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所謂盛世

清朝開局開得不錯,但是后來為什么落后了呢?又是從什么時期開始落后的呢?

清朝的落后,其實從乾隆時期就開始了。

大清,這么龐大的一個帝國,歷經康雍乾三代130多年盛世,國泰民安,國庫充盈,海內升平,再加上各個藩屬國(比如朝鮮、越南)定期前來朝貢,這足以讓當時的統治者覺得自己是天底下最偉大的統治者,自己統治的國家是最偉大的國家,不禁驕傲自滿,傲視群雄。

所以,大清的統治者,尤其是乾隆皇帝,覺得自己文治武功天下第一,前無古人,后無來者,充滿了各種自信和驕傲。在他們看來,其他國家在任何方面都無法和大清帝國相提并論。

驕傲使人落后,這一點用在大清身上再合適不過。

驕傲自滿的清朝統治者沒有意識到,早在大清立國之時,世界就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我們大概對比一下,就知道當時的清朝和西方的差距了。

1644年,清軍入關;1640年,英國資產階級革命開始。

1689年,中俄簽訂《尼布楚條約》;1688年,英國發生“光榮革命”。

1762年,清政府設伊犁將軍;1765年,英國織工哈格里夫斯發明“珍妮紡紗機”,揭開了工業革命的序幕。

1771年,土爾扈特部回歸祖國;1773年,北美發生“波士頓傾茶事件”。

1776年,乾隆巡視山東,銷毀“違禁”書籍;1776年,北美大陸會議發表《獨立宣言》,美國獨立。

1785年,乾隆舉行千叟宴,宴請親王以下60歲以上3000人;1785年,瓦特改良蒸汽發動機。

1789年,乾隆封阮惠為安南(今越南)國王;1789年,法國人民攻占巴士底獄;1789年,華盛頓當選為美國第一任民選總統。

1796年,乾隆傳位于皇太子永琰,成為太上皇;1794年,法國熱月政變,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結束。

可以發現,乾隆年間,從歐洲到美洲,整個世界都在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世界變化太快,但清朝的皇帝們及滿朝臣工,甚至普通百姓都沉迷于天朝上國的迷夢而不自知。

傲慢可以毀掉一個人,也可以毀掉一個國家。

因此,晚清時期,我們的悲劇在于,世界已經發生革命性變化,但是我們卻渾然不知。

清朝和世界的差距是農業文明和工業文明之間的差距,是兩個維度世界的差距。后來,當英吉利、法蘭西這些近代化強國向清朝發動維度打擊時,偌大的清朝幾無還手之力,疲于應付,接連戰敗。

就像一個水果熟透了慢慢就會爛掉一樣,一個制度、一個體制運行了一百多年,如果沒有任何革新或是變革,就會慢慢變得腐朽不堪,甚至爛掉。大清的官員們變得越來越貪腐,大清的軍隊變得越來越無能,大清的老百姓生活過得越來越困苦。

對于這一點,大清的皇帝和官員們不想知道,不愿知道,也沒有渠道知道。

所以,到了乾隆后期,大清帝國表面上看似繁花似錦,實際上卻是危機重重,外強中干。

正如歷史學者張宏杰所言,“乾隆盛世是一個饑餓的盛世、恐怖的盛世、僵化的盛世”,“乾隆時代的中國人是‘做穩了的奴隸’,只許有胃腸,不許有頭腦”。乾隆施行的文字獄等一系列文化專制政策,最大可能地限制了這個國家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統治者的守舊和保守已經讓大清帝國喪失了吸收和包容世界最新發展的任何可能。

沒有辦法和機會更新換代,大清國就只能這么一點點爛下去,直到危機四伏,國運衰竭。

世界上最可怕的事情就是身處危機而不自知。一個人如此,一個機構如此,一個國家亦是如此。

其實,如果沒有外敵入侵,清朝也許會慢慢地自我發展,最后潰爛得實在不行了,來一次轟轟烈烈的農民起義,一舉推翻清朝,建立新的朝代。

這種改朝換代的老套故事,在中國延續了幾千年,也在中國大地上上演了無數遍。

但是,英國人打斷了大清的既定發展路線。

隨著工業革命的發展和推進,英國生產的東西越來越多,但是英國本土市場狹小,內需有限,很多貨物賣不出去。因此,他們特別希望將工業化大規模生產出來的優質工業品,包括各種紡織品、玻璃器具、各種西洋樂器、鐘表等,通過正常市場渠道銷售到中國。英國人曾經設想,哪怕每一個中國人都買一尺英國產的布匹,英國人就能發大財。據說,馬克思也曾經認為,假如每一個中國人都開始穿襪子,英國的紡織工業就能賺翻天了。

可惜的是,英國人認為特別好的東西,中國人說,我們不需要,你們帶回去吧。英國人一直納悶,自己高雅又有品質的工業品為何在中國就是賣不出去呢?況且,整個大清,當時只有廣州一地可以公開進行國際貿易,市場規模太小了,加上各級官員的刻意刁難,英國人感覺和中國人做生意太難了。

為了能夠和中國建立正常的貿易關系并進一步建立正常的外交關系,英國于1792年派馬嘎爾尼率領龐大的英國使團到北京去面見乾隆帝,希望通過這種方式來改善雙方現有的貿易關系和外交關系。為了凸顯對乾隆帝的尊重和敬意,英國使團也沒有空著手來,馬嘎爾尼帶來了昂貴的禮品,包括很多當時英國工業化生產出來的最先進的東西,禮品價值達一萬五千英鎊。為了引起清政府的關注,英國人在禮單中還專門提及了榴彈炮、迫擊炮,以及手提武器如卡賓槍、步槍、連發手槍。他們想當然地認為,這些東西應該會引起清朝軍官們的興趣。但是,讓英國人大失所望的是,清朝的大臣絕大多數都是文人出身,他們對這些武器絲毫不感興趣。

英國人認為他們帶來的是禮品,而大清認為他們帶來的是貢品。如果認為馬嘎爾尼帶來的是禮品,則表明雙方之間的關系是平等的;如果認為是貢品則表明大清帝國高于英吉利。這種認識上的反差反映了中英雙方對雙方關系截然不同的認知。

大清和英國對雙方關系的不同認知必然會導致激烈的觀念沖突和現實矛盾,馬嘎爾尼的大清之行必然布滿荊棘和坎坷。

當時,海陸交通都不太方便。英國使團于1792年乘船出發,直到1793年8月才到北京,然后又輾轉到熱河(今河北承德)承德避暑山莊去面見乾隆。

乾隆聽說英國派人來見他,相關大臣還奏報說這些英吉利人漂洋過海是專門給他祝壽而來的,顯得非常高興。乾隆還聽說這幫英國人帶來了不少“貢品”,可能還有自己非常喜歡的自鳴鐘這樣的小玩意兒。因此,乾隆對這次英吉利派使團來華充滿了期待,或者說對英國人帶來的“貢品”充滿了期待。

見一見很容易,關鍵是如何見,見面的儀式和禮儀很重要。

馬嘎爾尼使團隨團畫家筆下的清朝官員

清朝方面希望馬嘎爾尼覲見乾隆皇帝時能夠行跪拜之禮,但是英國方面表示只能行單膝跪地的英國禮儀。這讓乾隆很不爽,而且他發現這幫英國人帶來的“貢品”里面也沒有什么值得可看的好玩意兒,至于那些當時最先進的槍炮,乾隆也沒有表現出太大的興趣。因此,簡單會面和交談之后,乾隆就打發使團回去了。使團回到北京后,軍機大臣和珅將乾隆帝的敕諭和回贈禮品交給馬嘎爾尼,讓他們哪兒來回哪兒去。至于簽訂條約以便加強貿易和平等往來這種事,乾隆想都不用想就直接給拒絕了。乾隆認為,英吉利一個外番小國還想和天朝上國平等交往,這種想法簡直太瘋狂,實在不可理喻。因此,乾隆在敕諭中說:“天朝物產豐盈,無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貨物以通有無。特因天朝所產茶葉、瓷器、絲斤為西洋各國必需之物,是以加恩體恤……”[1]也就是說,我們這里啥都有,不需要你們的東西,沒必要互通有無,我們的茶葉、瓷器、絲綢是你們的奢侈品和生活必需品,那就多給你們弄點,帶回去給你們的國王,也算大清對你們英吉利的恩賜。所以,除了帶回一些中國的奢侈品和土特產,馬嘎爾尼這次算是白來了。

馬嘎爾尼這次的外交失敗,表面上看是因為禮儀之爭,其實是因為大清朝的自大心態作祟,英國乃彈丸小國,還想和我天朝上國平等交往,開什么玩笑?

但是,英國人并沒有死心,覺得還可以再嘗試一次。

1816年,嘉慶帝已經當了21年的皇帝了,英國人又派阿美士德率領龐大的使團并攜帶極其貴重的禮物來大清朝,試圖完成當年馬嘎爾尼沒有完成的外交使命。

本來,嘉慶帝對英國人來看他這件事也不反對,命工部尚書蘇楞額負責安排相關覲見事宜。但是,眼看一切都要安排妥當了,雙方又圍繞著一個老掉牙的問題——英國人覲見時的禮儀,開始爭論起來。蘇楞額一方堅持英國人必須行三跪九叩的大禮,英國人覺得這是不可能的,最多單膝跪地行單腿屈膝之禮。幾經溝通,英國人就是不同意清朝這邊的規定。英國人一定很納悶:為啥非得三跪九叩,咱們好好做生意,大家都有錢賺,不好嗎?大清這邊也納悶:不就是三跪九叩嗎,我們都跪了這么多年了,你們就跪一回,咋還不愿意呢?你們只要一跪下來,后面的生意都好說啊!但是經歷過資產階級光榮革命的英國人就是死腦筋,堅信人人生而平等,寧愿談判破裂也絕不肯下跪。

當嘉慶帝聽說英國使臣不愿意給自己三跪九叩之后,非常生氣。下旨:“該貢使等即日遣回,該國王表文亦不必呈覽,其貢物俱著發還。”英國人哪兒來還得回哪兒去,國書也不用看了,帶來的禮品你們自己拿回去吧。而且還說,“嗣后毋庸遣使遠來”[2],也就是說,以后也別來煩我,不想見你們。

是的,英國人以后再也沒有帶著禮品來大清了,而是帶著鴉片和大炮來了。

英國人回去后思量再三,既然大清國不需要我們的工業產品,那就從別處倒騰點土特產給你們吧,做海外代購掙點錢不容易啊。這次,英國人倒騰的不是一般的土特產,而是吸食之后令人飄飄然,欲罷不能,卻又傷害身體、價格昂貴的精神麻醉品——鴉片。

為了掙錢,英國人還真是什么事都能干得出來!

正所謂:

物產豐富是天朝,蕞爾小國禮難到。

文人墨客誰愿醒?井底之蛙蔑天道。


[1] 《清高宗實錄》卷1435,第15頁。

[2] 《軍機處上諭檔》,嘉慶二十一年七月初七日,第3條。

主站蜘蛛池模板: 抚松县| 永年县| 长乐市| 呼玛县| 重庆市| 临漳县| 盐池县| 曲麻莱县| 天镇县| 明水县| 苗栗县| 黔西| 洛宁县| 久治县| 奎屯市| 安陆市| 延安市| 丰台区| 县级市| 龙南县| 文登市| 上虞市| 独山县| 茂名市| 灵丘县| 蕲春县| 广河县| 西宁市| 宁远县| 沙湾县| 乡宁县| 西平县| 桑日县| 资溪县| 泸州市| 故城县| 嘉祥县| 长汀县| 玉林市| 萍乡市| 大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