩項,熊希齡認為治標系目前除患御災之要圖。他將治標工程又分為兩項:一曰急工,二曰春工。急工僅堵筑決口,使受災田畝涸復不誤春耕;春工為培補堤防,免致伏、秋兩季再罹水患。治標工程中分為官堤與民埝。其屬于民埝者,由督辦處提交民捐,交直隸財政廳分發各縣補助民力興辦;其屬于官堤者,則由督辦處從政府撥來的官款中開支。在整個治標工程的進行中,依其步驟,又可分三個時期:第一期為籌勘河工。由熊希齡選派干員,前往各河,會同各河防局長勘測,并估算堵筑工費。第二期為督查河工。核定工費后,仍由原有各河防局負責興工,由督辦處選派各河督察委員長率領技術人員前往監視,以免其偷工減料。第三期為防守河堤。堵筑即竣,若不嚴防,恐有疏虞。仍責成原有河防局長擔任,而由督辦處選派宣防委員長,前往各河督同各局長盡力于防守搶險等事宜。經過上述步驟的認真貫徹執行,天津的急工工程,原南運河決口十余處,從1917年9月興工,未及兩月,一律回復原狀。天津以外之京直各縣急工工程,官堤民埝原決口五百七十余處,亦不過一年,均已堵筑完成。

1918年,(民國七年 戊午)10月19日,黎元洪以其辦理順直水災有功,特頒給一等大綬寶光嘉禾章,熊希齡堅辭不肯接受。

熊希齡在民六大水之后的救災工程,可謂浩大且功勛卓著,朝野為之稱頌,民眾之盼熊希齡,如盼云霓救星一般。就熊希齡自己,也未想到有此效果。這給了他一個信心,只要真心為民做事,就會得到民眾擁護。他所以不接受民國政府頒給他的一等大綬寶光嘉禾章,是因為他帶有一種贖罪心理。他認為,自己為官多年,是有罪的。賑災成功也使他得到一種心理平衡。1917年11月25日,熊希齡在寫給友人趙鳳昌的一封信中說:“弟自隱津終養,決志不聞國政。此次目睹災區慘狀,心良不忍。且念出仕以來,從未直接為民做事,愧對吾民。”“勉竭駑鈍,以當此艱難,亦冀稍贖政治上之罪戾。”熊希齡最終能夠“勉為其難”來接受這項重任,原因很多。概言之,有出于對災民的一片同情之心,有“悉秉母訓”,繼承中國傳統美德,以救人濟世為己任。同時,他認為救災只是起步,關鍵在治河。而治河,首先要有一個機構。所以,一個以熊希齡為會長的順直水利委員會,則呼之欲出。

主站蜘蛛池模板: 麻栗坡县| 德令哈市| 余庆县| 尤溪县| 台安县| 衡阳市| 探索| 庄浪县| 明光市| 长葛市| 紫云| 阳高县| 内黄县| 平果县| 洪雅县| 扎兰屯市| 韩城市| 饶河县| 临汾市| 永春县| 临洮县| 广州市| 迭部县| 奉节县| 上思县| 兴安盟| 成武县| 得荣县| 盈江县| 新营市| 高雄县| 和静县| 塔城市| 福清市| 九龙县| 镇雄县| 双峰县| 通许县| 胶州市| 吕梁市| 溧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