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才人孰繡絲,萬千作者億千詩。
吟風弄月各自得,覆醬燒薪空爾悲。
正始如聞本風雅,麗葩無奈祖騷詞。
漢唐格律周人意,悱惻雄奇亦可思。
——《與菽園論詩兼寄任公孺博曼宣》
坐在車廂里的康有為,一面看著車窗外一閃而過的樹木,一面梳理著一百多天以來的變法經歷,但他并不知道,眼下的北京城已亂成了一鍋粥!
慈禧表面上確實同意頒布了《明定國是詔》,但大清國的實權,卻仍然被她牢牢把握著。在實行變法的第四天,她就逼著光緒帝一連發出了打擊維新派的三道上諭——
第一道上諭,是革除支持變法的大學士、戶部尚書、軍機大臣翁同和的職務,令他開缺回籍,以孤立光緒帝;
第二道上諭,是今后凡二品以上的文武官員授予新職,都要到慈禧面前謝恩。這為慈禧由幕后轉到出面訓政,掌握實權,做好了準備。
緊接著,又發出了第三道上諭:五月四日,封榮祿為文淵閣大學士,并于次日,任命榮祿為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將直隸按察使袁世凱教練的新建陸軍,劃給榮祿節制。
這一連三道上諭,已預示政局即將發生巨變。
就在康有為等維新派分析這三諭的背景時,慈禧又以光緒帝的名義發出了第四道上諭:《本年秋間朕恭奉皇太后幸天津閱操,著榮祿預備一切》。康有為和梁啟超連夜分析,認為京師將會發生“宮闈之變”,可能在閱兵期間廢掉光緒帝!為此,康有為代擬了一份奏折,向光緒帝舉保袁世凱,目的是想利用袁世凱控制的精銳部隊。
當康有為得知光緒帝已重用、提拔袁世凱之后,心中非常高興,以為“天子真圣明,叫我等所獻之計尤覺隆重,袁必更喜圖報矣?!?
殊不知,隨后發生的一切,竟與他的預期不同,竟朝著截然不同的方向發展!
袁世凱確實是個非常重要的人物,他身處的位置,讓人產生一種錯覺:得袁世凱者,得天下!
他是一個既忠于光緒帝、又擁護維新派的實力人物,還是能夠抗衡榮祿的最佳人選!康有為、譚嗣同等人選來選去,之所以物色了他,一是因為袁世凱參加了維新派發起的“北京強學會”,對維新派表示支持;二是他所控制的軍隊,是一支精銳的新軍。
只要袁世凱忠于光緒帝,慈禧的陰謀便可流產,維新事業便可成功!
為了能讓袁世凱忠于光緒帝,康有為于七月二十六日(1898年9月11日),讓翰林院侍讀學士徐致靖代擬了一份《邊患日捍,宜練重兵,密保統兵大員折》,向光緒帝舉保袁世凱“隆其位任,重其事權”,即重用和晉升袁世凱。光緒帝很快電諭袁世凱,召他進京,先后兩次接見了他。
接到榮祿轉來的光緒帝的下諭,袁世凱激動萬分地將下諭展開,一行朱紅正楷字就跳入上眼簾:
電寄榮祿,著傳知袁世凱。即行來京陛見。
見是皇上要召見自己,袁世凱連忙把軍隊和家里的事安排妥當,晚上又把十來個心腹請到一起,神吃海喝了一番,囑咐他們一定要看管好部隊,并連夜向幾個姨太太告別,才匆匆趕到了北京。
他是下午三時到的北京,通知他在內務府候旨。
在內務府住下后,吃了晚飯,他見時間還早,覺得哪里都不能去,干脆去了步軍統領崇禮那里,因崇禮升了九門提督,自己還未去向他道賀呢!
袁世凱來到提督衙門,已是點燈時分。
還未走到提督衙門的大門口,見周圍早已崗哨林立,門前也是衛兵羅列,提督府門前一派殺氣。袁世凱不覺大吃一驚:發生什么事了?可是轉念一想,這提督府是京城的治安重地,崇禮這樣布置自己府前的把守,當然是崇禮要顯示自己的治安實力,讓太后放心呀!想到這里,袁世凱對府前那些崗哨們輕輕一笑,走到門前,將自己的帖子朝門房遞了進去。不一會兒,崇禮親自出來,高高興興地把他接進了客廳。袁世凱剛剛坐下,接過仆人送上的茶水后,他才發現崇禮一身戎裝。他有些奇怪:這么晚了,崇禮他怎么這樣的一身打扮?
崇禮和袁世凱認識的時間并不長,但他們都是經過榮祿在太后面前提議,才有了今天的,兩人都有一個共同的心愿——那就是感激榮祿、效忠榮祿。
但袁世凱心里十分明白,如果來京之后不去拜見榮祿,榮祿定會心中不悅,弄不好還會引起榮祿對自己的不滿。所以,袁世凱來京之后先去拜訪了他。
崇禮也不是省油的燈!天知道他此時此刻要出門辦什么重要的事兒呢?他不便把袁世凱一個人涼在那里,就趁機讓袁世凱去吃碗“花茶”。他剛說完,沒想到袁世凱立刻喜形于色。他心里罵了句“小人啊”,表面上則是回頭,大叫了一聲:“英亮!”
門外迅速有人回答了一聲:“在!”那個叫“英亮”的馬弁隨即走進門來。
“速去‘仙樂堂’,說是我有客人要來,要她們做好接待!”
英亮聽了,風一般地走出去了。袁世凱對英亮多看了幾眼,覺得這個年輕后生不但一表人材,也干練利索。
這個英亮肯定是崇禮的心腹。他又何嘗不想自己身邊也有這樣一位英俊靈活、辦事可靠的隨從,可他就是一直沒有特色到。
一會兒的功夫,崇禮就出門了,他沒對袁世凱說出去是干什么,只說要去辦一件公務,這就引起了袁世凱的留意,在這黑不溜秋的夜晚,全副武裝外出,連自己來了也不作陪伴,那就非同一般了。
在等待的當兒,一個只有十五、六歲的小侍衛給袁世凱添茶來了。他沒費什么功夫,三下兩下就讓小侍衛說出了崇禮深夜出門的原因:“聽說是榮大人剛下了命令,要增加守城兵力,對進出城門的人,都要嚴格檢查。崇大人是去檢查新增的兵力到了指定位置沒有?”
袁世凱聽了,暗暗一驚:這等于說,全城已經戒嚴了!看來,榮祿是奉了慈禧之命,已控制了全城!
他想,光緒明天要召見自己,難道是想利用他手中的新軍對付慈禧嗎?想到這里,袁世凱不禁打了個寒顫。
這時,門外傳來衛兵的問話,袁世凱從窗內看到,一位妙齡女子被衛兵擋在了門外。他再次吃了一驚,這么年輕漂亮的女子,深更半夜往提督衙門來干什么?
添茶的侍衛見他注視門外,便小聲地對他說道:“這是英亮的好友,名叫金鈴兒?!?
“誰叫英亮——就是剛才出去辦事的那個人?”
“是的。”
袁世凱覺得奇怪,崇禮的心腹馬弁,怎么交上了這樣漂亮的女子?
八月初一(9月16日),光緒帝在頤和園的玉瀾堂召見了袁世凱。就在這一天,光緒帝頒旨,授袁世凱為“侍郎后補”,專辦練兵事宜;于次日又告訴他:“可與榮祿各辦各事”,暗示他操辦練兵事宜時,不必受榮祿的制約。
僅僅過了三天,袁世凱就住進了王府井大街報房胡同法華寺內的海棠院,等待第二次被召見。袁世凱在小站練兵時,榮祿在慈禧面前替他說了話,提拔了“直隸按察使”;皇上這次又把他提拔為二品,這個恩,袁世凱要以命相報。
這無疑是給康有為、梁啟超等維新派領導人物吃了顆定心丸:舉保了袁世凱,光緒帝又召見并提拔了他,那么,他一定會忠于光緒帝,與維新派結成生死同盟!
光緒帝已察覺到慈禧將會提前進行政變,在這緊急關頭,譚嗣同受康有為之托,前往海棠院,夜訪袁世凱,準備提前實施“殺祿圍園”的計劃。
袁世凱聽完了譚嗣同夜訪的目的之后,信誓旦旦地表示:若皇上在閱兵時,疾馳到我的營中,下令我誅殺奸賊,我則全力以赴,以救圣駕!
譚嗣同又問他:“榮祿是個很不容易對付的人,你有把握嗎?”
袁世凱拍著胸脯說:“只要皇上在我的軍營里,殺榮祿,簡直如殺一只狗!”
他們還密談了此次行動的具體細節:八月初五日(9月20日),袁世凱去光緒帝處請訓,并請求給他一道殊諭:命他帶兵赴天津,見到榮祿后,宣讀皇上手諭:立即對榮祿就地正法!宣布由袁世凱代為直隸大臣,并傳諭僚屬,張掛告示,布告榮祿大逆不道的罪行!然后,立即封禁電信局和鐵路,并用專列將袁世凱的軍隊運至北京,用一半兵力包圍頤和園,一半兵力守住后宮,則可大功告成。
但是榮祿是個老謀深算的政客,他深知康有為等一伙帝黨一直把他當成了眼中釘、肉中刺!如果不把康有為等人摞倒,他就會成為康有為的階下囚!他深深地意識到,這場較量,不是自己死,就是他們亡!
擒賊先擒王!只有先廢了光緒,這伙逆黨才會成為甕中之鱉!榮祿除了擬定九月初的廢帝行動之外,又懇請太后重新訓政!
兩項并舉,確保大事成功!
但是,如果廢帝,目前還有一個關鍵人物,那同樣也是袁世凱!
袁世凱絕不是個等閑之輩,他對維新派只是虛以周旋,對譚嗣同等人提出的行動方案,他既不反對,也沒有明確答應立即派兵包圍頤和園,只是說手中的槍彈火藥皆在榮賊之手,而且營哨的一些軍官,又多半是舊軍人。為此,他要立即趕回到天津軍營中,將不可靠的將軍都換下來,再備足彈藥才能實施“殺祿圍園”的計劃。
這一切卻充滿了變數。
慈禧八月初四日(1898年9月19日)回宮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給了前去請安的光緒帝重重的一巴掌!然后,再抽回手來,去剿殺維新派。她原以為自己這一突然襲擊,抓康有為、梁啟超等人,如甕中捉鱉,一個也逃脫不了!但她萬萬沒料到,領導這場戊戌變法的康有為和梁啟超,竟在她從頤和園回宮后的第二天,神不知鬼不覺地逃出了北京城!
這件事,對她至高無上的權威是一種挑戰和諷刺!她的手段只有一個,那就是不停地殺、殺、殺!
中日甲午戰爭,以中國的慘敗結局!《南京條約》之后又訂立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國人將這兩筆帳全都算在慈禧頭上了。但這位大清國的鐵腕女人,信奉的就是“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欣”,活脫脫的一副賣國求榮的嘴臉!
說慈禧是大清國晚期的鐵腕女人,一點都不為過!她專制橫暴,玩弄權術的技巧,已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她想做的事,沒有做不成的,大事如廢皇帝、立太子、殺大臣,或指使人在喪權辱國的條約上簽字;小事如棒殺不順眼的太監和妃子,她連眼皮都不會眨一下。那么,她想收拾自己的侄兒光緒帝和那些不知天高地厚的維新派們,簡直易如反掌。
八月初四日,天剛剛亮,朝中的列班大臣們便齊刷刷地跪在養心殿里,等待慈禧前來訓政。他們一個個頭不敢抬,氣不敢出,好像是些裹著綾緞的木頭樁子!
像過去一樣,慈禧的第三次垂簾聽政,仍由軍機處事先擬好,慈禧坐在后邊,由光緒帝親自宣布:懇請慈禧太后訓政。
慈禧接管政權后,立即下令推翻一切新政,恢復原先舊制,還以光緒帝的名義,首先恢復了在維新時裁并的幾個閑散衙門!接著宣布不準士民上書言事、取消《時務官報》;又緊接著宣布除京師大學堂之外,停辦各省府州的新式學堂,恢復八股文,查禁各省報紙,捉拿各報館的主筆……
但這些復辟措施,并沒有減輕她對維新變法的心頭之恨,她終于使出了兩把殺手锏——
第一把殺手锏,就是囚禁光緒帝。既然極力主張變法維新的領導人康有為逃離了北京,那么她首先要整治的就是光緒!在八月初六(1898年9月21日)傍晚,慈禧下令:將光緒幽禁到四面是水的瀛臺上!緊接著,她當即調軍三千,關閉京師城門,進行全城大搜捕!停運京津鐵路,到處張貼緝捕令。還授命步軍統領崇禮,要他親自率領三百名精兵包圍南海會館。當他率兵到了南海會館才發現,康有為早已不見了人影,崇禮便逮捕了康有為的胞弟康廣仁。繼而,譚嗣同、林旭、劉光第、楊銳、楊深秀等人被捕。還有禮部的王照、侍讀學士徐致靖等一批維新派骨干,或捉拿入獄,或被革職。
第二把殺手锏,是派心腹刺客出京,秘密刺殺康有為。
八月初七日(1898年9月22日),慈禧正在讀榮祿的密折,步軍統領崇禮等在養心殿外邊的廊坊里,說是有要事要奏,待她讀完了密折,才對站在一旁的總管太監李蓮英說道:“叫他進來吧!”
李蓮英傳出話去之后,崇禮進殿,他行了叩拜大禮之后,還沒等他稟報,慈禧就發話了:“是不是沒逮著康有為啊?”
崇禮聽了,渾身一震,連忙說道:“臣奉老佛爺懿旨前去……”
慈禧又打斷他的話:“常言說的好,‘養兵千日,用兵一時’,咱大清國的步軍統領的全名,叫‘提督九門步軍巡捕五營統領’,是二品,對不?”
崇禮聽了,連連在地上叩頭:“老佛爺心明眼亮,記性好,是大清國臣民們的福氣。”
“我還記得,步軍統領有統率八旗步兵營和京城綠營兵,掌管京師的正陽、崇文、宣武、安定、德勝、東直、西直、朝陽等九門的防守、稽查、門禁、緝捕事宜,兼有斷獄、編查保甲之職。我說的對不?”
崇禮更加緊張起來,一句話都說不出來。
“你倒好!在‘用兵一時’的節骨眼上,卻讓康有為跑了!”慈禧越說越氣:“你不覺得害臊嗎?”
崇禮連忙說道:“臣失職有罪,愿率兵出京,除掉康逆,將功補過?!?
慈禧嘆了口氣,說道:“這些年來,你們養尊處優,舒坦慣了,一旦朝廷有事,就手忙腳亂!這是旗人的不幸,也是社稷的不幸??!”
看到慈禧的氣頭已經過去,崇禮連忙稟報:“臣奉懿旨已搜遍全城,共捕獲康賊余黨三百二十六人。其中有譚嗣同、林旭、劉光第、楊銳、楊深秀、康廣仁等首犯,已經押交刑部提審,等候刑訊。主犯康有為在禁城前一天離開北京,梁啟超下落不明!”
慈禧說:“他是在我回宮的第二天走的,這事有點蹊蹺!這樣吧,你再親自帶人在城里殺個回馬槍,看還有沒有漏網的。辦完了這件事,你就速去見榮祿大人,他會告訴你的?!?
“老佛爺胸寬若海,心善若佛!老佛爺的旨意,罪臣銘刻心中?!背缍Y叩頭謝恩之后,連忙退出了養心殿。
又有幾位大臣要求叩見慈禧,都被李蓮英擋在門外了,只剩下公公伍思宗。
慈禧喝完了玉碗中的參湯,突然想起了什么,便小聲對李蓮英說道:“小李子啊,伍公公怎么還沒來?。俊?
李蓮英忙回話:“回老佛爺,他們爺兒仨,早在花廳候著呢。”
聽李蓮英這么說話,慈禧不知怎么,一下想到了前二年伍思宗在昆明湖救懿駕的事——
昆明湖畔,涼風習習,湖中荷葉成片,湖畔柳條悠悠。沒想到這樣的地方,竟蘊藏了殺機!
1896年夏天,西太后在昆明湖的畫舫上看戲,伍思宗讓人在湖里挖了幾節又嫩又脆的新藕,要御膳房洗干凈,切成了銅錢厚的一片一片,放在一只汝瓷大盤子里,上面蒙了一片新鮮荷葉,用紫檀木托盤托著,沿著長廊去送給西太后解渴。
當他走到半路上,忽然從廊檐上跳下三個蒙面的刺客,兩個刺客用兩把劍,從不同方向抵著他的咽喉和脖子,一個刺客站在前邊接應,他們逼著他在前頭帶路,去找西太后。
他佯裝害怕,剛剛走了幾步,突然來了個“臘嘴鉆天”——雙手護住托盤,騰身躍起,凌空而至,雙腳將左右兩個刺客踢倒了!一個刺客被踢中了心窩,倒在地上;一個刺客剛從地上爬起來,伍思宗轉身又踢掉了他手中的利劍,并趁機將他踢進湖里。
那個在旁邊接應的刺客見狀不好,哪敢戀戰,慌忙逃走了!伍思宗一手拾起地上的長劍,猛地朝前甩去,正中那名刺客的后背,刺客的后背呈“噴薄”狀冒出一長溜鮮血,當即倒地身亡。
這時,一群侍衛和數名太監聞聲趕來,將刺客從湖中撈出,五花大綁押走了。
伍思宗讓他們不要聲張,趕快處理了現場,自己朝托盤看了看,盤子中的藕片排列有序。他臉上露出一絲得意的笑容,托著托盤,登上石舫,石舫中傳出陣陣絲竹之聲……
西太后吃著他送去的藕片,直夸獎伍思宗辦事趕眼色,還賞了一片藕片給他。他連忙跪下謝恩。至于他一人打退了三個蒙面殺手的事,他壓根就沒講半個字。
后來,西太后還是從大太監李蓮英那里聽說了當時的情況,她把伍思宗召去,責怪他立了這么大的功怎么不言語一聲?伍思宗說:他生是老佛爺的人,死是老佛爺的鬼,為了太后,他不怕上刀山、下火海!以他的命來救自己命的人,她怎會擱置不用?
想到這里,慈禧便對李蓮英問道:“怎么沒讓他們進來呢?”
“我看老佛爺你正忙著呢!再說,沒有老佛爺的旨意,我哪敢讓他們進殿?”
老謀深算的慈禧,表面是找來公公伍思宗“拉家?!保睦飬s一刻也忘不了、一時也放不了第一次請訓的情景:
自6月底以來,就有大臣給她奏請過訓政。其實,想不想訓政,什么時候訓政,她覺得這都不是難事。關鍵是重新垂簾,這是個大事,要讓朝廷上下一致通過,覺得這是大清國的需要、社稷的需要,不是她慈禧舍不得放權。只有這樣,才能順理成章,才會讓人心服口服。
到哪里去尋找讓她重新訓政的理由?眼下康有為變法,理由就不請自到了:
康有為變法,作為直隸總督的榮祿,哪能沒一點動靜?他豈肯就這么無聲無息坐以待斃?想到康有為,榮祿便眼放綠光,康有為在光緒的支持下,什么都敢做:
——七月十四日,光緒頒旨,宣布裁撤詹事府、通政司、光神司、鴻臚寺、太仆寺、大理門等衙門;同時裁去各省所謂的“冗員”,包括廣東、湖北、云南三省的巡撫。
——七月二十日,光緒將禮部主事王照,以“不畏強御、勇猛可嘉”上表嘉獎,并賞給王照三品頂戴、京堂后補。
——兩天后,又將李鴻章逐出了總理衙門。
……
榮祿每天都在反復告誡自己:如果康有為的維新成功,他榮祿就不乏好日子過,說不定還會掉腦袋!
他無時無刻不在憎恨著康有為那一伙逆黨,他的眼前交替閃現著康有為、梁啟超等人的模樣;他們利用光緒所做的一件件倒行逆施的行動,榮祿刻骨銘心。
所以,榮祿召見了九門提督、御史崇禮,他讓崇禮趁早發動內務御史一班人,去往萬壽宮,恭請太后訓政。
第二次請訓:
八月初三日(1898年9月18日),崇禮跟慶親王奕劻一道去了頤和園,慈禧一聽說是他們二人,深思良久,對大太監李蓮英吩咐道:“那就讓他進來吧。”慈禧從李蓮英手中的托盤里拿起折子,慢慢地展開一看,“又是訓政?”她的眉頭一下子就皺起來了。
她不是不想訓政,她需要的是一個理由,證明光緒離開了她就寸步難行,這天下,還是得由她老人家來掌舵!
她將折子讀著讀著,不一會兒,懶散的樣子就消失了,神情也集中起來了。
“……變法道黨之大同學會,蠱惑人心,紊亂朝政,深恐貽禍宗社。呼吁皇太后即日訓政,以遏亂萌?!?
慈禧讀到這里,頓時想到光緒新設的懋勤殿和顧問宮,那是光緒不僅要借維新黨人奪權,還想利用日本、英國的洋人來奪權?
洋人?她打了個冷噤。
崇禮說道:“如果皇上用了洋人,不啻將大清國,拱手讓給了洋人!”
慈禧聽了這番話,象是挨了一記悶棍,耳朵里“嗡嗡”發響,她的聲音是從牙縫間冒出來的:“好個光緒!”
在整個朝廷,沒有哪個不在慈禧面前唯唯是諾,無人敢違抗,可是,對付洋人,慈禧卻束手無策,如果大清的朝政有洋人介入,她豈不是失去了對光緒的控制?
想到這里,慈禧頓覺大禍臨頭,后背一片冷汗。
崇禮把慈禧的表情看得一清二楚,心里暗自得意,折子打動了太后,這回有辦法了!于是,他大著膽子奏道:“臣觀太后看折,既閱而色變,請立即召見諸位大臣,頒布訓政懿旨。”
慈禧讀完了折子,但并未將折子放下,哦吟良久,便問道:“今天是什么日子?”
她身旁的太監李蓮英連忙弓腰答道:“八月初三日。”
慈禧說道:“好,明天,我回紫禁城!”
一干人忙拜倒在地,激動地說道:“臣躬候太后訓政!”
慈禧太后一手導演的“戊戌政變”,將已經進行了一百零三天的維新運動,演變成了一場血腥大屠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