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序二 重新學習做父母
- 讓孩子愛上學習:厭學問題的家庭治療
- 李旭
- 1095字
- 2025-08-08 17:08:46
最近十年來,在臨床心理咨詢與治療的實踐中,越來越多的個案涉及孩子厭學的情況。和孩子一起面對厭學這個問題,正是父母重新學習做父母的重要機會。
在本書中,作者李旭博士提到,很多家長、老師會把厭學看成孩子的思想問題,其中包括懶惰、心理脆弱、過于敏感、抗挫折能力差、自制力差、缺乏意志力等。這種看法在心理學中屬于內部歸因,也就是說,認為問題之所以發生,是因為個體內在的因素影響。李旭博士提出了一個新的厭學定義:在孩子的學校學習過程中,家長沒有能力幫助孩子克服學業及人際困難,導致孩子無法繼續接受有效的學校教育。這個定義把表面上是孩子的問題,歸結為家長教養能力的問題。這個定義是從系統角度對厭學問題的重新建構,屬于外部歸因。
有人可能會想,關于厭學,是李旭博士的外部歸因對,還是家長原來的內部歸因對呢?我不關注哪個是對的,而是會問家長:“你怎么定義厭學這件事,這對解決問題有用嗎?”
在李旭博士組織的“守望者國際夏令營”中,我曾給一些家長開展過團體工作坊,也做過一對一的心理輔導。有家長在仔細思考后告訴我:“我們覺得自己原來的看法很有道理,但是無論怎樣努力,都難以解決孩子的問題,甚至越努力,結果越糟糕。我們都對自己能解決孩子的問題感到絕望。”在學習了李旭博士的方法之后,家長臉上有了笑容。在全新理念和全新技能的幫助下,事情開始慢慢地向好的方向發展了。
本書是李旭博士多年理論學習和臨床實踐經驗的總結。他把復雜的工作過程提煉為簡單、清晰的六個步驟:第一步,探究厭學原因;第二步,反思家庭功能;第三步,柔化親子關系;第四步,管理網絡成癮;第五步,啟動學業目標;第六步,實施復學拉鋸。其中改變孩子厭學問題的工作核心,就是對孩子加深理解,增強寬容與愛的力量。
我非常贊同李旭博士的理念。這六步的工作核心和難點就是父母對孩子的深入理解。這一代孩子的父母出生于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在他們的童年時期,中國還處在計劃經濟時期,生活物資貧乏。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學生奉教師和家長為權威,學習壓力也不大。而這一代的孩子生活物質豐富,思維開闊、靈活,對權威有獨立的見解和平等的意識。家長像自己父母那代人一樣,用自己成長經歷中的經驗來理解和教育孩子,這在今天的中國已經行不通了。家長唯一的出路,便是重新學習,掌握新的育兒技能,培養在未來社會能成功的孩子。
本書是一本非常實用的教材,可以幫助家長在飛速發展的新時代,重新學習做父母的技能,深入理解孩子,提升教養能力,促進家庭和諧。
劉丹博士
清華大學學生心理發展指導中心副主任
中國社會心理學會婚姻與家庭心理學專委會副主任委員
中國心理衛生協會家庭治療學組常務副組長
德國德中心理治療研究院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