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太平天國狂飆實相
- 宋平明
- 1605字
- 2025-08-08 15:17:16
清朝還算不錯的開局
在中國古代歷史所有朝代中,我們應該對清朝最為熟悉。一方面,是因為這個朝代在歷史的時間軸上距離我們最近,遺留下的各種資料和信息比較多;另一方面,因為各種清宮劇的狂轟濫炸,無論是正劇還是戲說劇,都在上演皇帝、皇后、皇太后、格格,甚至太監的戲碼,使我們對清朝的人物和歷史有更為全面、立體、多元的認識。
一般來說,清朝給人們帶來的印象不佳,這大概是因為,在晚清時期,清朝接二連三地簽訂不平等條約。大家覺得清王朝沒有照看好中華大地,又是割地,又是賠款,不斷喪權辱國。所以,很多人覺得清朝對不起我們所有人,清朝的皇帝們欠我們現代所有人一個道歉。似乎,近代以來中國所蒙受的恥辱都是清朝帶來的。
但是,如果我們把眼光放長遠一點,把評價和認識清朝的時間軸從晚清往前挪一百年,就會發現一個和我們平時印象不太一樣的大清帝國。從中國傳統史學的觀點來看,縱觀有清一代,與中國歷史上其他朝代比起來,無論是文治還是武功,清王朝應該是做得還不錯的朝代,至少清朝前期應該是這樣的。
為什么這么說?
從武功方面來看,我們目前擁有的遼闊疆土還是應該感謝康熙、雍正和乾隆這三位清朝皇帝。康雍乾時期,大清帝國開疆拓土,四處征戰和平叛,給后世子孫打下了一片大大的疆土。康熙帝平三藩,收臺灣,驅除沙俄入侵,打敗準噶爾部,統一了大片疆土。1691年,康熙將大漠以北的喀爾喀蒙古并入版圖,外蒙古正式并入清朝版圖;1720年,康熙解除準噶爾部對西藏的占領并由此在軍事上控制了西藏。雍正時期,清朝繼續加大對準噶爾部的攻打。乾隆年間,大概在1750年代后期,清軍最終擊敗了準噶爾和維吾爾部落。算上在東北龍興之地發跡時所統治的東北以及蒙古地區,清朝已經成為一個疆土遼闊的大帝國。它的疆土北到外興安嶺,西到帕米爾和后藏的阿里地區,東到庫頁島,南到南海,疆域達到極盛。歷經100多年,康雍乾祖孫三代一心一意開疆拓土,兢兢業業衛護江山,到了嘉慶時,大清的疆土總計達1316萬平方公里,達到了有清一代的最高峰。
然而,到了晚清時期,大清的皇帝們一個比一個弱,全無康雍乾三代皇帝的勇武之氣。從道光皇帝開始,之后的咸豐皇帝、同治皇帝、光緒皇帝以及末代宣統皇帝——溥儀,一個個手無縛雞之力,根本無法,也無力守護他們的列祖列宗留下的大好河山,一而再、再而三地喪失國土。更讓人擔憂的是,從同治皇帝開始,清朝的皇帝們連孩子都生不出來了,龐大帝國后繼無人,偌大的帝國盡顯頹廢之態。從鴉片戰爭開始,大清帝國面對外敵入侵幾乎從未勝利過,簽訂了無數的不平等條約,割讓了一片又一片領土,開放了一個又一個通商口岸,賠償了數以億計的白銀,出賣了一份又一份國家權益和民族利益。
即便如此,清朝還是給近代中國留下了將近1000萬平方公里的疆土。更重要的是,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之后,革命黨人和清王朝兵戎相見,中國有再次陷入兵荒馬亂的可能。然而,經過多方斡旋談判,清朝皇帝遜位,以一種近乎和平的方式結束了大清帝國的統治,這值得后世之人給予善意的理解和溫情的敬意。要知道,在中國歷史上,幾乎所有的朝代更替幾乎都伴隨著殘酷的戰爭,伴隨著數以百萬甚至千萬人生命的喪失。但是,從清朝到中華民國,從封建帝制到資產階級民主制度,這種千年一遇的制度性變革竟然是以近乎和平的方式實現的,這在中國歷史上實屬罕見,從而避免了中華大地再遭生靈涂炭。
從文治方面來看,清初,康雍乾三代共130余年,國泰民安,經濟發展,政治穩定,輕徭薄賦,是中國歷史上唯一沒有全國性徭役制度的時代,是中國歷史上收稅收得最少的時代,也是中國歷史上人口發展最快的時代。在文化上,雖然雍正和乾隆不斷搞文字獄,毀掉了不少書籍,然而,在地球另一端的美國還沒出現的時候,乾隆已經開始編修《四庫全書》了。《四庫全書》在編修過程中,雖然幾經刪減,還是有79309卷之多。
因此,無論是文治還是武功,清朝原本做得還是不錯的,至少開局開得不錯。
正所謂:
康乾盛世美名在,文治武功天下揚。
浩浩蕩蕩三百載,和平落幕末世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