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數字經濟大變局(數字經濟系列01)
- 龔龔 李志男 張微
- 3452字
- 2025-08-08 15:08:22
數字經濟框架
數字經濟最早被劃定為信息與數字產業范疇,之后外延擴展為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兩部分,主要表現特征是以技術為基礎的生產力提升。隨后,生產力提升以后,平臺化的優化資源配置和合作機制,確保了產業規模及效率的不斷上升空間。在新的平臺化發展模式下,數字經濟生產關系開始創新變革,各類主體的合作與競爭存在更多可能性,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涌現,保障創新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新基建成為關鍵領域和投資熱點。隨著生產力、生產關系的變革成效日益凸顯,人們意識到數字經濟的根本是生產要素的變革。而數字經濟生產要素的變革,主要部分即以數字價值化為表現形式的數據要素化。除此之外,數字經濟的生產要素、生產力、生產關系變革,使得數字技術等驅動技術和數字經濟的產業領域不斷升級和擴展,數據量的激增,新業態、新模式的無障礙數字化銜接,迫使人們不得不面臨監管和控制超龐大的充斥著海量數據的復雜系統的難題,因此,數字治理成為更高層次的數字經濟基本目標。以上大致總結了數字經濟擴充的基本思路和改進過程。
數字經濟框架有幾種劃分方法。第一種是按照經濟運行的基本步驟劃分為數字化基礎設施、數字化媒體、數字化交易和數字交易產品。第二種是側重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劃分方法,將數字經濟分為七個組成部分,即數字資產、數字治理、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數據要素、數字基礎設施和數字經濟保障體系。第三種是以“技術基礎—經濟發展—綜合治理”為發展線索的劃分方法,將數字經濟分為支撐層、數據層、商業層和治理層。第四種是從生產要素、生產力、生產關系三個維度,將數字經濟劃分為數據價值化、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和數字化治理四部分。
本書綜合以上幾種劃分方法、數字經濟擴充的基本思路和改進過程,并根據數字經濟當前的實際發展情況,構建數字經濟框架圖,如圖1.1所示。
圖1.1的框架是將數字經濟看作在數字基礎設施的基礎上和在數字經濟保障體系的輔助下,通過數據要素化和數據要素價值化革新生產要素,進而變革生產力,形成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并在生產關系層面以數據要素為抓手創新治理的多領域變革。
(1)數字產業化
該框架中,數字產業化是數字經濟發展的先導產業,其驅動力包含數據要素化對數字產品生產的作用力和數字技術的創新力。數字產業化即信息通信產業,為數字經濟發展提供技術、產品、服務和解決方案。數字產業化包括基礎電信服務業、電子信息制造業、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互聯網和相關服務業。其中,電子信息制造業包括通信導航設備、電子計算機制造、雷達制造、電子工業專用設備、電子元器件制造、電子信息專用設備、廣播電視設備。互聯網和相關服務業包括電子商務、互聯網信息服務、互聯網平臺服務。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包括軟件產品、信息技術服務、嵌入式系統軟件、數據產品及服務。
圖1.1 數字經濟框架圖

(2)產業數字化
產業數字化是傳統產業應用數字技術所帶來的生產數量和效率提升的數字經濟部分。產業數字化在數字經濟中所占比值不斷提升,成為數字經濟發展的主體部分。產業數字化包括農業、工業和服務業數字化,以及數字經濟新業態、新模式(包括智能工廠、自動駕駛、工業互聯網、云經濟、在線教育、互聯網醫療、線上辦公等)。其中,農業數字化包括數字養殖、農業加工數字化、農業商業服務數字化等。工業數字化包括工業互聯網、智能制造、兩化融合(數字技術與傳統產業的結合應用)。服務業數字化包括平臺經濟和在線服務等。和數字產業化一樣,產業數字化的驅動力同樣包含數據要素化的作用力和數字技術的創新力。
產業數字化是數字經濟的主體部分,而工業數字化是產業數字化的競爭核心。從圖1.2所示的現代工業數字化進程來看,工業數字化起源于20世紀50—60年代的工業設備自動化,從單一設備自動化開始,逐漸向生產線自動化,再向工業設計軟件化和企業管理信息化邁進,至2010年左右工業向智能化進發。根據現代工業數字化進程,重大的轉折在2010年左右,工業由自動化、信息化向智能化轉變。對比第四次工業革命發生于21世紀初,從2000年到2010年間斷的十年,正是互聯網發展普及的10年,正是互聯網的普及,為工業互聯網打下了基礎,使工業由信息化向智能化轉變有了可能[5]。
圖1.2 現代工業數字化進程

(3)數據要素
數據是數字經濟的核心生產資料和生產要素,貫穿數據產品和數字化生產的全周期。數據要素化是數字經濟的關鍵特征,它發生于數據作用于數據產品和數字化生產的各個環節。判斷數據是否為數據要素,關鍵在于判斷數據是否產生生產效率和產品價值的提升,以及數據自身是否獲得價值提升。而這些數據要素化的表現,也是數據價值化的過程。本質上數據要素化的表現不僅僅是價值提升,還包括資源優化、模式創新、技術升級、制度改造等,它和數據價值化其實是兩個部分。但因為兩者具有很強的關聯性,互為支撐,且往往同時發生,很容易將兩者混淆。綜合各方面資料,當前普遍將數據價值化的過程等同于數據要素化。而將數據價值化劃分為數據采集、標注、確權、交易、安全、共享、跨境傳輸和數據資產化。
如果更深層次地區分數據要素化和數據價值化,則數據要素化是數據作為核心生產要素參與到生產過程,和其他生產要素共同作用,利用其流通性好、創新性和滲透性強的特征,優化資源配置、提高生產效率、形成新業態新模式、促進技術升級、支持制度改造。在這一過程中,數據只有發揮了其作為生產要素發揮的作用,才能被稱為生產要素。數據要素具體發揮什么作用,表現為數據要素在生產過程中是數據、信息、知識還是智慧。數據要素不僅要發揮作用,還要不斷升級自身及自身帶來的作用,就是要實現從數據到智慧的升值。這一升值過程,必須使數據能夠通過數據采集、標注、確權、交易、安全、共享、跨境傳輸階段。要實現這一目標,除了構建技術和網絡等基礎以外,還必須要實現數字資產化(包括數字貨幣、數據類資產、數字權益類資產)甚至數字資本化(包括數據投資、質權貸款、掛牌),以確保數據要素的升值過程是有動力、可核算的。保障數據要素價值升值的這些基礎即數據價值化。
(4)數字治理
數字經濟的數據要素把整個世界鏈接了起來,不僅產生了數據的大爆發,還導致了各行各業生產、生活的全面變革。生產與社會關系也由之前的資源、要素合作競爭,轉變為資源、要素的協同、融合發展。為了符合時代的發展趨勢,在生產關系中,數字治理成為數字經濟新增的部分。數字治理包括智慧城市、數字政府、公共安全治理、環境生態治理和數字社會治理。其中,智慧城市包括智慧交通、智慧安防、智慧社區、智慧城管,數字社會治理主要指信用治理。完全依靠政府治理的時代已經過去,數字經濟的數字治理將是多主體參與的共同治理。數據和數字技術將使數字治理成為系統優化的普惠治理方式。隨著未來治理主體、治理模式、治理技術和理論、治理規則等各方面的創新變革,數字治理能力將得到全面提升。
(5)數字基礎設施
數字基礎設施是確保數字經濟運行與發展的基礎,包括信息基礎設施、融合基礎設施、創新基礎設施和傳統信息基礎設施。其中,信息基礎設施包括通信網基礎設施、新技術基礎設施和算力基礎設施。通信網基礎設施包括5G、物聯網、工業互聯網、衛星互聯網。新技術基礎設施包括人工智能、區塊鏈、云計算、量子計算、數字孿生、VR/AR/MR、3D打印等。算力基礎設施包括數據中心和智算中心。融合基礎設施包括智能交通和智慧能源基礎設施。創新基礎設施包括產業技術創新基礎設施、科教基礎設施和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傳統信息基礎設施包括移動寬帶、固定寬帶和無線局域網。
(6)數字經濟保障體系
數字經濟保障體系主要包括統籌協調機制、統計與評估監測體系、保障政策和核算體系。其中,統籌協調機制包括數字經濟戰略規劃、數字經濟行業發展規劃。統計與評估監測體系包括數字經濟指標體系、數字經濟規模測算、數字經濟法律體系、數字經濟評估監測。保障政策包括社會保障、人才就業、財政金融保障。核算體系包括數字技術技術標準、數字技術應用標準和數字經濟行業標準。
整體來看,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是數字經濟生產力變革的核心內容,是數字經濟發展的基本動力。數字產業化代表了新一代信息技術的發展方向和最新成果,產業數字化推動實體經濟發生深刻變革。數字化治理是生產和社會關系變革的核心內容,數字技術和治理理論方法等各方面創新,將對人們的生活和生產帶來巨大深遠的影響。數字經濟的數據要素化和數據價值化,改變了生產要素構成,提升了生產要素及其作用的生產效率和價值,是未來智能化發展的基礎,也是數字經濟的核心特征。數字基礎設施和數字經濟保障體系是確保數字經濟運行與發展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