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殘卷與新知
- 仙郎越世:從靖康到今朝
- 長期吃雞
- 1494字
- 2025-08-02 14:47:19
!圖書館的暖氣開得很足,趙仙郎把臉埋在《營造法式》的書頁里,鼻尖縈繞著舊紙張特有的霉味。這氣味讓她想起汴京秘閣里的藏書,那些泛黃的卷冊上,還留著前朝學士的批注墨跡。
“找到你要的了?”“我”抱著一摞物理習題集,在她對面坐下。陽光透過高大的玻璃窗,在她攤開的筆記本上投下菱形的光斑,那里畫著半座斗拱的草圖,線條帶著毛筆的柔韌。
“你看這里。”她指著書上的插圖,指尖點過“十字抱廈”的字樣,“汴京的明堂就是這樣的結構,我小時候跟著父皇去祭天,抬頭能看見梁上的彩繪,像極了鳳凰展翅。”
“我爸說,開封正在復建大相國寺的角樓,用的就是這書上的法子。”“我”翻出手機里的工程照片,“下個月開放,要不要去看?”
她的指尖在屏幕上輕輕摩挲,像在觸摸那些尚未砌起的梁柱。“好。”聲音輕得像嘆息,“不知道能不能聞到……檀香。”
閉館的鈴聲響起時,她才發現借閱區的角落里,堆著些待處理的舊書。最上面那本的封皮已經磨掉了,露出里面泛黃的紙頁,隱約能看見“宣和”二字。
“這是……”她伸手抽出來,書頁在手中簌簌作響,竟是本殘破的《汴京歲時記》。其中幾頁記載著上元燈節的盛況,字跡娟秀,像是女子所書。
“圖書館整理舊書時發現的,說是民國時的抄本。”管理員路過時笑著說,“姑娘要是感興趣,登記一下就能借。”
趙仙郎抱著那本殘卷走出圖書館時,晚風卷著落葉打在書頁上。她忽然停在臺階上,指著其中一段低聲念:“宣和七年上元,帝與后妃登宣德樓觀燈,女童隊舞《瑞鷓鴣》,衣錦繡者百二十人……”
“這說的是你嗎?”“我”想起她的成長經歷。
她搖搖頭,睫毛上沾了點暮色:“是我大姐。那年她領舞,穿的舞衣繡著孔雀,轉身時像開屏……”話音忽然斷了,指尖在“百二十人”四個字上反復劃過,“后來……她們都沒能回來。”
那周的歷史小組活動,趙仙郎帶了那本殘卷。林曉雨翻到夾著書簽的一頁,忽然指著某行字叫起來:“這里寫著‘宮中食蟹,必用紫蘇醋’,你上次說的月餅餡料是不是這個?”
“嗯。”她的聲音低下去,“紫蘇能解蟹毒,御廚做蟹釀橙時,總要在旁邊擺一小碟。”
“那我們周末做蟹釀橙吧!”林曉雨拍著桌子,“我家樓下的超市就有橙子賣。”
趙仙郎的指尖在殘卷邊緣打了個圈,像在猶豫。“我……只看過怎么做。”
“怕什么,”“我”把手機里搜來的菜譜推給她,“有現代菜譜當參考,錯不了。”
周末的廚房飄著橙皮的清香。趙仙郎握著小刀,小心翼翼地給橙子開頂蓋,動作比做月光糕時熟練了些。“要把橙肉挖出來,留著汁。”她一邊說一邊示范,橙瓣在瓷碗里堆成小山,“蟹肉要拆得細,拌上橙肉和黃酒……”
“這里說要放淀粉。”“我”指著菜譜,“你那會兒用什么?”
“用藕粉。”她眨眨眼,“宮里的藕粉是西湖來的,沖開了像玉漿。”
當蒸好的蟹釀橙端上桌時,橙皮的紋路里還凝著水珠。林曉雨咬了一口,燙得直呼氣,卻含糊著說:“比外賣好吃!”
趙仙郎看著自己做的那盞,忽然笑了。那笑容很輕,像落在湖面的雪花,卻比往日里任何時候都亮。“以前在宮里,做壞了點心要挨罰的。”她用小勺舀起一塊,“現在……做壞了也沒人說。”
傍晚收拾廚房時,“我”看見她把那本《汴京歲時記》放在窗臺上,陽光透過殘卷的缺口,在墻上投下細碎的光斑。她正用鉛筆在筆記本上補畫蟹釀橙的做法,旁邊標著“可用淀粉代藕粉”的小字。
“在記菜譜?”
“不是。”她把筆記本推過來,上面畫著斗拱的草圖,旁邊寫著“現代水泥可代糯米灰漿”。“我在想,有些東西變了,有些東西……其實沒變。”
晚風掀起窗簾,吹得殘卷的紙頁輕輕作響。“我”忽然明白,她不是在修補那些殘缺的記憶,而是在給過去的時光,找一個能放進現在的角落。就像那本殘卷里的字,雖已模糊,卻在蟹釀橙的香氣里,重新有了溫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