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敬軒將李倓迎進自己營帳。
王熊提著陌刀,站在距營帳一丈遠的地方,警戒護衛。
“殿下請坐?!睆埦窜幦碇嗯c坐墊,又倒了一碗水奉上,說:“軍中不能飲酒,臣不會煮茶,望殿下勿怪?!?
李倓坐下正欲說話,卻發現地上有一張信紙,遂撿起一看。
字跡很潦草,勉強能認出:“阿耶,粟會寫字了,這是粟寫給您的第一封信,往后還會給您寫更多的信……”
張敬軒坐到李倓對面,笑道:“這是離開長安前,小兒給臣寫家書,讓殿下看笑話了?!?
李倓默默放下了那份家書,神色復雜:“敬軒,你兒子幾歲了?”
張敬軒滿臉幸福,回道:“今年六歲。”
李倓道:“那一定是個有福的胖小子?!?
張敬軒嘆了一口氣:“小兒在娘胎中受過驚嚇,體質孱弱不堪,至今也才二十斤不到。”
聞言,李倓一怔,安慰的話到了嘴邊又咽了回去。
張敬軒問:“殿下,太子是否同意了我等謀劃?”
李倓猶豫要不要告訴張敬軒真相。
按理來說,作為合格的政變者,最忌諱的就是感情用事,只要自己咬死“太子同意”,張敬軒再沒法求證的情況下,他必然振臂響應。
事實上,來之前李倓就是這么打算的。
可當看到這份家書后,又覺得為了一己之私,而將忠心耿耿的張敬軒拉下泥潭,如此做法實在有違天地良心。
思慮再三,李倓最終還是決定遵循內心。
他搖了搖頭,嘆道:“敬軒,此事只能依靠你我!太子拒絕了我的提議?!?
話音落地,營帳內陷入了死一般的沉寂。
李倓坐等片刻,倏地起身,說道:“此事乃因我而起,你不必舍命陪我。事情若敗,我一人擔責;若成,我依然許你富貴!”
言罷,他便轉身向外走去。
剛走到營帳門口,便被張敬軒喊住。
“殿下!”
李倓轉過身,便見張敬軒匍匐跪地,脊背拱起。
他匆忙上前將其扶起,撣去身上塵土,問道:“敬軒,你這是何意?”
張敬軒聲淚俱下:“殿下對我恩重如山。若非殿下相救,我早已死于楊氏刀口,值此危難之際,殿下棄我而去,是欲陷我于不恩不義之地嗎?”
李倓鄭重道:“非我棄你而去,實乃你家中尚有幼兒,此事若敗……”
“敗則敗已!”
張敬軒斬釘截鐵道:“九幽黃泉之下,臣亦可為殿下先鋒陣斬閻羅!”
話說到這份上,李倓若再推三阻四,那便是辜負了張敬軒一顆忠貞之心。
他緊握張敬軒手,再次許諾:“他日你我當共享富貴!”
張敬軒回應:“固所愿也,不敢請耳!”
一番恩情大義過后,話題再次扯回核心。
李倓深吸一口,問道:“敬軒,你可安排妥當?”
張敬軒猶疑說:“底下士卒乃我多年同袍,只要許以富貴,必定以命相隨,只是……”
李倓道:“但言無妨,不必忌諱。”
張敬軒道:“目前能調動的人馬只有一百多人,若無太子權符,其他禁軍是否響應,我不敢斷言。”
一百人?!
李倓閉上眼思索著。
此次出逃隨行軍士有三千之多,一百人委實太少,尤其放在三千精銳禁軍中,就更顯得杯水車薪。
自己若不能搶先控制皇帝,讓其有了發號施令的機會,那他必定擔上亂臣賊子之名,淪為禁軍發泄怒火的目標,替楊氏兄妹背鍋。
這是絕對不能容忍的。
他可以死,但不能死的這么憋屈!
這也是李倓希望獲得太子支持的最大原因,可惜太子過于謹慎怯懦,明明大好良機,卻不敢放手一搏。
又想著,腦海中忽然浮現出史書中馬嵬之變的記載,其中似乎有一個不可或缺的推手。
是誰來著?!
李倓拍了拍額頭,怎么就關鍵時候忘記了。
這時,張敬軒又道:“殿下,還有一事須得您出面,否則可能貽誤大事?!?
李倓睜開眼,目光深邃,沉聲道:“何事?”
張敬軒附耳小聲匯報。
聽著聽著,李倓瞳孔驟縮又猛一睜,直直盯向張敬軒。
張敬軒滿臉羞愧,低頭不語。
半晌,李倓收回目光,低聲怒斥道:“這是何等大事?你怎敢如此粗心大意?!”
張敬軒頭埋的更深:“殿下恕罪,是臣失職。”
“敬軒??!你呀你……”李倓長嘆一聲,擺了擺手表示暫且揭過。
原來張敬軒在動員手下的時候,被另一名旅帥覺察,對方連唬帶詐竟得知了李倓謀劃,頓時就生出了分杯羹的想法。
只是那旅帥不太相信張敬軒的一面之詞,提出要當面向李倓宣誓效忠。
李倓當然知道這就是個借口,他甚至都看出對方的想法——
自己不見,對方必然會賣了張敬軒換取富貴。而張敬軒一旦落網,自己距離滅亡也就計時以待。
去見,對方定然索要無度,獅子大開口,若是不能讓其滿意,依舊面臨謀劃泄露的風險。
自己不管去或不去,風險都是極大。
李倓問道:“你認為我該不該去?”
張敬軒斟酌道:“但憑殿下決斷?!?
李倓頗為頭疼,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偏偏張敬軒還是個不懂謀略的武夫。
他問:“那人現在何處?”
“就在西北樹林內的小河口,我安排了人看著他們。”
李倓靈光一閃,急忙詢問:“你安排了多少人?有沒有弓弩手?”
“殿下想要射殺他們?”
“非也!”李倓神秘一笑:“來而不往非禮也!他詐我亦能詐!”
張敬軒滿頭霧水,直到李倓將計劃詳細告知,他才恍然大悟,猛拍大腿,連連稱贊。
“妙??!妙啊!若能將其收歸己用,我等勝算便多了一成。”
李倓卻沒他那么樂觀,那旅帥既然敢虎口奪食,其必有倚仗。只是不知道那人倚仗者為誰。
當然最好不過是一個膽大的投機者。
既已決定,李倓便拋卻所有疑慮,問:“你與他約了何時會面?”
“最遲不超子時。”
“現在何時?”
張敬軒看了眼月色,估摸道:“大約子時六刻。”
古代將一晝夜劃為十二時辰,又劃分九十六刻,一刻約為十五分鐘。
也就是說李倓從入見太子到現在,已經過一個半小時。
李倓思忖道:“且晾他們一會。你多安排幾個信得過弓弩手藏于周邊,聽信號行事!”
“另外讓吩咐王熊著甲,與我一同前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