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一、人本主義療法的主要思想

心理學的人本主義學派產生于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又在七八十年代得到了迅速發展。它既反對行為主義把人等同于動物、只研究人的行為、不理解人的內在本性、將人的心理“低俗化”的傾向,又批評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只研究神經癥和精神病人,不考察正常人的心理,因而被稱之為心理學的第三種思潮。其領軍人物是提出了需要層次理論的馬斯洛(A.H.Maslow)和人本療法的倡導者羅杰斯(C.R.Rogers)。

1.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

馬斯洛的主要貢獻是對人類的基本需要進行了研究和分類,并將之與動物的本能加以區分,提出人的需要是分層次發展的。他按照追求目標和滿足對象的不同,把人的各種需要從低到高安排在一個層次序列中。最低級的需要是生理的需要——這是人所感到的應優先滿足的需要,接下來是安全的需要,再接下來是歸屬與愛的需要和尊重的需要,最高層次是自我實現的需要。

人本主義心理學是根植于自然人性論的基礎之上的,認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或中性的,惡不是人性中固有的,而是由人的基本需要受挫引起的,或是由不良的文化環境造成的。

2.羅杰斯的自我理論

羅杰斯的主要貢獻是在心理學理論研究和心理治療實踐中發展出人格的“自我理論”。該理論認為任何生物都有自我成長、自我完善的本能,人類有一種天生的“自我實現”的動機,即一個人發展和成熟的內在動力,是一個人最大限度地實現自身各種潛能的趨向。“文化、環境、教育只是陽光、食物和水,但不是種子”,自我潛能才是人性的種子。教育的作用只在于提供一個安全、自由、充滿人情味的心理環境,使人類固有的潛能得以自動實現。只要給來訪者提供一種最佳的心理環境或心理氛圍,他們就會動員起自身的資源去進行自我調節、自我指導、自我完善,并最終達到心理健康的狀態。具體地說就是通過為來訪者創造無條件支持與鼓勵的氛圍,使其深化自我認識、發現自我潛能,通過改善“自知”或自我意識,來充分發揮積極向上的、自我肯定的、無限的成長和自我實現的潛力,以改變自我的適應不良行為,矯正自身的心理問題。

在心理治療領域,羅杰斯最初提出的是“非指導療法”(non-diractive therapy),后來改為“來訪者中心療法”(clientcentered therapy),最后發展成“以人為中心療法”(personcentered therapy),即把每位來訪者作為一個能自我成長的人而不是需要別人指導的患者;認為人是有智慧的,心理治療并不需要對患者進行指導與控制;只要給患者提供足夠的信任與尊重,他們便有能力去解決自身的心理問題。

羅杰斯在《充分發揮作用的人——一個心理醫師對美好生活的看法》中描述了理想的以人為中心,即人本主義療法的情景:“醫師和患者建立很深的個人關系和主觀關系——不像一位科學家和一個研究對象那樣的關系,也不像一位醫師在準備診斷和醫治,而是像一個人和另一個人之間的關系。”也就是說,心理治療師無條件地認為患者是一個具有自我價值的人,即不論他的處境、行為或情感如何,他都是具有價值的人。

主站蜘蛛池模板: 双柏县| 乐至县| 陇西县| 揭阳市| 稻城县| 右玉县| 潮州市| 常宁市| 沂源县| 镇巴县| 福海县| 康保县| 孝义市| 沽源县| 甘孜县| 抚宁县| 大渡口区| 江口县| 云南省| 郎溪县| 沁水县| 全椒县| 茌平县| 嵊泗县| 新竹市| 博兴县| 庄浪县| 娄底市| 和田市| 常熟市| 河池市| 观塘区| 封丘县| 临高县| 大英县| 牡丹江市| 长宁县| 沁水县| 太原市| 万荣县| 朔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