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行為主義療法的常用方法
在行為主義理論基礎上建立的行為療法,是以減輕或改善患者的癥狀或不良行為為目標的一類心理治療技術的總稱。
行為療法的概念最早是由斯金納等人于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提出的。與其他學派相比,行為療法更強調設立治療目標。特定的治療目標是由治療者經過對來訪者行為的功能分析,幫助來訪者制定的。一旦確定了治療目標,就可以開始進行新的條件作用學習過程了。
行為療法有很多種,人們常用的有以下幾種。
1.系統脫敏療法
這是最典型的行為改變技術。在實施這種療法時,治療者首先要深入了解患者的異常行為表現是由什么刺激情境引起的,把所有行為反應由弱到強按次序排列,然后教會患者一種與該行為相抗衡的反應方式,通過循序漸進的、有系統的方式把那些由于不良條件反射形成的強弱不同的行為反應,由弱到強逐個地予以消除,最后消除最強烈的行為反應(即治療的靶行為),幫助患者重新建立一種接觸有害刺激而不再敏感的正常行為,這就是系統脫敏療法,在臨床上多用于治療恐怖癥、焦慮癥、強迫癥等適應不良行為。
2.行為塑造療法
這是根據斯金納的操作性條件反射理論設計出來的一項行為治療技術。行為塑造法一般采用逐步升級的作業,只要個體向期望的目標前進一步,就給予獎勵強化,促使其出現良好行為的次數逐步增加,從而塑造新的行為,以新的行為取代舊的、異常的行為。此方法的適用范圍包括消除恐怖癥、厭食癥、肥胖癥和其他神經癥行為以及某些性功能障礙等;也可以用來改善或促進精神分裂癥病人的社交行為;在教育工作中,可用于對智力低下者、孤獨癥患者及其他問題兒童的訓練。
3.代幣制療法
當個體做出預期的良好行為時,馬上給予代幣獎勵,使其良好行為得以形成和鞏固。代幣作為陽性強化物,雖然以記分卡、籌碼和證券等象征性的方式呈現,但具有現實生活中“錢幣”的功能,可換取多種多樣的獎勵物品或個體感興趣的活動入場券。并且在個體出現不良行為時,還可扣除代幣,使陽性強化和陰性強化同時起作用,從而造成雙重強化的效果。此法不但適用于低齡幼兒和智力障礙兒童,在工讀學校、少年管教所和監獄等場所也可使用,甚至可在精神病院使用。
4.厭惡療法
這是一種幫助人們將所要戒除的靶行為同某種使人厭惡的或懲罰性的刺激(如疼痛、催吐、令人難以忍受的氣味或聲響、食物剝奪或社交剝奪以及個體極端憎厭或無法接受的想象場面)結合起來,通過厭惡性條件作用,從而戒除或減少靶行為出現的方法。在臨床上多用于戒除吸煙、吸毒、酗酒、各種性行為異常和某些適應不良行為,也可以用于治療某些強迫癥。
5.滿灌療法
這是一種主要用于治療恐怖癥的行為改變技術,與系統脫敏法有某些共同之處,即都是讓患者接觸恐怖的事物或情境,從而達到消除恐懼的目的。系統脫敏法是使患者循序漸進地、逐步地接觸其恐懼的事物,滿灌療法則是使患者“一次到位”地接觸其最恐懼的事物。置身于恐怖的真實環境中被稱為現實滿灌;想象某種嚴重恐怖情境,被稱為虛擬滿灌。
6.放松訓練法
這是一種通過身體放松使整個身心放松,以對抗由于心理應激引起的交感神經興奮的緊張反應,達到強身、祛病目的的行為訓練技術。最常用的方法一種是腹式呼吸法。此外,這種方法也比較常用:交替收縮、放松自己的骨骼肌群,同時有意識地去感受四肢和軀體的松緊、輕重和冷暖的程度,從而取得“放松、入靜”的效果。
7.自我控制療法
主要通過確定目標、自我監察、自我強化等手段達到消除不良習慣性行為的方法。主要適用于戒煙、戒酒、戒毒癮及治療貪食癥等。
8.生物反饋療法
生物反饋療法根據操作性條件反射理論,借助電子儀器,讓人們能夠知道自己身體內部正在發生的變化,學會調整和控制心率、血壓、肌緊張度、汗腺分泌和腦電波等身體機能的活動,從而改善各個器官、系統的功能狀態,矯正對應激的不適宜反應,以達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在臨床工作中,行為療法是最具有可操作性的心理治療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