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麒麟兒,汝當勉勵之
- 大唐:從馬嵬驛開始
- 荒土農夫
- 2589字
- 2025-08-28 07:00:00
此時。
太子居室內。
先前力勸房琯、崔渙和睦的那個年輕人跪倒在李亨面前,涕泗橫流:
“太子,臣懇請您讓陛下收回成命,萬不可開私設官吏之先河,否則大唐必將不寧啊。”
李亨坐在榻上,本就惱怒皇帝的圣旨,現在又見眼前之人哭哭啼啼,因此更加心煩意亂。
但偏偏面對忠臣良言,他還不能發作,只能強忍著怒氣,擠出一絲難看的笑容,虛扶道:
“孤已知曉,你且起來說話,待三郎來后,孤自會讓其辭絕恩賞。”
年輕人又嚎了兩嗓子,這才抹著眼淚站起。
剛穩定情緒,便見魚朝恩進來稟告說:“啟稟太子,秦王求見。”
聽到“秦王”二字,李亨臉色閃過一絲不快,那年輕人則神情不自然地提出告辭。
李亨揮了揮手。
照壁外,李倓內著軟甲,腰懸寶劍,神色不動,而身后,王熊如一尊熊羆,鷹隼般觀望四方。
他的目的已經達到,自然不需要王熊這鐵憨憨宿衛陛下,而是替換成了以機敏著稱的楊三,并且內外加派了衛士,以防反賊再來劫掠。
其實自從李亨拒絕登基后,李倓便想了無數種方法破局。
最初是借太子勢逼宮皇帝,后來又衍生出借皇帝權威壓制太子。
他一開始便是以“清君側”的名義起兵,雖然最后發生軟禁、逼宮,但那同樣打著太子的名義。
因此,在旁人眼里,建寧王不過是太子手中的一把刀,只是這把刀貌似有了自己的想法。
當然,如果太子同意登基,一切都順理成章。
太子不同意登基,那也無妨,皇帝不會因為你拒絕登基,便認為你對皇權毫無威脅。
因為皇帝這種生物的具有排他本能。
而且大唐帝國的皇帝與太子,屬于二龍不能相見的類型。
當作為緩沖的楊國忠死后,為了朝局平衡,李隆基就勢必需要重新找了一個有膽識、有魄力的人來跟東宮打擂臺。
于是,李倓的計劃便應運而生。
如果在房間里與皇帝細談,皇帝有充足的時間平衡利弊,但若是劍拔弩張,生死一瞬,皇帝就得好掂量一下自己會不會鋌而走險。
而當圣旨眾目睽睽頒發后,想要收回可就不是那么容易了。
一言九鼎、金口玉言、口含天憲,可不僅僅是成語,最起碼需要一定的冷卻時間,讓世人遺忘這道圣旨。
只是,令他意外的是,皇帝給的竟然遠超他所求。
不過,這也不難理解。
執政多年的李隆基不是傻子,僅一個天下兵馬大元帥絕對難以抗衡太子,唯有秦王的特殊封號才能體現出他的與眾不同。
所以,他現在搖身一變,成了皇祖父的鐵桿擁躉。
正在遐想間,魚朝恩領著一個年輕人出來。
“拜見秦王。”
那年輕人自始至終都沒有抬起頭,草草行了一禮便掩面遁逃。
李倓疑惑問道:“那是何人?”
魚朝恩低聲道:“京兆司錄韋諤。”
李倓瞳孔一縮。
韋諤,逆賊韋見素的兒子。
他找太子定然不是什么好事。
斬草不除根,春風吹又生。
他喚來一個士卒,指著韋諤消失的方向吩咐道:“讓張敬軒除草去,不要留下根系。”
“諾。”那士卒立刻轉身離開。
隨后,李倓將王熊留在了堂屋外防守,自己則進去拜見太子。
“兒子拜見父親。”
李倓依舊謙恭謹孝。
李亨滿臉慈和,感慨道:“吾的麒麟兒來了。”
看那臉笑的褶子都出來,仿佛他真的在為李倓受封秦王而開心。
李倓同樣笑的開心,道:“不孝子倓當不起父親的夸獎。”
“當得起,當得起。”
李亨笑著擺了擺手,向外喊道:“來人,上酒,我與三郎痛飲三大碗。”
李倓拒絕道:“兒子今夜便要拔營北上,飲酒恐會誤事,望父親莫怪。”
李亨聞言一怔,旋即苦笑著搖頭,“罷了罷了,兒大不由父,雛鷹翅膀硬了也該翱翔天空了。”
那落寞神情,像極了年邁父母不舍即將遠行的兒子。
若非了解其狠毒,李倓還真被其騙了過去。
李亨深吸一口氣,轉入正題道:“三郎,先前為父不愿登基,乃是時機不成熟,行在軍隊皆效忠你祖父,孤若強行繼位,天下人恥笑不說,也坐不穩這位置。”
“你能理解父親的苦衷嗎?”
特別能理解你的偏心與狠毒。
李倓眼泛淚光:“是兒子操之過急,險些闖下大禍,連累了父親。”
“唉……我當了十八年的太子,受了你祖父十八年的壓迫,因自己恐懼害怕,險些連累我的麒麟兒,是我該死……啪!”
李亨說著哭著,萬分自責,竟一巴掌抽在了自己臉上。
那聲音之脆響,讓李倓都為之動容,趕忙趨前道:“父親萬不可如此,此事怨不得您。”
李亨淚眼婆娑地抓住他的手,道:“我的兒啊,你乃有天日之姿。若太平盛世,你大兄仁慈可為守成之主。”
“可如今逆胡作亂,天下動蕩,非大魄力者不可平息,汝兄性格敦厚,望之不似安祿山之流對手,唯有你才能復我李唐河山。”
“你當勉勵為之啊!”
李倓眉頭一跳,這句話有點耳熟。
大唐的“世子多病,汝當勉勵之”?!
李倓感動不已:“請父親放心,兒子定不負您的期望。”
“如此甚好,如此甚好。”李亨微笑頷首,話鋒又轉,“你祖父封你秦王,賜你天下兵馬大元帥,為父心中甚為欣喜。”
李倓沉默不語,等他的“但是”。
“但是,有句話說,欲戴王冠,必承其重。”
“‘秦王’這個封號,乃太宗文皇帝特有。以佛家因果來說,封號為因,文皇帝為果,你相當于承接了太宗的因果。”
“萬眾矚目下,你一舉一動都將受到世人監督,這非你能承受……”
李亨抿了抿嘴,擔憂地看著李倓問:“你可明白為父的苦心?”
說來說去,不就是想讓我放棄得到的利益,轉投你的“汝當勉勵之”嗎。
若不是朱老四提前打了預防針,我還真就信了你的‘承諾’。
兒子還是喜歡你拒絕登基的智慧與仁孝。
李倓一臉茫然:“兒子愚鈍,請父親明示。”
李亨醞釀好的情緒,被強制中斷,偏在此時,外頭又傳來嘈雜的吵鬧聲,隱約還聽到有人哭泣。
他深吸一口氣,喊問道:“外面出了何事?”
“回太子,京兆司錄韋諤私藏甲胄十三副,陛下震怒,夷其三族。”
李亨滿眼不敢置信,怔怔看著門外,又慢慢移向李倓,問道:“是你做的?”
李倓當然不肯承認,“回父親話,兒子哪有這本事,乃陛下圣諭。”
李亨臉皮抽搐,揮了揮手:“你且下去吧,孤累了。”
“父親保重。”
李倓拜別。
直到李倓離去很久,李亨都未曾挪動身形。
“殿下何事困擾?”
身懷六甲的張良娣,不知何時出現的,坐在李亨身側,端起桌子上的酒一飲而盡。
李亨眼神虛浮,嘆道:“父皇真是老糊涂了。”
張良娣平靜說:“此事怨不得您,也怨不得陛下,皆因三郎貪念過甚。若非三郎貪權戀棧,豈會出現這等事?”
“唉。”李亨抿了抿嘴。
張良娣思忖道:“殿下莫要生氣,事情還未到不可收拾之處。”
李亨看向她道:“說下去。”
“不論陛下賞賜三郎多少,不落到實處便皆為空談,天下兵馬大元帥又如何?總不能大過皇帝?”
“只要在三郎得勢之前,殿下剝奪其所有權利便可順利將危險扼殺于搖籃之中。”
李亨搖頭苦笑:“可父皇尚在位……孤這算作繭自縛嗎?”
“殿下難道忘了?您還有大郎啊。”
“三郎能做的事,大郎未必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