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什么樣的投資才算值:貼現(xiàn)率
大家是否注意到,在前兩節(jié)中我們一直在假設貼現(xiàn)率,比如之前常用的10%,而現(xiàn)實中的貼現(xiàn)率又該如何確定呢?
貼現(xiàn)率的概念
貼現(xiàn)率是指今天拿到的錢在未來的一年中將獲得怎樣的收益。換句話說,也就是一家企業(yè)的投資人投入資金之后可以獲得的年化收益水平。對于一家企業(yè)來說,它有兩種投資人:第一種是債權人,第二種是股東。接下來,我們分別分析這兩種投資人把錢投入公司之后,在正常情況下應該獲得怎樣的收益(見圖1-7),我們稱其為預期收益,或者要求的回報率。

圖1-7 企業(yè)的兩種投資人的預期收益
債權人的預期收益
首先我們來看債權人,他的要求是比較簡單的。債權人在把錢借給公司的時候,雙方就達成了一個協(xié)議,即債權人在未來的一段時間內(nèi)可以獲得固定的收益,也就是利息。因此,債權人預期公司給他的收益水平,就是他事先與這家公司約定好的利率。
股東的預期收益
對于股東,這件事就復雜一些。我們先來想一想股東投資是一個怎樣的過程。對于股東來說,世界上有很多的投資機會,他選擇了投資其中的某家公司,自然就放棄了把這筆錢在同一時間投到其他公司的機會。這時,股東就面臨著一個成本,叫作機會成本。機會成本是指投資人選擇了某個機會,就必然放棄了其他機會,投資人在其他機會上可以獲得的“最優(yōu)”收益,就是選擇這一機會的機會成本。
我們做任何事情都要求收益大于成本,或者至少不低于成本。股東承擔了機會成本,他就會要求公司給予回報。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看到這樣的例子,有A、B、C三家公司可供你投資,你選擇了其中的一家,比如A公司,一年之后,是不是只要賺錢了,你就會高興呢?恐怕不是,你會看這三家公司分別獲得了多少收益。
如果A公司在一年的時間里給你帶來了10%的回報,而投資B公司可以掙8%,投資C公司可以掙6%,你當然會非常高興,因為你選了其中最賺錢的那家。
但如果你發(fā)現(xiàn)投資B公司可以掙12%,投資C公司可以掙15%(見表1-1),這時候你可能就會后悔不迭:哎呀!當時我為什么不選C公司呢?
表1-1 最佳選擇與機會成本

這就是機會成本的體現(xiàn)。當你選擇了A公司這個投資機會,自然就放棄了B公司和C公司這兩個機會,你在B公司和C公司的最佳選擇中能夠賺到的錢就是你選A公司所承擔的機會成本。你要求A公司給你帶來的收益,要高于你所承擔的機會成本。換句話說,只有當A公司是這三個中最賺錢的那個,你才會覺得自己成功了。
由此,股東要求公司給他的回報應不低于他所承擔的機會成本。這里有一個問題,就是股東要求的回報,公司能不能不給?
我們知道,股東是不能撤資的。也就是說,公司對股東永遠不用還本,也不用支付利息。同時,幾乎沒有哪個國家規(guī)定公司必須給股東分紅。公司對股東既不用還本,也不用支付利息,同時還可以不分紅,那么如果股東要求公司給他回報,公司是否可以不給呢?事實上是不行的。因為在市場環(huán)境下,一家公司的管理層如果不能給股東提供回報,就沒有市場價值。股東可以把他們開掉,然后換一批能夠給股東提供回報的職業(yè)經(jīng)理人。
另外,公司給股東回報,是否一定要以分紅或者支付利息的方式呢?當然不一定。大家都知道巴菲特,他的公司伯克希爾-哈撒韋是非常成功的。在他買下這家公司時,公司的每股股價是19.48美元,截至2024年11月13日,每股股價在過去52周的最高值是74萬美元,50多年漲了3萬多倍。即使這家公司不分紅,它的股東仍然以持有它的股票為榮,他們已經(jīng)在這項投資中獲得了豐厚的回報。
因此,我們不能因為公司不給股東分紅,就認為公司是可以不給股東回報的。事實上,它可以通過其他形式來給股東回報。股東要求公司給予的回報,就是股東預期在公司獲得的收益,換個角度來看,這也是公司使用股東的錢所要承擔的成本。
這兩個概念其實是一回事:投資人的預期收益,就是被投資企業(yè)的資本成本。
股東要求的回報,不應低于股東所承擔的機會成本。這個機會成本,就是股東不投這家公司而把錢投到其他公司可以獲得的收益。那么,這個“其他公司”應該是一家什么樣的公司呢?
社會上的公司各種各樣,有收益高的,也有收益低的。如果股東都要求自己所投資的公司收益最高,當然是不現(xiàn)實的。因為不同行業(yè)的風險水平不同,有的行業(yè)風險高,有的行業(yè)風險低,而風險與收益永遠相伴相隨。當沒有承擔更高風險的時候,我們也不可能要求更高的收益。因此,我們說的那些其他投資機會,應該是與我們投資的這家企業(yè)的風險水平相當?shù)钠渌尽Mǔ#粐覂?nèi)同一行業(yè)的公司,風險最為接近。股東要求的回報應該是,投資同行業(yè)的其他公司的回報水平。同一行業(yè)中的不同公司盈利水平也有高有低,用平均水平來當標準最為合適,即可以認為行業(yè)平均盈利水平是股東要求的回報水平。我們稱該水平為股東的預期收益或者要求的回報率,即權益資本成本,也就是對股東的回報進行貼現(xiàn)的貼現(xiàn)率。
債權人和股東的綜合預期收益
一家公司會有兩種投資人——債權人和股東,公司同時用了這兩種投資人的錢,它的資本成本該如何計算呢?換一個角度說就是,這兩種投資人的綜合預期收益是多少呢?我們可以采用加權平均法來進行計算。比如,公司有40%的資金來自債權人,貸款利率是6%;有60%的資金來自股東,假設行業(yè)平均盈利水平是12%,那么加權平均得到:
40%×6%+60%×12%=9.6%
因為它是加權平均得到的,所以我們把它叫作加權平均資本成本(Weighted Average Cost of Capital,WACC)。這個加權平均資本成本是公司使用這兩種資金的綜合資本成本,也就是債權人和股東的綜合預期收益水平。上述加權平均資本成本在計算的過程中省略了一個小因素,所以不夠準確。我們舉個例子來說明一下。
[例1-3]假設有兩家公司,一家公司(A有限公司)沒有從銀行借錢,它在付利息和交稅前(簡稱息稅前)能掙100元,公司的所得稅稅率是25%,應該交25元的稅,交完稅之后,凈利潤是75元。另外一家公司(B有限公司)和A有限公司一樣也在息稅前掙了100元,但它從銀行貸了款,需要給銀行20元的利息,付完利息之后,它的稅前利潤只有80元。這80元,按25%的稅率,只需要交20元的所得稅,交完稅之后,這家公司的凈利潤為60元(見表1-2)。
表1-2 有貸款與無貸款公司的凈利潤(單位:元)

從表1-2可以看出,B有限公司比A有限公司明明多付了20元的利息,但是它的利潤卻沒有減少20元,而只減少了15元,它多出的5元其實是因為少交了5元的稅。B有限公司確實是付給了銀行20元的利息,但實際上只承擔了其中15元的成本,即企業(yè)承擔了20×75%=15(元)。
由上面的例子可知,當某家公司從銀行貸款的利率是6%時,它的真實成本是低于這個數(shù)的,實際上它承擔的成本是:6%×(1-所得稅稅率)。因此,加權平均資本成本的完整計算公式為:
加權平均資本成本=債務融資比例×債務融資成本×(1-所得稅稅率)+股權融資比例×權益資本成本
我們在估值中使用的貼現(xiàn)率其實就是預期收益,也叫作要求的回報率或者公司的資本成本。對某家公司進行估值的時候,如果要估計公司的整體價值,貼現(xiàn)率就應該使用公司整體的資本成本,即加權平均資本成本;如果要估計普通股權益的價值,這個貼現(xiàn)率就應該是股東的預期收益,即權益資本成本。
我們可以用這家公司所在行業(yè)的平均盈利水平來作為其權益資本成本。可能有人會問:“去哪兒找行業(yè)平均盈利水平數(shù)據(jù)呢?”這確實是一個現(xiàn)實的問題。通常有兩種方法:一種是有一些專業(yè)的行業(yè)研究機構會提供關于行業(yè)的一些數(shù)據(jù),當然是要收費的。還有一種退而求其次的方法,幾乎每個行業(yè)都會有上市公司,我們可以用該行業(yè)的上市公司的平均盈利水平作為這個行業(yè)的平均盈利水平。這個結果可能會比真實的全行業(yè)平均盈利水平高一些,因為通常來說,上市公司可能是這個行業(yè)中相對比較好的企業(yè)。這個數(shù)據(jù)雖然不夠準確,但是也可以接受。
確定權益資本成本還有其他方法,我們會在下一節(jié)向大家介紹。
- 立體化交易時代:40種期權投資策略
- 主權財富基金外國投資偏好研究
- 尋找百倍醫(yī)藥股
- 短線炒股100招
- 偉大的時代:深度解讀價值投資
- “單點擊穿”銀行最后一公里:助力數(shù)智化時代網(wǎng)點效能提升
- 從創(chuàng)業(yè)到IPO的股權融資一本通
- 企業(yè)信用等級評估指南
- CPI與大宗商品期貨價格波動的實證研究:兼論國內(nèi)大宗商品期貨市場投資行為分析
- 玩轉信用卡從新手到高手:辦卡、消費、提額、貸款超值實用寶典(第2版)
- 麥肯錫教我的寫作武器:從邏輯思考到文案寫作
- 與羊群博弈
- 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產(chǎn)業(yè)結構升級效應研究
- SAP基金管理模塊全面解析
- 專利權質(zhì)押融資創(chuàng)新發(fā)展