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前言
- 洋橋破浪
- 許福元
- 942字
- 2025-08-13 11:06:33
蘇莊的閘橋與引河,“洋橋破浪”——曾是順義人引以為豪的“順義八景”之一。如今,殘橋仍在,流水依然。此工程在民國初年,亦算是中國北方一個大型水利工程。所以稱洋橋,是洋人設計,用洋人資金,用洋人材料,由洋行組織施工。從1917年(民國六年)醞釀(甚至可推至民國元年),到1925(民國十四年)建成,至1939年(民國二十八年)被大洪水沖毀,只存在了14年。當初民國政府引以為傲的蘇莊洋橋,似乎固若金湯,可在超常大水的沖擊下,有如土雞瓦狗,轟然倒塌。在這期間,圍繞此洋橋,發生了多少不為人知的事件及動人的故事,似乎已經被淹沒在歷史的煙云中。那洋橋破浪的風景,也只是殘留在縣志中,故紙里及老人雪泥鴻爪般的回憶。當一個世紀以后,作者以極大的熱情,以衰朽之軀尋秘探微時,才發現蘇莊閘橋的興廢,幾乎就是民國歷史興亡的縮影。從民國總統到總理,從縣知事到村正村副,從鄉紳到貧民,從軍閥到土匪,從清朝遺老到江湖術士,從外國洋行到出家僧人,無不卷入到蘇莊閘橋的盛衰榮辱之中。而作者最大的體會,是順義人民為了天津商埠,為了當時民國政府的財政收入,為了十幾個國家的外貿利益,毅然承擔了將潮白河水引進北運河,增水海河,沖刷泥沙,行駛商船。而順義人民,幾受滅頂之災。犧牲順義,引水濟津,是蘇莊閘橋及引河功能之利弊所在,也是作者從史料鉤沉,潮白濤聲回響中得出的結論。也印證了從民國初年,農村即支持城市,農業即補益工商業,中國社會進入到以農耕文明向工商業文明轉型時期,這個過程,至今仍在繼續。歷史已經遠去,當事人先后作古。洋橋破浪,只是順義人已經遺忘或將要遺忘的夢境而已。但愿不要讓蘇莊殘橋的斑斑鐵銹和暗淡紅磚成為順義文物的盲點。歷史可以翻過,但不能忘記;歷史可以不看,但不可以磨滅。
作者在寫此《洋橋遺夢》伊始,即確立的行文原則是:以史料為經,務求確鑿;以軼聞為緯,不尚虛誣。以時間為綱,以事件為目。以人敘事,以事彰人。所采用的是小說筆法,也可以看作是一部非虛構小說。
由于作者水平有限,所搜集的材料有限,視野有限,文中肯定有不準確處,錯訛處,疏漏處,甚或前后矛盾處。敬請關心蘇莊閘橋及引河工程的諸君文友,才子騷人,進行批評、指正、糾錯、勘誤或拾漏補遺。作者將不勝感激涕零,本人幸甚,蘇莊閘橋幸甚,順義文物幸甚!
作者
2021年4月18日 于順和花園臨河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