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蘇武牧羊二
- 西域與匈奴
- 洪劉華
- 2550字
- 2025-08-03 09:09:27
第9章 蘇武牧羊二
卻說李陵率同步卒五千人出遮虜障,直至東?;剑宦肺从龊?,正待班師,忽報單于大隊人馬約有三萬到來。李陵就兩山之間結(jié)下營盤,外用大車環(huán)繞,以防敵兵沖突。自率士卒出營排成陣勢。單于望見漢兵甚少,指揮胡騎來撲漢營。李陵堅守不動,等到敵兵將近時,只聽得一聲鼓響,漢軍中千弩齊發(fā),箭如飛蝗一般,前隊胡兵應(yīng)弦而倒,后面立腳不住,一齊退走上山,李陵率眾掩殺一陣,胡兵死者數(shù)千人。
單于且鞮侯見戰(zhàn)不過李陵,急遣人要求左右賢王發(fā)兵助戰(zhàn)。左右賢王立即發(fā)兵到來,一共八萬余騎。
李陵見胡騎眾多難以相持,于是且戰(zhàn)且走向南而行。單于率眾從后追趕,漢兵行了數(shù)日到一山谷中,胡兵趕到,漢兵奮勇抵?jǐn)掣饔兴纻?。李陵傳令士卒受三傷者載以車輦,受兩傷者推運車輛,受一傷者持兵戰(zhàn)斗,彼此苦戰(zhàn)。至夜俱各歇息,李陵回營對部下道:“吾軍鼓聲不起是何緣故?莫非軍中藏有婦女?”遂親自查搜,果然在大車之中搜出許多婦女。李陵究問來由,乃是關(guān)東盜賊妻女發(fā)遣到邊,邊軍占據(jù)為妻,此次出征隨帶同行。今被李陵搜得,一劍一個盡行斬首。士卒見了大驚失色,但因私帶婦女違犯軍令,自己不遭責(zé)罰已是便宜,誰敢開口攔阻,只有暗自痛惜,各將尸首掩埋。
到了次日又與匈奴交戰(zhàn),漢兵人人死心塌地勇氣百倍,陣斬敵首三千余級。匈奴大敗回報單于,單于自恃兵多,仍然催兵追趕。
李陵殺敗追騎,引兵向東南而行,行經(jīng)四五日到了一個大湖,湖中遍是葭葦。時值隆冬北風(fēng)大作,單于令部下順風(fēng)放火欲燒漢兵。李陵教兵士放火先燒免得延燒。一路行過大湖南至山下。單于引兵占住山上來攻漢兵。李陵望見單于親自在山上督戰(zhàn),下令張起連弩齊向單于射去。單于膽怯退下山來,召集大臣商議道:“這是漢朝精兵連戰(zhàn)不疲,日夕引我南下,莫非另有埋伏不成?”于是決定退兵。
忽報漢軍有人前來投降。原來軍侯管敢被校尉笞責(zé),竟去投降匈奴,報稱漢兵并無后援,矢也將盡,只有李將軍麾下及校尉韓延年部曲八百人。韓延年潁川人,即韓千秋之子。此次隨李陵出征,現(xiàn)為校尉。
單于聽后心中大喜,于是盡起兵隊隨后急攻。又遣精兵繞道漢兵之前斷其去路,口中大呼道:“李陵、韓延年速降!”漢兵被困谷中,胡兵立在山上,四面圍射箭如雨下。漢兵五十萬箭一概射盡。檢點士卒尚有三千余人,但手中只剩空弓如何拒敵?索性砍破車輪,截取車軸充作兵器。胡騎上山擲石,又堵住前面谷口,漢兵多被擊死。
此時天色漸晚,兩軍休戰(zhàn),各進(jìn)晚餐。李陵出營四望胡兵,只見漫山遍野安下營寨。李陵見了不覺心驚,自料難以逃脫,尋思良久仍回營中,左右不敢動問。但聽李陵長嘆一聲說道:“兵敗死矣。”遂命砍斷旌旗并所攜珍寶,就地上掘一大坑掩埋。李陵對將吏嘆道:“每人再得數(shù)十箭便可脫身,今手無兵器如何戰(zhàn)斗,與其束手待縛。不如各尋生路四散逃走,僥幸得脫尚可歸報天子。”說完便傳令兵士每人攜帶干糧二升,冰一片,各自逃生。到得夜半,李陵與韓延年一馬當(dāng)先殺條血路,兵士跟隨出得谷中。胡騎數(shù)千追至,將李陵、韓延年圍住,部下士卒早被沖散。韓延年血戰(zhàn)而亡,李陵回顧部下只有十余人,不由向南哭泣道:“臣無顏面見陛下了!”說罷竟然下馬投降匈奴。
兵士尚有四百余人逃脫,將戰(zhàn)敗情形告知邊吏。邊吏飛報武帝。武帝以為李陵戰(zhàn)死,過了一時方知李陵投降。武帝大怒,召到陳步樂責(zé)問。陳步樂恐懼自殺,武帝遂將李陵之母及妻子囚系保宮。
文武百官都罵李陵,漢武帝問太史令司馬遷如何處置李陵。司馬遷說:
“李陵提步卒不滿五千,當(dāng)匈奴億萬之眾,轉(zhuǎn)戰(zhàn)千里矢盡援絕,士卒猶爭先死敵。今雖身陷胡中,所立戰(zhàn)功也足表彰于天下。所以不死者,可能是等候機會立功報漢。”武帝心想,我命李廣利統(tǒng)領(lǐng)大兵出征,使李陵為其援助,李陵偏欲自己逞功,以致兵敗身降。于是勃然變色,命將司馬遷交與廷尉辦罪。廷尉奉命議定司馬遷罪名,說是應(yīng)處宮刑。
司馬遷因“李陵事件”慘受宮刑,悲痛欲絕。為了完成先父的遺愿,為后人留下一部信史,他忍辱負(fù)重,在困厄潦倒之中發(fā)憤著書,終于完成了不朽的史學(xué)巨著《史記》。因《史記》據(jù)實記錄,在稱贊漢武帝功德的同時,也斥責(zé)漢武帝“內(nèi)多欲而外施仁義”,漢武帝一見勃然大怒,將《史記》手稿付之一炬。
司馬遷有一位叫任安的好友。因“戾太子事件”被斬。獄吏在搜查他的遺物時發(fā)現(xiàn)了一封司馬遷寫給他的書信,信中告訴任安,他之所以在蒙受奇恥大辱之后還能頑強地活下來,就是為了完成《史記》。漢武帝見信大怒,加上一伙寵臣的讒言,司馬遷遭受迫害死去。
司馬遷的夫人為了保住《史記》副稿,便讓兩個兒子身藏副稿逃回故鄉(xiāng)韓城。臨行時司馬遷夫人淚流滿面地說:“兒呀,你們一路小心,快快逃回家鄉(xiāng),將父親的著述深藏龍門山中,好實現(xiàn)父親的遺愿,留信史于后人。臨兒,從今以后,你將司字左邊加一豎,改為姓同;觀兒,你將馬字左邊加上兩點,改為姓馮,你們要尊兄愛弟,隱居龍門山中,好讓我們司馬氏一家留有后人。”從此以后,司馬遷的子孫后代都姓同或者姓馮。這些都是后話。
很久以后漢武帝才知道李陵是因為無救援所致,他說:“李陵出塞之時,本來詔令強弩都尉接應(yīng),只因受了奸詐老將奏書的影響,又改變了詔令,才使得李陵全軍覆沒?!庇谑桥墒拐呶繂栙p賜了李陵的殘部。李陵在匈奴一年后,武帝派因杅將軍公孫敖帶兵深入匈奴境內(nèi)接李陵。
公孫敖無功而返,但言捕得胡虜,供稱李陵見寵匈奴,教他備兵御漢,所以臣不敢深入,只好還軍。武帝本來追憶李陵,悔不該輕遣出塞,聽了公孫敖的話信以為實,不覺大怒,遂命將李陵老母妻子一律處斬。李陵雖然有罪,但陵母及妻子實在不該處死。
又過一年,且鞮侯單于病死,兒子狐鹿姑繼立,遣使至漢廷報喪。武帝派人往吊,李陵聽說家屬被戮,免不得詰問漢使。漢使即將公孫敖所言備述一遍,李陵作色道:“這是李緒所為,與我何干?!毖韵潞藓薏灰?。
使者將李陵之語回報武帝,武帝才知誤會,但悔之已晚。李緒也是漢人,官為塞外都尉,防守邊城。匈奴來攻,李緒開城出降,單于待以客禮,常坐李陵之上。李陵自聞漢使之言,痛恨李緒教胡備兵累及老母嬌妻,便乘李緒無備把他刺死。單于之母大閼氏聽說后大怒,欲殺李陵。單于心愛李陵勇敢善戰(zhàn),將其藏匿北方,待大閼氏死后才回。單于將自己的女兒嫁給李陵,立之為右校王,從此與衛(wèi)律一心事胡。衛(wèi)律居內(nèi),李陵居外,都好似匈奴的夾輔功臣了。后人有詩嘆道:
孤軍轉(zhuǎn)戰(zhàn)奮余威,
矢盡援窮竟被圍;
可惜臨危偏不死,
亡家叛國怎辭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