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舊俗與新節
- 仙郎越世:從靖康到今朝
- 長期吃雞
- 1607字
- 2025-08-02 14:45:56
秋分這天,趙仙郎在書包里藏了樣東西。
晨讀課剛結束,她就拽著“我”往操場角落走,布包里的物件發出細碎的碰撞聲。“你看。”她攤開手心,是兩枚用彩線纏的小布偶,巴掌大小,一個繡著歪歪扭扭的兔子,一個縫著團模糊的桂花。
“這是……”
“秋祓。”她眼里閃著光,指尖輕輕碰了碰布偶的耳朵,“汴京這天要做‘秋仔’,用彩布縫小人兒,掛在窗上能祛災。我昨夜照著記憶做的,針腳粗了些。”
“我”拿起那只兔子布偶,針腳果然歪歪扭扭,像條爬動的小蛇。“比宮里繡娘做的如何?”
她紅了臉,把布偶搶回去塞進包里:“自然是差遠了。不過……”聲音忽然低下去,“以前都是繡娘做好了送到宮里,這是我第一次自己做。”
午休時,林曉雨抱著本雜志沖過來,封面印著金燦燦的月餅:“下周就是中秋了!你們家打算怎么過?”
“還能怎么過,吃月餅看晚會唄。”“我”咬著蘋果含糊道。
趙仙郎卻停下了筷子:“中秋要拜月的。”她掰著手指數,“要擺毛豆、石榴、藕,還要用素面做‘月光糕’,糕上要印兔子搗藥的紋樣。”
“現在哪還有這些講究。”林曉雨翻著雜志,“你看這家店的流心月餅,據說要排隊搶呢。”
趙仙郎湊過去看,眉頭慢慢蹙起來:“月餅該是酥皮的,餡里要放青紅絲和核桃仁,哪有這樣油亮的?”
“你會做?”林曉雨眼睛瞪得溜圓。
她愣了愣,才想起宮里的點心從不是她親手做的。“我……看過御廚做。”
那天放學,“我”母親接到電話時,手里還捏著剛買的糯米粉。“仙郎想做月光糕?”她笑著往購物車里添紅豆沙,“那得買些模子,網上有賣兔子圖案的。”
趙仙郎趴在廚房的玻璃門上,看“我”母親揉面團。白胖的面團在現代打蛋器的攪拌下慢慢發起來,她忽然說:“宮里做糕要醒面三個時辰,還得用井水鎮著。”
“現在有酵母粉呀。”母親把面團放進烤箱,“等會兒就能發好,比井水快多了。”
等她拿出印著兔子紋樣的月光糕時,趙仙郎的眼睛亮得像浸了水的墨石。糕體雪白,兔子的耳朵翹得老高,雖不如宮里的精致,卻帶著熱騰騰的氣。“我來試試。”她洗凈手,學著母親的樣子把面團壓進模子,指腹沾著面粉,像落了層細雪。
中秋夜的月亮特別圓,“我”家的陽臺擺了張小桌,上面放著趙仙郎做的月光糕,還有林曉雨帶來的流心月餅。父親拿出瓶桂花酒,給每個人倒了小杯。
“這酒該溫著喝。”趙仙郎捧著酒杯,指尖傳來微涼的觸感,“宮里宴飲,會在酒壺外裹棉布,溫得剛好不燙嘴。”
“下次給你備個溫酒器。”父親笑著舉杯,“嘗嘗現代的桂花酒,比宋代的如何?”
她抿了口,眼睛彎起來:“少了點松煙味,卻多了些……清甜味。”
遠處傳來中秋晚會的歌聲,林曉雨拿著手機拍月亮:“快看,朋友圈都在曬月亮呢!”
趙仙郎湊過去看,屏幕上滿是各地的月色,有爬在古建筑檐角的,有浮在江面上的,還有被霓虹燈映成粉色的。“原來這月亮,在各處長得都不一樣。”她輕聲說,“在汴京時,只覺得它總掛在宮墻上,冷冷清清的。”
“我”忽然想起她腕間的鳳紋玉,今晚的玉似乎格外溫潤,像盛著月光。“你看。”“我”指著手機里一張故宮的月亮照片,“那里的月亮,和你當年看的,應該差不多。”
她盯著照片看了很久,忽然拿起塊月光糕,掰了半塊遞給“我”:“宮里規矩多,中秋宴上連說話都要斟酌。”她咬了口糕,豆沙餡在舌尖化開,“還是這里好,能隨便笑,隨便說話。”
深夜送林曉雨回家時,“我”看見趙仙郎站在陽臺上,舉著那塊兔子布偶對著月亮。月光落在她身上,校服的藍白條紋染上層銀輝,竟有了幾分宮裝的雅致。
“在拜月嗎?”“我”走過去。
她搖搖頭,把布偶塞進“我”手里:“給你的。秋祓要兩個人分著戴,才能平安順遂。”
布偶的布料還帶著她的體溫,“我”忽然想起歷史課本里那句“靖康二年,中秋,二帝北狩”。原來那些冰冷的文字背后,也曾有過這樣的月光,這樣的布偶,這樣一個盼著平安的少女。
夜風帶著桂花的香氣,趙仙郎忽然說:“明年中秋,我們做酥皮月餅吧,我記得御廚放了種叫‘紫蘇’的料,特別香。”
“好啊。”
她轉身時,腕間的鳳紋玉在月光下亮了亮,像在應和這個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