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太平天國狂飆實相
- 宋平明
- 3281字
- 2025-08-08 15:17:17
“上帝”坐著炮船進入大清
英國人偷偷走私鴉片賣到大清,開始了罪惡的鴉片貿易。大清子民,從上到下似乎也非常歡迎這種能讓人飄飄欲仙的“高科技農產品”。整個大清朝,上到達官貴人,下至販夫走卒,都可能是癮君子,吸食鴉片的人據說達到7%左右。
正是因為有這么多癮君子,鴉片在大清的銷量越來越大。1821—1828年,每年銷售9000余箱;1828—1835年,每年銷售18000余箱;1835—1838年,每年銷售35000余箱,每箱鴉片價值400兩白銀。[1]
長期吸食鴉片對人體非常有害,各級官員和士兵大量吸食,軍隊的戰斗力也大大減弱。不僅如此,社會各層大量吸食鴉片,使白銀大量外流,導致清政府財政困難,難以為繼。
因此,嘉慶帝駕崩之后,新登基的道光帝所面臨的最大社會危機就是鴉片泛濫和白銀外流。道光元年(1821年),道光帝發布一系列諭令嚴禁鴉片,采取源流并治的方針。首先,任何到達廣州的貨船,必須向政府保證沒有運輸鴉片,否則一旦發現,罪加一等,這是所謂治源;第二,為了遏制鴉片在國內的流通,道光帝下旨:“鴉片煙流毒,傳染日深,實堪痛恨,屢經降旨,飭令中外嚴拿懲辦。……嗣后文武官員軍民人等,倘仍不知悔改,一經查拿,定行嚴辦,決不寬貸。”[2]按說道光帝禁煙的決心和力度還是有的,但是奇怪的是,鴉片卻屢禁不止,甚至越來越嚴重。
究其原因,其實有二。其一,從內因來看,鴉片貿易利潤巨大,清政府越是嚴禁,官員們謀取的私利就會越大。特別是廣東的海關官員們,他們可以允許鴉片走私在自己的眼皮子底下發生,然后公然索賄。馬克思對這事有著很深刻的描述:“中國人的道義抵制的直接后果就是,帝國當局、海關人員和所有的官吏都被英國人弄得道德墮落。侵蝕到天朝官僚體系之心臟、摧毀了宗法制度之堡壘的腐敗作風,就是同鴉片煙箱一起從停泊在黃埔的英國躉船上被偷偷帶進了這個帝國。”[3]清政府的各級官員能從鴉片走私生意中獲利不少,因此一再包庇和縱容鴉片商人。在這種情況下,道光帝遠在京城,無論他的規定有多嚴厲,實際上起不到什么太大作用。其二,從外因來看,道光十四年(1834年),英國廢除了東印度公司對華貿易的壟斷權,因此,英國的私人企業紛紛參與對華貿易,他們通過走私向中國大量販賣鴉片,導致進入中國的鴉片越來越多。有兩個簡單例子也可以說明道光帝的禁煙不會起到太大作用:一是,道光帝的母親,也就是皇太后本人也是鴉片吸食者,因此,在嚴禁鴉片的同時,道光帝通過特殊渠道保證太后的鴉片供應;二是,兩廣總督鄧廷楨的兒子也是一個大鴉片商人。所以,在這種情況下,道光帝的禁煙措施不會太有成效也是可以理解的。
到了1838年,輸入清朝的鴉片數量激增,造成清朝白銀大量外流,銀圓枯竭,國內物價上漲,工商業停滯,國窮民困。林則徐給道光帝上書:“迨鴉片流毒于天下,則為害甚巨,法當從嚴。若猶泄泄視之,是使數十年后,中原幾無可以御敵之兵,且無可以充餉之銀。興思及此,能無股栗?”[4]道光帝本來就是一個小氣吝嗇、性格軟弱的人,被林則徐這么一嚇唬,再不禁煙,我大清就沒有能夠打仗的兵丁了,也沒有可以花的銀子了,太可怕了。所以,道光帝決定徹底禁煙,封林則徐為欽差大臣,到廣州禁煙。
1839年3月,林則徐到達廣州,一方面和兩廣總督鄧廷楨、廣東水師提督關天培兩人通力合作,積極整頓海防,防御外敵入侵,一方面勒令英商交出鴉片。通過各種霹靂手段,英商最后屈服,交出了20283箱鴉片,價值800多萬兩白銀。當時林則徐答應說,每一箱鴉片,政府給予五斤茶葉補償。但是,吝嗇的道光帝連這點茶葉錢也不想出,最后逼得林則徐不得不上奏說:“所需茶葉十余萬斤,應由臣等捐辦,不敢開銷。”林則徐的意思就是不會占用皇帝從海關揩油得來的收益,道光帝這才放了心,馬上批復:照所議辦理!也就是說,林則徐用五斤茶葉換取一箱鴉片,總共用去了十萬余斤的茶葉,都是林則徐自己想辦法從各種渠道弄過來的。
1839年6月3日開始,林則徐將這些用茶葉換來的兩萬多箱鴉片銷毀,史稱“虎門銷煙”。具體的方法和過程,請參見中學歷史課本虎門銷煙片段,這里不做詳述。
道光帝一看,林愛卿可以啊,困擾寡人多年的鴉片貿易,林愛卿這么輕易就搞定了。
但是,道光帝想不到的是,英國商人遭受這么大的損失,英國政府是不會置之不理的。1839年10月1日,英國政府召開內閣會議,認為英國的商務受阻及大英子民生命受到威脅,以微弱多數通過決議,派遣一支遠征軍到中國去,給中國人一些顏色瞧瞧。
1840年6月,英國軍艦16艘,武裝輪船4艘,運輸船28艘,海陸軍共計4000余人,到達廣東海面。按道理來講,當時清朝軍隊有80萬之眾,若是這些清軍還是剛剛入關時的八旗軍隊,英國這幾千人的軍隊基本上是來送命的。但是,大清朝已經開國一百多年了,此時的八旗兵已經不是剛入關時的八旗兵了。他們紀律松懈,疏于訓練,人浮于事,所謂的操練也不過是一起做做清朝八旗兵第七套廣播體操罷了,僅具有表演價值,真要上戰場打仗,基本等于白白送命。
鴉片戰爭的具體過程就不描述了,想一想也能知道戰爭的結局。
令道光帝驚訝的是,在接到一個又一個的勝利和大捷的消息之后(清朝的官員們善于把前線的一次又一次的失敗描繪成一次又一次的偉大勝利),突然發現大清朝要失敗了。
失敗了,那就得簽訂停戰的協定和條約。
經過多輪談判,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代表耆英、伊里布登上英艦“汗華麗”號,與英國全權代表璞鼎查正式簽訂《江寧條約》,也就是我們后來所知道的《南京條約》,規定五口通商(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割讓香港島給英國,賠償2100萬銀圓以及片面協定關稅等。1843年10月8日,耆英與璞鼎查又在虎門簽訂中英《虎門條約》,作為《南京條約》重要補充,規定了片面最惠國待遇,外國軍艦常駐中國港口,允許英國人在通商口岸租賃土地建房居住,等等。
鴉片戰爭結束之后,美國(這應該是美國第一次和中國官方正式打交道)、法國及其他西方國家,紛紛效尤,逼迫清政府與之簽訂中美《望廈條約》、中法《黃埔條約》等,向清政府勒索一定的特殊權益,主導近代中外關系基本走向與格局的不平等條約體系初步形成。此后,甚至一些名不見經傳的彈丸小國,如比利時、瑞典、挪威,這些在地圖上都不怎么找得到的小國家也敢威脅大清,逼迫大清簽訂各式各樣的不平等條約。
這些條約里的很多內容,我們在中學課本里應該都是作為必考的知識點牢記于心的。但是,在這些條約里,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條款產生的影響將要干掉幾千萬中國人的性命,那就是:外國人可以在通商口岸自由傳教了。[5]
中美《望廈條約》第十七款規定,合眾國民在五港口貿易,或久居、或暫住,均準其租賃民房,或租地自行建樓,并設立醫院、禮拜堂及殯葬之處。中法《黃埔條約》第二十二款規定,法國人可在五口建造禮拜堂。
有人會說,這是中美和中法之間簽訂的條約,應該沒有英國什么事吧?
我們太單純了。
鬼點子多的英國人早就給大清埋好了雷。在中英《南京條約》里有一個“片面最惠國待遇”的條款,大概意思就是將來大清給予別的國家的好處,英國人也會自動擁有。
因此,不僅美國人和法國人可以在通商口岸傳教,英國人援引“片面最惠國待遇”同樣可以在通商口岸傳教。
對于能夠在中國合法傳教這個事,外國人簡直是高興壞了,因為他們認為“上帝與這般人民打交道,路總算打開了”[6]。在他們看來,上帝終于可以將恩澤和福音鋪灑到中華大地上了。
借著堅船利炮,西方傳教士出場了。
正所謂:
蟻穴潰堤勢難擋,華夏兒女盡憂傷。
若問世間何所懼?風雨飄搖山河殤。
[1] 張海鵬主編,姜濤、卞修躍著:《中國近代通史》(第二卷),江蘇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57—58頁。
[2] 《官民人等倘再吸煙定行嚴辦事上諭》,見《鴉片戰爭檔案史料》第一冊,第422頁。
[3]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17頁。
[4] 《湖廣總督林則徐奏為錢票無甚關礙宜重禁吃煙以杜弊源片》,見《鴉片戰爭檔案史料》第一冊,第361頁。
[5]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這里并不是指西方傳教士以及外國人自由傳教會干掉幾千萬人的性命,而是指外國人自由傳教影響到了洪秀全,洪秀全根據自己對相關教義的片面理解,創建了“拜上帝會”,而洪秀全借“拜上帝會”起義,橫掃大半個中國,雙方交戰,導致生靈涂炭,白骨千里。
[6] 張力、劉鑒唐:《中國教案史》,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87年版,第27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