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朕保證你高中,朕說話管用!
- 大明:悍匪氣質拉滿,你說是崇禎
- 陳霸烈
- 2127字
- 2025-08-08 23:33:59
宋應星一愣,他完全沒想到,眼前這位貴公子,竟然會主動與自己這個落魄書生搭話。
不過,春闈中舉,是他幾乎都不敢想的好事。
自萬歷四十三年中舉以來,到現在為止。
他連番赴京參加會試,卻從沒有考中過。
不知不覺,已經考了四回,整整十二年了,考得頭發都快泛白了。
今年再不中,他真要熄了赴考的念頭了。
即使是這一次,他也不報什么期待,只是死馬當活馬醫罷了。
但沒想到,眼前這位公子,言語之間,卻比他還有自信。
讓宋應星心中都有些惶恐,趕忙躬身行禮,神色有些緊張道。
“公子難道會相術嗎?”
朱由檢搖搖頭道:“半點也不懂。”
宋應星猶豫道:“那您……”
朱由檢干脆道:“因為我說話管用,你考去便是,若考不中再來找我。”
宋應星徹底懵了。
他抬起頭,有些茫然地看著一臉微笑的朱由檢,不知道說什么好。
這位公子,未免有些太放肆了。
你是什么身份,就算是內閣大學士,也不敢擔保我會試高中吧?
再說了,若你真有那般通天勢力,何必用在我一個萍水相逢的窮酸書生頭上。
一旁的王承恩心中想要發笑。
皇爺看中了你這個人,有他給你鋪路,你就是天子門生,以后還怕不能高中嗎?
但他還是忍住了笑。
倒是宋應星有些思緒混亂,片刻后低下頭,朝著朱由檢拱手道。
“多謝公子吉言。”
朱由檢沒有再多說,只是對著宋應星微微點頭,便帶著魏忠賢王承恩兩人,向前走去。
心中思緒卻有些平靜不下來。
宋應星此人,才不在功名。
他的天工開物,能以一人之力,將整個大明的生產技術,幾乎詳細記錄總結。
這等價值,比一個區區的進士,不知重要了多少。
他能不能高中,在朱由檢眼中,也都是無關緊要的事。
但這等內政人才,是絕對不能放過的。
至于徐光啟,今年已六十有五,早就是垂暮之年了。
但他對水利,農政,火器,西學等,所知甚深。
若是啟用此人,正好可以完善遼東的棱堡,保證京畿的水利糧草安全。
放近了說,朱由檢最近在整飭勇衛營。
他計劃讓勇衛營的將士們,裝備上大量的火器,這同樣需要徐光啟的改良。
如今大明腐朽甚深,因此,更需要實學,需要技術。
而這個時候,看到朱由檢走近了,徐光啟也看清了眼前這個少年的容貌。
面如冠玉,略帶幾分陰柔。
眼似深潭,深不見底。
還有隨侍在側的兩人,雖然也換了便服,但也根本掩飾不住他們身上的陰柔氣質。
尤其是看到魏忠賢有些陰沉的臉時,他心里咯噔一跳,一個念頭瞬間閃過徐光啟的心中。
“陛……陛下?”
他不由得失聲驚呼。
看到朱由檢點點頭,他頓時雙腿一軟,撲通一聲,跪倒在水渠旁的土地上。
隨后磕頭道。
“老臣徐光啟,叩見陛下。”
“老臣眼拙,未能識得天顏,死罪!死罪!”
聲音都有些惶恐。
他對這位登基不久的新君印象不深,只聽說過他年輕氣盛,手段酷烈。
最近朝堂上的事,也已經傳得沸沸揚揚。
只是沒想到,如今竟然會在這郊外河渠邊,以這種方式面圣!
朱由檢點點頭,而后淡淡道:“徐卿不必多禮,起來吧。”
隨后看了王承恩一眼,便繼續往前走。
王承恩會意,當即安排一名小太監留下,低聲對徐光啟道:“徐大人,陛下口諭,請大人稍后至文華殿候見。”
徐光啟愣了片刻,這才微微點頭。
心中卻暗道,大明朝的這幾位陛下,還都是任性肆意的脾氣。
最近這幾日,陛下不在紫禁城呆著,也不上朝宣旨。
以至于眾多文臣武將都心生惶恐,甚至以為魏忠賢軟禁了陛下。
但誰知道,陛下卻在這里玩耍。
而朱由檢,也沒有在宮外久留。
只是讓王承恩買了些熱騰騰的點心,便匆匆趕回了紫禁城。
半個時辰后,暖閣內,朱由檢換回常服。
讓王承恩呈上了新買的芋餅。
是用生芋搗碎,和著糯米粉做的。
將餅子用油煎了一下,又夾入了糖豆沙,自有一番風味。
朱由檢剛吃了一口,便召徐光啟入見。
片刻后,徐光啟匆匆進入文華殿內,看到朱由檢后,再次大禮參拜,心中卻有些不安。
他不通政治,也不清楚這個心思難測的陛下,到底召見自己何事。
“徐卿,平身吧。”
朱由檢一邊吃著餅子,一邊含糊不清道。
“朕今日在郊外,聽到徐卿與宋應星縱論國事,涉及水利農政火器,見解頗深。”
“聽到你們說的那些話,朕心甚慰。”
“現在正是國難之際,朕也想求強國之法,以振興我大明。”
“朕聽說過,卿久歷實務,學貫中西,可有良策教教朕?”
說這話的時候,朱由檢翻開一道折子。
而后提起毛筆,在上面寫寫畫畫,不知道亂涂抹什么。
說話的時候,餅渣落在上面,讓徐光啟有些失神。
他早上沒吃飯,此時此刻,也有些肚餓了。
但聽到朱由檢的聲音,他還是精神一震,甚至是有些惶恐。
原來陛下召見自己,竟然是為了問策。
一時間,徐光啟壓抑住心中激動,整理了半天思緒,又斟酌了一番語言。
短短半刻鐘,他腦海中幾乎閃過無數方略。
這些方略,他在天啟年間,屢次上書陳情,都沒有任何回應。
現在他終于可以說了,只是需要仔細斟酌,但是速度也要快。
最好在陛下不耐煩之前,把想說的話盡說出來。
徐光啟猶豫了半天,最后還是干脆開口道。
“陛下垂詢,老臣敢不盡言?強國之道,首在富國,富國之道,首在足食強兵!”
“當務之急,乃是遼東建奴禍亂,擾我大明邊境,已足足有數年矣。”
“因此為今之計,莫過于仿效泰西,大力引進、改良火器,以強足兵馬,抵御建奴。”
“臣聽說西夷人,裝配千里鏡于軍中哨探,可料敵機先。”
“前幾年,畢懋康曾向朝廷所獻燧發槍圖樣,也當速速督造,取代火繩槍,可保遼東無礙。”
朱由檢寫寫畫畫,這時才抬起頭來,有些感興趣道。
“哦?燧發槍,這是那什么畢大人,他自己研究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