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引子 “民六”大水
- 洋橋破浪
- 許福元
- 988字
- 2025-08-13 11:06:33
中國歷來是一個多災多難的民族,歷史上災害頻仍。民國時期有一學者姚善友,著有《圖書集成》一書。書中統計了在中國歷史二千二百七十年間,發生旱災一千三百九十二次,發生水災一千六百二十一次,平均毎年發生災情一點三三次。這還不算風災和蝗災。由于中國的地形和氣候關系,降雨量集中在夏、秋兩季,所以常江河泛濫,水患成災。
一九一七年(民國六年)八月,河北境內天雨連綿,山洪暴漲。永定河、大清河、子牙河、南運河、北運河、潮白河六大河同時漫溢,發、決口數百余道,洪水橫流,泛濫各地。京畿一帶頃成澤國。受災縣達一百零三個,村莊一萬九千余,田畝二十五萬余頃被淹,被災難民達六百余萬人之眾,中外駭異,嘆為浩劫。
天津號稱處九河下梢,受災更甚。永定、大清、子牙、南運、北運、潮白六大河流所匯合,僅恃一線海河為尾閭。自前清二百余年,屢遭泛濫。人民生命財產損失,不計其數。降至光緒、宣統,朝政腐敗,河堤日窳,河道日淤,終于釀成“民六”大災。
民國六年的大水,懷柔、密云的山洪下泄,致潮白河水漲發,沖毀了順義縣李遂鎮護河東堤,使原流入北運河的潮白之水,竄入箭桿河,交匯于蘇莊,洪流直抵寶坻等縣,爾后輾轉彎曲入海。史稱潮白河“奪箭入海”。李遂鎮河堤,原為直隸總督李鴻章主政時所建,在光緒三十年(1904年)即潰岸南流。在民國元年又被沖毀過,潮白河在上游李遂鎮附近決口后,河流改由箭桿河直達寶坻。清水不復下行至北運河達海河,任由永定河渾水流入海河。永定河含泥沙較多,素有“小黃河”之稱,遂失其沖刷泥沙之效用。修復之后,民國四年又被沖毀。海河蒙其影響,外交使團以商業航務之關系,屢向政府交涉。于民國五年,由政府撥款三十萬元交海河工程局特派督辦修筑箭桿河堤,在李遂鎮地方建設滾水壩。民國五年告竣,共耗經費七十余萬,民國六年大水仍將該河堤沖潰無存。自李遂決口后,潮白外淺,下游淤高。以盡潮白河全量之水自建翎東注寶坻,久成潴水之湖。災民集體赴京呼號請愿,要求治理箭桿河。
于是,熊希齡即受命于危難之際。
本小說所以用“民六大水”開篇,正因為“民六大水”,當過國務總理及財政總長的熊希齡才挺而出山,救濟災民。正因為其救災賑災功勛卓著,當時民國政府才請熊希齡繼而主持蘇莊閘橋及新河建設等一系列工程。由此在順義蘇莊,才有了所謂建洋橋,開新河。“洋橋破浪”,亦成為順義八景之一。可惜好景不長,終成遺夢。因此,開篇“民六大水”是本小說的一個引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