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供應鏈管理(第7版)作者名: 馬士華 關旭編著本章字數: 8000字更新時間: 2025-08-07 15:30:32
2.2 供應鏈管理體系的組成要素
2.2.1 供應鏈管理與傳統企業管理的區別
從供應鏈管理思想產生的過程可以看出,它與傳統的企業管理思想有著根本性差異,由此形成的管理模式也有很大區別。雖然對管理模式沒有統一的定義,但是在表述管理模式時一般需闡明三個關鍵問題:管理對象是誰?管理過程中要協調的關系是什么?依靠什么力量達到管理目標?表2-1從管理對象、協調關系和管理驅動力來源三個方面進行了簡單對比,可以看出供應鏈管理的理論基礎及運作動力完全不同于傳統企業管理。
表2-1 供應鏈管理與傳統企業管理的主要區別

將表2-1中的內容再分解一下,可以看出供應鏈管理所具有的特點。
(1)供應鏈管理將供應鏈中所有參與的企業看成一個整體,供應鏈管理涵蓋整個鏈上從供應商到最終用戶的采購、制造、物流、分銷、零售等職能領域過程,認為供應鏈是由若干相互依存的企業構成的組織形態。
(2)供應鏈管理強調和依賴戰略管理。“供應”是整個供應鏈中節點企業之間事實上共享的一個概念(任意兩個節點之間都是供應與需求關系),同時它又是一個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的概念,因為它影響甚至決定了整個供應鏈的成本和市場占有份額。
(3)供應鏈管理的關鍵是對所有相關企業采用集成的管理思想和方法,而不僅僅是把各個節點企業的資源簡單地連接起來,或者將業務外包出去。
(4)供應鏈管理強調在企業間建立合作伙伴關系,通過提高相互信任程度和合作關系水平,提高整個供應鏈對客戶的服務水平,而不是把企業之間的業務往來僅僅看作一次商業交易活動。
(5)供應鏈管理強調合作伙伴之間的協調與激勵,這是最具挑戰性的任務。強調跨組織的合作,促進供應鏈上下游各方之間的協同和信息共享,以提高整個供應鏈的競爭力。如果沒有供應鏈企業之間的協調運作,供應鏈管理的目標都是很難實現的。這種協調運作必須靠激勵機制保證,這是供應鏈運作管理面臨的最具挑戰性的問題。
2.2.2 供應鏈管理體系的構成
隨著對供應鏈管理思想認識的加深,人們開始從整個供應鏈的角度研究供應鏈管理的組成要素問題,即供應鏈管理包含哪些組成部分。雖然不少研究者和實踐家提出了不同的學說,但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一個能被人們共同接受的、將供應鏈管理有關要素描述清楚的體系。這個問題至今仍然是困擾管理人員的主要難題之一。歸納起來,目前描述供應鏈管理體系的典型的模型有如下幾個。
1.供應鏈管理架構的SCOR模型
在描述供應鏈管理要素組成架構上,美國生產與庫存控制學會(American Production and Inventory Control Society,APICS)支持開發的供應鏈運作參考模型(supply chain operations reference model,SCOR模型)是目前影響較大的一種模式。SCOR模型的第一層描述了六個基本流程——計劃、采購、生產、交付、退貨和使能,定義了SCOR模型的范圍和內容,如圖2-1所示。[1]

圖2-1 SCOR模型
SCOR模型是一個典型的供應鏈流程模型,已經比較廣泛地應用于分析企業供應鏈運行的問題、制定管理流程改進措施等領域,幫助優化供應鏈運行管理、提高供應鏈管理績效等。SCOR模型還被用于對某個行業同類型企業的供應鏈運作績效進行量化分析,找到本企業改善的標桿及最適宜的供應鏈管理方法。
2.供應鏈管理的八流程模型
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的道格拉斯·蘭伯特(Douglas Lambert)教授及其研究小組提出了供應鏈管理的三個基本組成部分及八個運作流程。與供應鏈管理有關的三個基本組成部分是:供應鏈的網絡結構、供應鏈的業務流程和供應鏈管理元素,具體內容如下。
(1)供應鏈的網絡結構,主要包括:工廠選址與優化;物流中心選址與優化;供應鏈網絡結構設計與優化。
(2)供應鏈的業務流程,主要包括:客戶關系管理(CRM);客戶服務管理;需求管理;訂單配送管理;制造流程管理;供應商關系管理;產品開發與商業化;回收物流管理。
(3)供應鏈管理元素,主要包括:運作的計劃與控制;工作結構設計(指明企業如何完成工作任務);組織結構;產品流的形成結構(基于供應鏈的采購、制造、配送的整體流程結構);信息流及其平臺結構;權力和領導結構;供應鏈的風險分擔和利益共享;管理方法;文化與態度。
圖2-2展示的是供應鏈管理中的八種業務流程和其他相關要素的框架模型。

圖2-2 供應鏈管理流程結構
資料來源:LAMBERT D M, COOPER M C, PAGH J D. Supply chain management:implementation issues and research opportunities [J].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ogistics management,1998,9(2):1-20.
3.供應鏈管理系統模型
還有研究人員從計算機信息系統的角度給出供應鏈管理構成要素,被稱為供應鏈管理系統模型。所謂供應鏈管理系統模型,是指采用系統工程理論、技術與方法,借助計算機技術、信息技術等建立的用于支持供應鏈管理的信息系統。供應鏈管理系統模型結構包括計劃和執行兩個層次。計劃用于供應鏈的計劃和協調,執行是對顧客訂貨的處理、配送、采購等作業活動。
供應鏈管理系統模型結構如圖2-3所示。

圖2-3 供應鏈管理系統模型結構
基于大多數研究和企業實踐的結果,本書將從集成化供應鏈管理的視角和管理職能出發,把供應鏈管理的構成要素歸納為七大管理領域:需求管理、計劃制訂、生產、訂單交付(fulfillment)、物流管理[包括逆向物流(revers logistics)]、采購以及信息支持平臺(information support platform)。七大管理領域的結構關系如圖2-4所示。

圖2-4 供應鏈管理涉及的領域
綜合上述內容,供應鏈管理就是以同步化、集成化生產計劃管理為指導,以各種管理技術尤其是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為依托,圍繞需求管理、采購、生產、物流管理、訂單交付等職能進行的計劃、組織、指揮、協調與控制活動,其目標在于提高用戶服務水平和降低總交易成本,并且尋求這兩個目標之間的最佳平衡。
以需求管理、計劃制訂、物流管理、采購、訂單交付這幾個領域為基礎,可以將供應鏈管理細分為基本職能領域和輔助職能領域。基本職能領域主要包括產品開發、產品技術保證、采購、供應商管理、制造、生產控制、庫存控制、分銷管理、市場營銷等。輔助職能領域主要包括客戶服務、倉儲管理、會計核算、人力資源管理、信息支持等。
供應鏈管理呈現出端到端(end-to-end)的特征。供應鏈管理關心的并不僅僅是物料實體在供應鏈中的流動,除了企業內部與企業之間的運輸、倉儲和實物分銷以外,還涉及從需求端到供應端的與供應鏈運營相關的管理要素,主要包括以下內容:
·戰略性供應商和用戶合作伙伴關系管理;
·供應鏈產品需求預測和需求計劃管理;
·供應鏈的設計(節點企業、資源、設備等的評價、選擇和布局)與優化;
·基于供應鏈管理的產品設計與制造管理、集成化的生產計劃、跟蹤和控制,以及企業內部各工序及企業之間物料供應與需求同步管理;
·基于供應鏈的用戶訂單交付、用戶服務和物流(運輸、庫存、包裝、配送等)管理;
·企業間的資金流管理(融資、匯率、資金使用成本等問題);
·供應鏈企業間的信息交互管理。
總成本(total owned cost,TOC)是指從原材料到最終產成品的費用總和,又稱為總擁有成本。供應鏈管理注重總成本與用戶服務水平之間的關系,為此要把供應鏈各項職能活動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從而最大限度地發揮出供應鏈整體的力量,達到供應鏈企業群獲益的目的。
2.2.3 供應鏈管理的10個關鍵要素
為了便于讀者從整體上了解供應鏈管理構成要素,根據上面提出的供應鏈管理構成要素的情況,我們歸納了不同學者的理論研究及企業家的實踐成果,將供應鏈管理涉及的要素總結為10個主要組成部分,如圖2-5所示。它們分別是:需求管理、供應鏈生產與計劃管理、采購與供應管理、供應鏈網絡設計、供應鏈合作伙伴關系管理、供應鏈庫存管理、物流管理、供應鏈信息流管理、供應鏈企業的組織與績效管理、供應鏈風險管理。下面分別加以闡述。

圖2-5 供應鏈管理的10個關鍵要素
1.需求管理
供應鏈管理的產生就是為了應對當今社會高新技術迅猛發展、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產品壽命周期縮短、產品結構越來越復雜、用戶需求的不確定性和個性化增加的復雜環境,因此供應鏈管理必然是以客戶需求為導向的。
為了提高客戶滿意度,供應鏈企業必須同時做好線上和線下全渠道的客戶需求管理工作,使供應鏈的運營能夠圍繞客戶需求進行。供應鏈企業必須采用先進的需求管理和預測技術,將互聯網時代的碎片化需求整合起來,這樣才能準確掌握客戶需求信息和客戶動態,為客戶提供便捷的消費渠道,快速響應客戶的個性化需求,始終如一地為客戶提供優質、可靠的產品和服務。
2.供應鏈生產與計劃管理
供應鏈生產與計劃管理在整個供應鏈系統中處于中心位置,是連接所有相關的供應鏈企業生產系統與市場的樞紐,是供應鏈管理中最重要的要素之一。供應鏈計劃的制訂一般由核心企業主導,它的主要功能有:①定義供應鏈活動范圍;②規劃供應鏈企業的客戶訂單承諾能力(available-to-promise,ATP)、多供應商物料需求計劃、配送需求計劃(distribution requirement planning,DRP)、集中與分散交貨計劃、訂單交付周期壓縮計劃等;③制訂主生產計劃(master production schedule,MPS),包括需求預測和需求管理、主生產計劃編制、制造支持、減少庫存資金占用、供應鏈需求反查功能、物流資源匹配支持等。整個供應鏈的生產活動都按照它發出的指令運行。供應鏈生產與計劃管理著眼于優化整個供應鏈,涉及原材料供應、產品制造、訂單交付、產品配送的全過程的管理。
3.采購與供應管理
供應鏈管理中的采購與供應管理是指通過供應商尋源、物料采購并維持一定量的庫存來確保供應鏈的生產與訂單交付。
首先,企業要根據市場需求及企業生產策略,在供應端尋找最合適的供應商(尋源),在備選的供應商中選擇最適合本企業供應鏈的供應商,確定雙方的供需關系、簽訂采購訂單;其次,根據采購訂單分批或整體采購物料,并根據生產進度配送到各個環節的生產線,以此保證物料的供應;再次,企業應與供應商保持戰略性的合作關系,雙方共同承擔供應鏈上的風險,共享供應鏈的收益;最后,從企業供應鏈發展戰略的角度,著力培育供應商、扶持供應商,為供應商開發新產品提供機會和保障,這是規避供應鏈風險、提高供應鏈競爭力的重要工作之一。例如,在目前地緣政治等情況的影響下,為了打破西方國家對我國供應鏈的打壓,很多行業都在培育國內的隱形冠軍企業,為“專精特新”的供應商提供支持,解決“卡脖子”的關鍵零部件的供應問題。
4.供應鏈網絡設計
供應鏈網絡系統是為客戶提供產品生產和服務的物質基礎,通常是指由工廠、車間、設備、倉庫、配送中心等實體構成的一個有機體系,是實現企業產品物流和配送活動的載體。供應鏈網絡設計是指根據服務于用戶的需要,運用科學的方法確定各種設備設施和倉儲庫房等的數量、地理位置與規模大小,并對各個設備設施所服務的市場(服務對象)范圍進行劃分,使之與供應鏈的整體經營運作系統有機結合,以實現高效、經濟的供應鏈運作。供應鏈網絡設計對設備設施的全局性布置以及投產后的生產經營費用、產品和服務的質量及成本都有極大而長久的影響。
不同行業的供應鏈網絡對其功能的需要也不同。因此,供應鏈網絡將根據不同的市場環境進行合理規劃和設計,如響應型供應鏈、效率型供應鏈、敏捷供應鏈等。無論哪種功能類型的供應鏈網絡,有關定位、能力及設施柔性的決策對供應鏈效率與響應速度都有很大的影響,保證供應鏈網絡決策的合理性和正確性是供應鏈正常運行的前提。因此,供應鏈網絡設計成為供應鏈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
5.供應鏈合作伙伴關系管理
為了降低供應鏈總成本和供應鏈上的庫存水平,增強信息共享水平,改善相互之間的交流,保持戰略伙伴之間業務流程運作的一貫性,必須管理好供應鏈企業間的合作伙伴關系。供應鏈上的每個節點企業要想實現財務狀況、質量、產量、交貨、用戶滿意度以及業績的改善和提高,都必須著眼于與合作企業建立起合作伙伴關系,而不能僅停留在一般的交易關系上,也不能僅從自身利益最大化出發。只有供應鏈的整體競爭力提高了,企業才能從中獲得成長。供應鏈的績效是以供應鏈成員企業之間充分信任和相互合作為基礎的,可以說,供應鏈管理就是合作伙伴關系管理。
強調供應鏈合作伙伴關系,除了強調其作為供應鏈協調運作的基礎與保障、共同分擔供應鏈上的風險之外,還有另一層更重要的理念,即與合作伙伴分享供應鏈的總體收益,使供應鏈上的每一個成員都能夠在供應鏈整體價值增加的情況下獲得自己應得的那份收益。這就是人們常說的風險共擔、收益共享,這是保證供應鏈協調運作的核心價值觀。
6.供應鏈庫存管理
在日常的生產經營活動中,經常會出現由各種不確定性問題導致的物料供應中斷,如原材料延遲到達、機器故障、產品質量存在缺陷、客戶訂單突然取消等。為了抵御這些不確定因素對供應鏈整體的影響,企業管理者必須配置一定量的庫存(如原材料、半成品和成品等不同形態的物料)以吸收和平衡隨機波動因素帶來的損失。因此,很長一段時間以來,企業為了提高客戶訂單準時交付率,常常要維持足夠的庫存量(作為安全緩沖),這樣,即使供應鏈上的企業出現了問題也不會過于影響整個供應鏈的服務水平。
然而,提高庫存水平必然導致庫存持有成本上升,過高的庫存水平對供應鏈效率與成本都有巨大的影響,因此如何協調好物料采購、控制好供應鏈中的庫存水平、保證供應鏈的物料供應等,一直是供應鏈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
供應鏈的庫存管理,必須貫徹端到端的思想,即要從整個供應鏈的全過程物料管理,控制各個環節的庫存,包括原材料庫存、在制品庫存、成品庫存以及在途庫存等,才能實現供應鏈總庫存成本最低。這就要求供應鏈的管理者實時采集供應鏈各個環節的庫存數據,感知供應鏈的運轉情況及庫存動態,進而做出如何補充庫存的決策,目的是既能保證供應鏈的運轉,又能降低供應鏈庫存成本,如圖2-6所示。

圖2-6 庫存在供應鏈管理中的角色定位
7.物流管理
在傳統的企業管理體系中,物流僅僅被當作企業經營活動中的輔助內容,許多企業并不關注物流管理,缺乏戰略性的物流規劃和運籌優化。有的企業之所以缺乏整體競爭力,原因之一就是它們的物流體系不通暢,導致產品配送受阻,影響了產品的準時交貨。
傳統的企業管理者只重視產品生產,而對保證生產正常進行的其他支持系統重視不夠。例如,有的企業沒有建立有效的供應物流協同管理體系,導致外購材料或零部件缺件,從而延誤產品總裝配活動,進而影響產品的按期交付。再如,有的企業沒有建立敏捷的客戶響應系統,產品不能及時、準確地配送到客戶手中,企業的服務跟不上客戶的需求,特別是在電子商務和C2M的環境下,供應鏈物流系統的末端配送水平直接影響客戶的體驗。供應鏈管理理論認為,要想使自己的供應鏈系統產生超常的競爭優勢,就要顯著提高企業在成本、質量、時間、服務、靈活性上的競爭優勢,這就需要從企業戰略的高度對供應鏈物流系統進行規劃和管理,把供應鏈管理戰略通過物流管理落到實處。因此,供應鏈管理的理論研究與實踐都將物流管理作為重要內容。
8.供應鏈信息流管理
信息流是供應鏈上各種計劃、訂單、報表、庫存狀態、生產過程、交付過程等指令和其他關鍵要素相互之間傳遞的數據流,包含整個供應鏈中有關庫存、運輸、績效評價與激勵、風險防范、合作關系、設施和客戶的信息以及對信息的分析。因為信息流直接影響著物流、資金流、商流及其他關鍵要素的運行質量,所以它是供應鏈性能改進中最重要的要素。對信息流的有效管理,也就是在供應鏈各個環節之間有效地管理和協調信息的流動,能夠保證供應鏈端到端的透明度,提高可視性,使企業對市場需求的響應更快、資源利用率更高。
信息技術的發展進一步增強了企業應用供應鏈管理的效果。成功的企業往往通過信息技術來支持和發展其經營戰略。信息技術對于整個供應鏈會產生重大的影響,對于實現供應鏈的透明度、降低運營成本、提高客戶滿意度以及增強供應鏈的靈活性和競爭力至關重要,這種影響還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幫助企業與客戶建立新型伙伴關系,更好地了解客戶和市場需求;
·有利于進一步拓寬和開發高效率的營銷渠道,有助于改變供應鏈的構成,使商流與物流達到統一;
·重新構筑企業或企業聯盟之間的價值鏈。
供應鏈信息流管理的成功實施需要跨部門和跨組織的緊密合作,以及對信息技術的有效利用。隨著數字化技術的發展,供應鏈信息流管理的能力將進一步增強,為企業帶來更大的競爭優勢。
9.供應鏈企業的組織與績效管理
現代管理學認為,組織創新是企業核心能力的構成要素之一,是提高企業組織效率、管理水平和競爭力的有效措施。今天,隨著互聯網及網絡技術的出現,企業的供應鏈管理又再一次發生了變化。目前,世界上不少企業為了提高供應鏈的效率與響應速度,對企業供應鏈管理模式,特別是企業的組織結構形式進行了不斷研究、探索與實踐。供應鏈組織創新是企業組織優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這種優化超越了企業的邊界,連接起供應鏈的上下游企業,致力于形成一種現代的、能夠支持整個供應鏈管理的全新組織體系,不但對提高供應鏈的競爭力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創造了新的組織管理理論。
從系統分析角度來看,供應鏈績效評價與激勵是供應鏈管理中的一項綜合性活動,涉及供應鏈各個方面的情況。供應鏈績效評價的目的主要有兩個:一是判斷各方案是否達到了各項預定的性能指標,能否在滿足各種內外約束條件下實現系統的預定目標;二是按照預定的評價指標體系評出參評方案的優劣,做好決策支持,幫助管理者進行最優決策、選擇系統實施方案。供應鏈激勵的目標主要是通過某些激勵手段,調動合作雙方的積極性,兼顧合作雙方的共同利益,消除由于信息不對稱和不道德行為帶來的風險,使供應鏈達到協調運作,消除雙重邊際效應,實現供應鏈企業共贏的目標。
通過建立供應鏈績效評價與激勵機制,管理人員圍繞供應鏈管理的目標對供應鏈整體、各環節(尤其是核心企業)的運營狀況以及各環節之間的營運關系等進行事前、事中和事后分析評價。如果供應鏈績效評價與激勵機制設置不當,系統將無法正確判斷供應鏈的運行狀況,不利于各成員合作關系的協調。因此,保證供應鏈績效評價與激勵機制的合理性和一致性是供應鏈運行的關鍵。
10.供應鏈風險管理
在供應鏈管理的實踐中,存在很多導致供應鏈運行中斷或其他異常情況的風險。例如,2000年3月美國新墨西哥州飛利浦公司第22號芯片廠的車間發生的火災,2001年9月11日在美國發生的“9·11”恐怖事件,2011年的日本大海嘯,以及近年的新冠疫情等,都曾經導致供應鏈運行中斷,給企業、國家和世界經濟造成了很大的創傷,甚至是致命的打擊。因為企業的供應鏈是環環相扣的,任何一個環節出了問題,都可能影響供應鏈的正常運作,而這些事件的發生具有極大的不確定性和偶然性,是無法預知的,因此,供應鏈風險管理是企業管理者必須充分重視的內容。
建立供應鏈風險防范機制和管理體系,能夠使供應鏈系統在受到內外部各種風險因素的影響時仍然良好、穩健地運行。也就是說,供應鏈管理通過風險防范機制和有效的應急響應機制,能夠快速地應對無法預測的風險,以最低成本最有效地保證供應鏈正常運行。如果供應鏈風險防范機制和應急響應機制運行不好,一旦外界發生了變化,供應鏈系統將可能受到嚴重干擾,甚至會癱瘓,根本無法運作。因此,供應鏈風險管理機制設置的合理性和靈活性是供應鏈正常運行的保證。與此相關的內容在稍后的章節中有更為詳細的論述。
21世紀,企業的成功與否關鍵在于供應鏈管理的成功與否,而供應鏈管理的成功與否取決于人們對供應鏈管理系統的結構與思想的認識和把握,全面構建供應鏈管理系統的關鍵要素體系是供應鏈有效運行的前提和保障。
供應鏈聚焦
波司登公司建立了供應鏈、供應商、工廠三方信息交互平臺,實現了數據在線管理,拉通了研產-商品-市場再到供應鏈端到端的核心業務,實現在線協同。
(1)供應商全生命流程在線化管理,構筑數據智能分析系統;
(2)采購需求在線查看,可以對需求進行自動匯集與計算,實現智慧采購;
(3)生產技術資料實現云端共享,資料在線管理,各管理角色按需使用;
(4)構建S&OP(銷售與運營計劃)一體化數字系統,實現數據共享,一體化運作;
(5)研產協同工作全程在線化、數據透明化,實現材料、工藝、技術標準化。
這樣一來,波司登公司實現了從客戶到自身工廠和上游供應商的整個供應鏈的協同管理,通過供應鏈數字化支撐系統,實現了產地可干預、質量可溯源、產量精準可控、流程透明可視,最終使供應鏈達到全程、全面協同,快速滿足消費者需求。
資料來源:長三角供應鏈創新聯盟,長三角供應鏈創新與應用優秀案例集(2022),202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