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為主義療法的基本理論
行為主義心理學(behavioral psychology)是美國現代心理學的主要流派之一,主張以客觀的方法研究人類的行為,從而預測和控制人的行為。它可被區分為古典行為主義學派和新行為主義學派。
古典行為主義學派的代表人物是約翰·華生(John Watson),他主張以行為作為心理學的研究對象,拋棄內省法而改以客觀法作為心理學的研究方法,用刺激和反應的術語解釋行為,并將俄國生理學家伊萬·彼德羅維奇·巴甫洛夫(Ivan Petrovich Pavlov)的條件反射(conditioned refl ex)學說看作一切習得性行為的理論基礎。
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以后,一些心理學家對早期行為主義無視有機體內部因素、把復雜問題簡單化的極端觀點感到不滿,開始嘗試對早期行為主義進行改造,這就是所謂的新行為主義。
美國心理學家斯金納(B.F.Skinner)是新行為主義學派的主要代表,他提出了有別于巴甫洛夫的條件反射學說的操作性條件反射。斯金納關于操作性條件反射的實驗,是在他設計的“斯金納箱”中進行的。在箱內放進一只白鼠或鴿子,當它按壓杠桿或啄鍵時,就會有一團食物掉進箱子下方的盤中,它就能吃到食物,從而使其行為得到強化。斯金納認為,雖然人類學習行為的性質比動物復雜得多,但也是通過操作性條件反射實現的,因此人們有可能通過強化作用的影響去改變他人的反應。在教育工作中,教師可以把學習目標分解成很多小任務,并且在學生每完成一個小任務后給予一次強化,學生通過這種操作性條件反射的方式逐步完成其學習任務,這就是斯金納教學機器的設計原理。
斯金納在對學習問題進行大量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強化理論,他強調強化在學習中的重要性,并把強化分成積極(正)強化和消極(負)強化兩種。積極強化是獲得強化物以加強某個反應,如鴿子啄鍵可得到食物;消極強化是去掉可厭的刺激物,從而使行為得到強化,如鴿子用啄鍵的方式去除電擊傷害。斯金納通過系統的實驗觀察得出了一條重要結論:呈現消極強化物或去掉積極強化物,即用懲罰去消除某個反應,僅是一種治標的方法,它對被懲罰者和懲罰者都是不利的。他的實驗證明,懲罰只能暫時降低反應率,而不能減少消退過程中反應的總次數。在他的實驗中,當白鼠已牢固建立按壓杠桿得到食物的條件反射后,當它再按壓杠桿時給予電刺激,這時按壓率會迅速下降。如果以后杠桿不帶電了,按壓率又會直線上升。斯金納對懲罰的科學研究,對改變當時在美國和歐洲盛行的體罰教育起了一定作用。
班杜拉(Albert Bandura)是新行為主義學派的另一代表人物,他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創立了現代社會學習理論,認為人的社會行為是通過觀察學習獲得的,即觀察他人行為和模仿他人的榜樣行為形成的。
班杜拉以兒童習得社會行為的過程為研究對象,把學習分為參與性學習和替代性學習,前者是指在自身活動過程中學習,后者又稱觀察學習,即通過觀察他人的行為和注意其行為的后果學會新行為的過程。班杜拉認為觀察學習是人類學習的最重要的形式,分為注意、保持、再現和動機四個子過程。
班杜拉認為,一個人對自己應付各種情境能力的自信程度,將決定一個人是否愿意面對困難的情境及其在面對困難情境時的持久性。如果一個人對自己的能力有較高的預期,那么他在面臨困難時往往會勇往直前,愿意付出較大的努力,堅持較久的時間;如果一個人對自己的能力缺乏自信,那么他往往會產生焦慮、不安的感受和逃避行為。
班杜拉的研究結果都是以人為實驗對象得出的,這就避免了行為主義以動物為實驗對象,把由動物實驗得出的結論推廣到人類的錯誤傾向,其結論更加具有說服力。
社會學習理論重視社會因素,特別是榜樣的作用,強調個人對行為的自我調節,主張提高個人的自我效能感。這些思想,無論對于教育工作還是管理工作,都是十分可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