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雙詞命名法

現(xiàn)行用拉丁文為生物命名的體系是由瑞典博物學家林奈(Carl von Linné,通常寫作Carolus Linnaeus,1707—1778)于18世紀中葉確立的。他的名著《植物種志》(Species Plantarum)1753年出版。

1729年,業(yè)余植物學家奧勒弗·攝爾修斯(Olof Celsius,1670—1756)收藏的許多植物標本激發(fā)了青年學生林奈的興趣。這個攝爾修斯就是人們所熟知的那個提出現(xiàn)代溫度測量體系的安德斯·攝爾修斯(Anders Celsius,1701—1744)的叔叔。奧勒弗有廣博的標本收藏,還掌管著一座重要的圖書館,林奈一下子被吸引住了。奧勒弗也發(fā)現(xiàn)林奈是個非凡青年,就邀請他住在自己家里,還允許他使用那里的標本和圖書。他們一同到外面旅行,一起采集標本。到1730年采集工作結束,林奈已經成為一名助教。林奈正是利用這套標本開始他的《植物種志》的寫作的。令人高興的是,我們現(xiàn)在仍然能夠看到林奈當年用過的植物標本。這些標本制作精良,保存完好,令人嘆服。

業(yè)余植物學家奧勒弗·攝爾修斯(Olof Celsius,1670h—1756)

林奈畫像。薛弗爾(J. H. Scheffel)于1739年繪制

林奈本人用過并命名的榆桔(Ptelea trifoliate)標本,其中屬名Ptelea(蕓香科榆桔屬)為林奈手書。A為標本整體圖;B和C為局部放大圖。圖片來自瑞典自然博物館網站,縮微膠片號IDC 62.7

林奈本人用過并命名的虞美人(Papaver rhoeas)標本。其中屬名Papaver(罌粟科罌粟屬)為林奈手書。圖片來自瑞典自然博物館網站,縮微膠片號IDC 212.1

在植物學知識方面,林奈也受到英國植物學家格魯(Nehemiah Grew,1641—1711)的影響,格魯曾擔任過英國皇家學會的秘書,研究過花的功能、植物的有性繁殖等。

瑞士(法國)植物學家鮑興(Casper Bauhin)。他先于林奈提出了雙詞命名法

通過屬詞與限制性修飾詞之組合,步步逼近,不斷限制名詞的指稱范圍以達到一個最基本的單位,這種思想非常古老,可以追蹤到亞里士多德的《范疇篇》和《動物志》。這是我個人閱讀中注意到的一件事,算不上什么大發(fā)現(xiàn)。林奈的雙詞命名思想直接來自瑞士(也說法國)植物學家鮑興(Casper Bauhin,1560—1624)。早在1623年鮑興就采用了“屬名加種加詞”的雙詞命名體系,并記述了6000多種植物。其他若干人也有類似的想法。林奈接受了這些思想,并加以完善。

現(xiàn)在的生物學名命名體系稱作林奈雙詞命名體系(Linnaean binomial system of nomenclature),簡稱“雙名制”(binomial system)或者“雙名法”。這一簡單稱謂,有一定誤導性:好像物種的科學命名涉及“兩個”名字的問題。其實恰恰相反,不是兩個,而是一個!科學命名的關鍵是歸一、統(tǒng)一、唯一,而不是二、雙。

在這種科學的物種命名中,每種生命,如植物,采用兩個拉丁化的單詞來命名。第一個詞是“屬”(genus)名,第二個詞是“種加詞”(specific epithet)。由“屬名”(genus name)和“種加詞”組合起來構成的整體,叫作物種名(species name),理論上是唯一的。此組合的任何一個部分都不能叫作種名、學名。許多人經常說種加詞是種名,那顯然不正確。種加詞不是“名”,通常也不唯一。比如:

毛茛科大火草(Anemone tomentosa

薔薇科毛櫻桃(Cerasus tomentosa

葉下珠科(原大戟科)土蜜樹(Bridelia tomentosa

夾竹桃科(原蘿藦科)假防己(Marsdenia tomentosa

大麻科(原榆科)山黃麻(Trema tomentosa

這些植物物種的“種加詞”都是tomentosa,它在許多物種的名字中都出現(xiàn),怎么能說它就是種名呢?如果強行把它說成是種名,那么在科學命名法中,種名將不唯一。物種名不唯一的命名法,還有競爭力嗎?

翻開任何一本植物書,科、屬、種是最常用到的分類單位。為什么采用拉丁化名字和拼寫?首先這是源于中世紀學者的一個習慣,就像現(xiàn)在人們習慣用英文寫東西一樣。其次是因為直到19世紀中葉多數(shù)植物學出版物仍然使用拉丁語。最后,拉丁語現(xiàn)在已經是一種死語言,本身不再有變化,這對于學術用語恰好方便了。

林奈的分類直到19世紀一直左右著分類學著作,特別是在英國,大部分的植物志都采納了他的分類體系。在20世紀初德國系統(tǒng)學家恩格勒(H.G.A.Engler,1844—1930)的體系壟斷了整個植物界。后來較有名的分類體系是克朗奎斯特系統(tǒng)(1968)、塔赫他間系統(tǒng)(1969)和哈欽松系統(tǒng)(1973)。這些新體系比林奈當初的分類方案進步了許多,但命名中的雙詞命名法核心思想被保留了下來。

上一章提到了銀杏樹。1730年左右第一株銀杏幼苗被引進歐洲的荷蘭,如今在荷蘭烏特列支大學植物園仍然能夠見到那株樹齡260多年的銀杏。據(jù)傳,這棵樹苗當初是花40銀幣購進的,相當于現(xiàn)在的200法郎,于是銀杏也稱“四十銀幣樹”。在英美等國,也稱它少女頭發(fā)樹、孔雀樹、千扇樹、金色化石樹等。1690年西方人在日本首次見到銀杏,分類學家林奈根據(jù)標本采用Ginkgo作為銀杏的屬名,而以biloba為“種加詞”,主要依據(jù)了葉片上部通常二分裂的特征。于是銀杏的完整學名為Ginkgo biloba

潭柘寺的一株銀杏。清乾隆皇帝封此樹為“帝王樹”。此樹高30多米,周長9米。攝于2002年3月25日。寺院對于植物保護確實起到了特殊作用,比如普陀鵝耳櫪、華貴瓔珞木都是經寺院保護而免于滅絕的

銀杏幼樹的葉

“種”以上的分類單位是“屬”(genus),即一定數(shù)量(一種或者多種)的“種”聚合起來而構成“屬”。再往上是“科”(familia,family),即一定數(shù)量的“屬”合起來聚合成“科”。依次各個分類階元構成植物分類的階層系統(tǒng)。由高到低,植物分類的階層系統(tǒng)表示如下:

植物界vegnum vegetable(拉丁名),vegetable kingdom(英文名)

  門divisio,phylum

    綱classis,class

     目ordo,order

      科familia,family

       屬genus,genus

         種species,species

在其中還可以插入亞門、亞綱、亞目、族(tribus,tribe)、亞族、亞屬、組(sectio,section)、亞組、系(series,series)、亞種、變種(varietas,variety)、變型(forma,form)等更細的分類階元。“亞”字一般通過“sub-”表示,如亞種(subspecies)、亞綱(subclassis)。

跟隨在植物名后面的縮寫名,是命名者(authority)或者作者(author)的名字,指第一個科學地命名此植物物種(或亞種、變種)的人,一般用正體排印。銀杏是由林奈1771年命名的,它的學名寫作:

Ginkgo biloba L.

注意其中的“L.”可不是隨便誰都能用的,它是林奈的專有縮寫,比如我劉某人如果將來發(fā)現(xiàn)一個新種,是不能使用“L.”的,要寫只能寫作“Liu”或老式的“Liou”。又如:

槐(Sophora japonica L.)

水杉(Metasequoia glyptostroboides Hu et Cheng.)

其中Sophora表示豆科的槐屬,japonica是種加詞,“L.”仍然表示命名者“林奈”。Metasequoia表示柏科(原杉科)的水杉屬,glyptostroboides為種加詞,“Hu et Cheng.”指“胡先骕與鄭萬鈞”(詳見第一章)。原則上,由屬名和種加詞合起來確定的物種名在世界范圍內是唯一的,只與現(xiàn)實中具有一定特點的植物相對應。說“原則上”,是因為人們會犯錯誤,如某時命名了一種植物,后來可能發(fā)現(xiàn)當初的分類不合理。比如它不應當列在A屬中而應當列在B屬中,這時就要糾正錯誤。辦法是改變屬名,保留種加詞。這樣做既保證了科學性,也算尊重了第一個命名者。

通常所說的北美紅楓(red maple),其學名是Acer rubrum。紅楓是槭樹的一種,屬于無患子科(原槭樹科)的“槭樹屬”(也稱楓屬),拉丁屬詞寫作Acer。種加詞為rubrum,拉丁詞義為紅色。

類似地,糖楓(sugar maple)的學名為Acer saccharum,saccharum在拉丁語中指蔗糖。春天這種樹的樹液是甜的。楓糖漿(Maple syrup,也叫槭糖漿)就是從這種糖楓的樹液中提煉出來的,具體說是用鍋煮熬。我在美國印第安納州參觀過制作楓糖的作坊,也喝過一小瓶楓糖漿,味道不錯,純天然品。小時候上山割柴,口渴時或者吃點雪,或者在色木(槭樹的一種)上割個小口,甜水會流出,嘴貼上去就能吸到。

有些人覺得林奈的雙詞命名法太復雜,其實不然。在這種體制被采納之前,植物物種的命名通常使用多個拉丁詞。有一種石竹,學名為Diathus caryphyllus,那時得由9個拉丁詞來命名。這好比在說,“在大二植物學課堂上坐在王小五前面染著金色頭發(fā)的高個苗條女孩”。林奈實際上對物種的命名進行了簡化、標準化,其雙詞命名法的合理性、有效性促使人們逐漸接受了,現(xiàn)在全球生物學界仍然采用。

你可能說,我們還是可以直接使用植物的俗名(common names)。沒錯,可以用Red Maple來稱呼紅楓,用Sugar Maple來稱呼糖楓。我們仍然可以把一種鼠李科植物叫作“老鴉眼”(因其果實像烏鴉的眼睛)。俗名非常重要,代表著一種地方性知識,不應當簡單地拋棄。但是,俗名的適用范圍有限,通常只對局部地區(qū)的人來說才是共同的(common)。

采集楓糖水。把一種專用的細鋼管釘進無患子科槭屬植物的樹干中,楓糖水順管流進收集袋中。這種液體可直接飲用,也可加工成楓糖漿。1999年攝于美國印第安納州

一種多花藍果樹Nyssa sylvatica,在美國東部至少有4個俗名。在英格蘭,白睡蓮(white waterlily)有15個俗名,如果算上德國、法國和荷蘭的叫法,它有超過240個俗名。有時,一個俗名在不同地區(qū),用來指稱完全不同的植物。在佐治亞,一種黃花稔屬(Sida)的植物叫ironweed,而在中西部ironweed卻指稱一種斑鳩菊屬(Vernonia)的植物,這兩種植物處于完全不同的植物科(plant families),分別屬于錦葵科(Malvaceae)和菊科(Compositae)。俗名通常不提供屬或種間關系的信息,它們彼此獨立。有些植物,特別是一些新確認的稀有品種,并沒有俗名。由于我們頻繁與世界上各種各樣的人交流,采用一種萬能的語言,用一種單一的一致認同的名字來為一種生物命名,有極大的便利之處。因此,林奈的雙詞命名法取得了成功,一是方便了學人,另一方面它將物種的名字最終嵌入生命樹的具體分枝之中,使命名與生命演化直接關聯(lián)起來(林奈時代做不到,但現(xiàn)在一點一點在實現(xiàn))。

作為約定,植物的學名一般用斜體排印或底下劃線,屬名首字母大寫,種加詞一律小寫(不管是否涉及人名、地名)。

園藝植物比較復雜,通常涉及雜交,屬名容易搞清楚,而種加詞不好辦。不同植物雜交,如兩種不同楓樹(Acer)雜交,有可能獲得后代。書寫此類雜交植物的學名通常用到交叉號“×”。商業(yè)草莓是雜交的,是兩種Fragaria(草莓屬)物種Fragaria chiloensisFragaria virginiana雜交的產物。商業(yè)草莓的學名是:

Fragaria × ananassa

其中“×”表示它是一個雜交種。注意不能寫成Fragaria ×ananassa,這樣的話容易把符號×錯誤地理解成字母X(或小寫的x)。為避免這種情況發(fā)生,雜交符號×前后需要各留一格空白。現(xiàn)在人們書寫草莓學名時,有時又把中間的“×”符號省略了。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交口县| 黔东| 仪征市| 大同县| 长乐市| 玉树县| 正定县| 沐川县| 丰宁| 女性| 瓦房店市| 怀来县| 横峰县| 柳林县| 息烽县| 京山县| 长泰县| 仁化县| 敖汉旗| 东乡族自治县| 毕节市| 云安县| 珠海市| 黑山县| 延安市| 新宾| 嘉鱼县| 藁城市| 丰县| 乌拉特中旗| 崇阳县| 安康市| 玉树县| 鸡泽县| 沭阳县| 永泰县| 夹江县| 祥云县| 将乐县| 额尔古纳市| 常德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